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763篇
  免费   420篇
  国内免费   1152篇
耳鼻咽喉   21篇
儿科学   23篇
妇产科学   10篇
基础医学   2205篇
口腔科学   388篇
临床医学   1458篇
内科学   144篇
皮肤病学   2篇
神经病学   241篇
特种医学   422篇
外国民族医学   2篇
外科学   2695篇
综合类   1516篇
预防医学   132篇
眼科学   209篇
药学   308篇
  4篇
中国医学   532篇
肿瘤学   23篇
  2024年   90篇
  2023年   191篇
  2022年   210篇
  2021年   196篇
  2020年   206篇
  2019年   161篇
  2018年   124篇
  2017年   154篇
  2016年   269篇
  2015年   260篇
  2014年   291篇
  2013年   457篇
  2012年   544篇
  2011年   719篇
  2010年   568篇
  2009年   518篇
  2008年   612篇
  2007年   455篇
  2006年   463篇
  2005年   537篇
  2004年   577篇
  2003年   513篇
  2002年   325篇
  2001年   351篇
  2000年   282篇
  1999年   226篇
  1998年   191篇
  1997年   172篇
  1996年   114篇
  1995年   109篇
  1994年   142篇
  1993年   94篇
  1992年   65篇
  1991年   49篇
  1990年   36篇
  1989年   46篇
  1988年   7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5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41.
背景:治疗手部伸肌腱断裂的手术缝合方法很多,临床效果不一,而且如何解决术后肌腱粘连,仍是临床难题。 目的:比较跟腱断裂缝合中3种肌腱缝合方法的生物力学性质和组织学差异。 设计、时间及地点:对比观察动物实验,于2008-04/06在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临床医院中心实验室完成。 材料:取45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3组,Tang法组、改良Kessler法组、Bunnell法组。 方法:无菌条件下,“S”形切开后肢后外侧跟腱处,潜行分离皮下组织,锐性横断跟腱,3组动物于切断后24 h,1周,3周分别以Tang法、改良Kessler 法、Bunnell法缝合肌腱。每只大鼠的双后肢跟腱为实验组,右后肢跟腱作生物力学测试,左后肢跟腱作组织学检测。 主要观察指标:肌腱断裂抗张强度及组织学变化。 结果:Tang法、Kessler法和Bunnell法断裂抗张强度在24 h、1周、3周3个时间段都呈现同样的趋势,即早期断裂抗张强度都有减弱,后期强度逐渐增加。同时,术后及术后早期Tang法缝合肌腱的断裂抗张强度均明显高于其他两种方法,3周时,断裂抗张强度3种方法相近。组织学检测示,术后1周,Tang法、Kessler法和Bunnell法苏木精-伊红染色病理切片表现明显不同,Tang法较其他两种方法肉芽组织中新生血管比较多,血管腔扩张完整,有大量肉芽组织形成,炎症细胞浸润少。 结论:Tang法缝合的肌腱断端血运良好,愈合快,断裂抗张强度较大,较其他两种方法更适用于早期功能锻炼。  相似文献   
942.
背景:辐照对骨移植材料生物力学性能的影响及多大灭菌剂量有影响还不明确。 目的:探讨不同剂量gamma射线辐照对大鼠骨生物力学的影响及干冰低温和自由基清除剂-硫脲的保护作用。 设计、时间及地点:随机同期对照动物体外实验,于2006-12/2008-01在南方医科大学医用生物力学实验室完成。 材料:35只2月龄雄性Wistar大鼠。硫脲由天津市科密欧化学试剂开发中心提供。 方法:取大鼠股骨剔除所有软组织后,分成7组,每组10根股骨,即:未辐照组、接受15 kGy辐照组、接受20 kGy辐照组、接受25 kGy辐照组、在干冰保护下接受25 kGy辐照组、经硫脲处理后接受25 kGy辐照组、接受50 kGy辐照组。gamma射线照射在华南农业大学60Co辐照中心进行。 主要观察指标:辐照后每组取8根股骨进行扭转试验的生物力学测试。 结果:15,20 kGy辐照组与未辐照组扭转试验的生物力学测试最大转矩、扭角和剪切弹性模量结果相近,差异无显著性意义。接受25,50 kGy辐照组抗扭转能力明显低于未辐照组(P < 0.05),接受25 kGy辐照组抗扭转能力明显高于50 kGy辐照组(P < 0.05),接受25 kGy辐照组抗扭转能力明显低于干冰保护下接受25 kGy辐照组和经硫脲处理后接受25 kGy辐照组(P < 0.05),干冰保护下接受25 kGy辐照组和经硫脲处理后接受25 kGy辐照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 结论:gamma射线辐照对骨生物力学特性的影响有剂量依赖性,15,20 kGy剂量辐照对骨生物力学特性无影响,达到25 kGy辐照时开始有一定影响,辐照50 kGy时有明显影响;在辐照过程中,干冰低温和自由基清除剂-硫脲对骨生物力学特性具有保护作用。作者认为20 kGy是同种异体骨辐照灭菌的适合剂量,在辐照过程加以使用干冰和硫脲有利于对骨生物力学的保护。  相似文献   
943.
目的采用三维有限元法比较终板切除与否对颈椎椎体次全切除减压终板-钛网界面应力分布的影响。方法在正常人C4~C7三维有限元模型基础上,模拟颈椎(C5)椎体次全切除减压手术,建立颈椎前路减压、终板保留与不保留两种手术模型。利用Ansys9.0软件的建模功能建立12mm直径钛网(无垫片)、颈椎前路钢板以及螺钉模型,分别加载到颈椎前路减压手术模型上,建立终板保留与不保留钛网植骨前路钢板固定手术两种模型。对模型施加80N预载荷及1.8Nm力矩,使其产生轴向压缩、前屈和后伸运动,选取终板-钛网界面上下各7个接触点,分别记录各个点的von Mises应力及应变,比较终板保留与不保留对终板-钛网界面应力分布的影响。结果在各种工况下,保留终板钛网植骨C4下终板-钛网界面和C6上终板-钛网界面7个接触点的应力大于不保留终板钛网植骨C4下终板-钛网界面和C6上终板-钛网界面相应接触点的应力。应变情况正好相反,不保留终板钛网植骨C4下终板-钛网界面和C6上终板-钛网界面7个接触点的应变大于保留终板钛网植骨C4下终板-钛网界面和C6上终板-钛网界面相应接触点的应变。结论在颈椎前路椎体次全切除减压、钛网植骨融合手术中,保留终板钛网植骨能够降低终板-钛网界面的应变,降低钛网下沉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944.
髋关节是一个由骨、韧带和肌肉组织组成的复杂结构,在站立和行走过程中将体质量传向下肢.因其解剖结构复杂且病变多样,诊断髋关节疼痛的原因及其病理变化比较困难.诊断和治疗手段的发展使人们对髋关节疾病的治疗有了新的认识.了解髋关节的生物力学和运动功能以及相关的病理变化,有助于骨科医生正确地诊断和治疗髋关节疾病.本文对髋关节及其周围结构的生物力学以及髋关节病变如髋臼发育不良、股骨髋臼撞击综合征、盂唇损伤、关节囊松弛、髋关节不稳和关节软骨损伤的生物力学改变进行综述,并讨论这些病变的临床意义及其治疗方法在恢复和保留髋关节功能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945.
张军  邓有金 《贵州医药》2011,35(2):180-181
急性腰扭伤,俗称闪腰,多见于青壮年,主要因身体超限度负重,姿势不正确,动作不协调,突然失足,猛烈提物,活动时无准备,范围过大等引起。而其中又以弯腰抬重物所引起的竖脊肌扭伤为多发,临床以腰部剧烈疼痛和腰部活动受限为主要症状,  相似文献   
946.
何方勇 《浙江中医杂志》2011,46(10):765-765
椎动脉型颈椎病是由于颈椎退行性改变、颈椎生物力学失衡等各种原因刺激或压迫椎动脉引起的病症,主要表现为颈肩痛或颈枕痛、位置性眩晕、恶心、呕吐、耳鸣、视物不清,甚至猝倒。上述诸症常因头部转动或侧弯到某一位置而诱发或加重。笔者自2007年5月~2010年5月以推拿手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50例,疗效显著,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947.
目的:探讨颧骨与邻骨连接断开移位,但颧骨本身无骨折的单纯颧骨骨折(Zingg分类B类)的理想内固定方式。方法:以12具头颅标本为研究对象,人为造成单纯颧骨骨折,然后采用1.3 mm微型钛板和2.0 mm小型钛板,分别进行4种不同方式(颧牙槽嵴一点式,颧牙槽嵴、颧额缝二点式,颧牙槽嵴、颧额缝、眶下三点式,颧牙槽嵴、颧额缝、颧颞缝三点式)的内固定,进行拉力试验检测4种内固定方式的最大抗拉力值,以判断其固定的可靠性。结果:除颧牙槽嵴一点式微板固定法的抗拉力值小于9.3 kg(最大咬肌牵引力)外,余固定方法抗拉力值均高于9.3 kg,均为可靠固定法。结论:对单纯颧骨骨折,颧牙槽嵴一点式2.0 mm小钛板固定法、颧牙槽嵴和颧额缝二点式1.3 mm微钛板固定法,能保证固定力且皮肤瘢痕最小,为获得可靠内固定的理想方法。  相似文献   
948.
牙周病患者无牙颌的特点: 1、较严重的牙槽嵴萎缩 2、颌间距离较大 3、修复后牙冠较长 由于不同的设计必将导致种植体不同的受力方式并产生相应的生物力学效应,在种植支持式修复设计中应首先考虑到修复体行使功能时的生物力学状况。  相似文献   
949.
椎弓根螺钉固定是一种重要的脊柱稳定技术,1963年Roy-camille[1]第一次应用此技术治疗胸腰椎骨折并取得了成功.几十年来,随着脊椎外科技术和生物力学的发展,极大地促进了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技术的临床的应用,出现了许多新的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系统.  相似文献   
950.
董永华 《当代医学》2009,15(25):101-101
骨外固定支架具有术后固定角度的可调性,从而可以调节术后残骨外固定的一项治疗技术。是利用生物力学原理达到骨折端复位与固定,促进骨愈合和功能恢复纠正残余轴线偏差,实现了早期的牢固稳定与后期的弹性固定,术后一般不需其他外固定保护。术后早期待疼痛减轻即可进行伤肢的功能锻炼,使骨折端不断获得间断性生理应力作用,促进局部血循环,激发骨折端新生骨细胞生长促进骨的愈合。可根据不同骨折类型的治疗目的实施不同的力学作用方式。固定的范围灵活,既可进行骨折局部固定,又能进行长跨度的固定或多部位的联合固定,以及跨关节的固定。有利于开放性或感染性伤口的处理,方便软组织的治疗肢体后方架空,便于护理。骨干部和近关节端的固定基本不影响关节活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