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3136篇 |
免费 | 155篇 |
国内免费 | 64篇 |
专业分类
耳鼻咽喉 | 6篇 |
儿科学 | 2篇 |
妇产科学 | 3篇 |
基础医学 | 73篇 |
口腔科学 | 1372篇 |
临床医学 | 186篇 |
内科学 | 81篇 |
皮肤病学 | 5篇 |
神经病学 | 4篇 |
特种医学 | 52篇 |
外国民族医学 | 2篇 |
外科学 | 82篇 |
综合类 | 751篇 |
预防医学 | 283篇 |
眼科学 | 1篇 |
药学 | 273篇 |
11篇 | |
中国医学 | 130篇 |
肿瘤学 | 38篇 |
出版年
2024年 | 39篇 |
2023年 | 91篇 |
2022年 | 113篇 |
2021年 | 134篇 |
2020年 | 119篇 |
2019年 | 81篇 |
2018年 | 52篇 |
2017年 | 76篇 |
2016年 | 98篇 |
2015年 | 122篇 |
2014年 | 159篇 |
2013年 | 134篇 |
2012年 | 211篇 |
2011年 | 172篇 |
2010年 | 176篇 |
2009年 | 191篇 |
2008年 | 200篇 |
2007年 | 186篇 |
2006年 | 116篇 |
2005年 | 155篇 |
2004年 | 147篇 |
2003年 | 112篇 |
2002年 | 98篇 |
2001年 | 53篇 |
2000年 | 53篇 |
1999年 | 33篇 |
1998年 | 33篇 |
1997年 | 27篇 |
1996年 | 30篇 |
1995年 | 25篇 |
1994年 | 37篇 |
1993年 | 24篇 |
1992年 | 14篇 |
1991年 | 14篇 |
1990年 | 9篇 |
1989年 | 14篇 |
1988年 | 2篇 |
1987年 | 2篇 |
1986年 | 2篇 |
1985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335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1 毫秒
91.
目的:运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技术检测慢性牙周炎患者治疗前、后龈下菌斑中牙龈卟啉单胞菌(Pg)和中间普氏菌(Pi)的拷贝数,以了解qRT-PCR对2种牙周致病菌检测的敏感性和牙周治疗的疗效。方法:选取62例中、重度牙周炎患者,分别采用龈下刮治、牙周袋内盐酸米诺环素软膏(派丽奥)给药和两者综合治疗,采集治疗前、后(7d)龈下菌斑,提取细菌基因组DNA,合成针对Pg和Pi的16S rRNA基因的特异引物,运用qRT-PCR法检测Pg和Pi的拷贝数。采用SAS 9.1.3软件包对数据进行Kruskal-Wallis和 Wilcoxon 秩和检验。结果:Pg、Pi在不同样品组中检测到的绝对拷贝数数量分别为103~106和102~106,在慢性牙周炎患者龈下菌斑中的检出率和绝对拷贝数量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3组治疗后的Pg数量比治疗前下降,其中综合治疗组和派丽奥治疗组下降率显著高于龈下刮治组。Pi的数量在派丽奥治疗组和龈下刮治组治疗后无显著减少,但在综合治疗组显著下降(P<0.05)。结论:qRT-PCR法能快速鉴定和精确定量Pg和Pi;综合治疗法比单一疗法能更有效抑制Pg和Pi。 相似文献
92.
目的 探讨不同浓度淫羊藿苷抑制牙龈卟啉单胞菌超声提取物对人牙周膜细胞增殖及骨保护素(OPG)表达的影响.方法 体外培养人牙周膜细胞,用四唑盐(MTT)法检测不同浓度淫羊藿苷(0、0.001、0.01、0.1、1 μg/ml)及50μg/ml牙龈卟啉单胞菌超声提取物,不同时间(24、48、72h)作用下人牙周膜细胞的增殖水平.用RT-PCR及Western blot检测48h人牙周膜细胞骨保护素mRNA和蛋白的表达.结果 淫羊藿苷从0.01~1μg/ml对人牙周膜细胞增殖及骨保护素mRNA和蛋白的表达有促进作用(P<0.01),浓度为0.1μg/ml作用最显著.结论 淫羊藿苷可抑制牙龈卟啉单胞菌超声提取物对人牙周膜细胞增殖及骨保护素mRNA和蛋白表达的影响,促进人牙周膜细胞增殖及骨保护素mRNA和蛋白表达. 相似文献
93.
牙龈卟啉单胞菌是公认的牙周重要的致病菌,其分泌的牙龈蛋白酶R是其主要的毒力因子之一。蛋白酶激活受体是一种可识别多种分子的跨膜蛋白,牙龈蛋白酶R通过激活该受体在牙周炎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本文就牙龈蛋白酶R和蛋白酶激活受体组成和生物学特性,牙龈蛋白酶R对蛋白酶激活受体的激活作用等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94.
目的:探讨慢性牙周炎患者牙周袋内硫化物水平(sulfide levels in periodontal pockets,SUL)与牙龈卟啉单胞菌、中间普氏菌、伴放线放线杆菌分布的相关性.方法:用perio2000 system金刚探针牙周诊断仪测定慢性牙周炎患者SUL,采用PCR方法检测龈下菌斑中牙龈卟啉单胞菌、中间普氏菌和伴放线放线杆菌.结果:慢性牙周炎患者随着牙周袋内SUL浓度的增加牙龈卟啉单胞菌、中间普氏菌的检出率逐渐增加,相关系数分别为0.812和0.651(P<0.05);SUL阳性位点与阴性位点中牙龈卟啉单胞菌的检出率分别是为85.6%、26.7%,中间普氏菌的检出率分别为95.2%、53.3%.SUL阳性位点中牙龈卟啉单胞菌和中间普氏菌的检出率明显高于SUL阴性位点;在80.9%的SUL阳性位点中牙龈卟啉单胞菌与中间普氏菌共存.SUL阳性位点与阴性位点均未检出伴放线放线杆菌.结论:慢性牙周炎患者SUL与牙龈卟啉单胞菌和中间普氏菌分布关系较为密切. 相似文献
95.
目的 评价前牙IPS e.max全瓷冠对牙龈的影响.方法 镍铬合金烤瓷全冠修复后牙龈发炎、红肿的患者42例102颗前牙,拆除烤瓷冠,经牙周和根管治疗、桩核修复牙体缺损后,行IPS e.max全瓷冠修复,随访6~12个月,观察修复体颜色、牙龈状况及边缘密合性.结果 38例患者对修复体颜色满意,4例患者认为修复体颜色可接受;88个全瓷冠牙龈健康状况良好,14个全瓷冠牙龈健康状况可接受;102个全瓷冠边缘密合性好.结论 前牙镍铬合金烤瓷全冠修复失败后,可选用IPS e.max全瓷冠修复以改善修复体与组织的生物相容性. 相似文献
96.
对人类和动物的实验研究发现,在牙齿的唇颊向运动中,边缘牙龈组织的厚度是牙龈退缩易感性的影响因素之一。若唇颊侧较薄的牙龈组织感染,正畸过程中更容易发生附着丧失。本病例报告为1例年轻患者,正畸前应用上皮下无细胞异体真皮基质增加牙龈组织厚度和下颌前倾的中切牙牙根处的附着龈覆盖。使用异体移植物缩减了治疗步骤.也减少了对腭供区的需要。移植体增3n7下颌前牙唇侧组织的厚度.并且无明显术后不适。尽管正畸过程中下颌前牙区出现了牙龈炎症,但是无附着丧失。 相似文献
97.
在义齿临床种植过程中,形成良好的类似"袖口"状的生物学封闭防止上皮细胞的根方迁移具有关键意义。由于纯钛种植体自身并不具备抗菌能力,所以,对其进行表面处理,得到合适的表面形貌,对于提高种植成功率而言意义重大。研究主要通过分析种植体-软组织的界面特征及生物学宽度,并探讨不同纯钛表面处理对于组织生物学、人牙龈成纤维细胞形态以及增殖活性的影响。 相似文献
98.
目的 研究赤藓糖醇对牙周致病菌牙龈卟啉单胞菌(Porphyromonas gingivalis,Pg)、 伴放线聚集杆菌(Aggregatibacter actinomycetemcomitans, Aa)和粘性放线菌(Actinomyces viscous,Av)生长的影响,探讨不同浓度赤藓糖醇作用后的Pg对牙周膜细胞炎症相关细胞因子mRNA表达水平的影响。方法 将Pg、Aa、Av 3种致病菌接种于0、2、4、8、16、32、64、128 g/L的赤藓糖醇-BHI液中,37℃厌氧培养一定时间,检测其最低抑菌浓度。将Pg分别接种于MIC、1/2、1/4、1/8 MIC 4个赤藓糖醇质量浓度的培养基以及不含赤藓糖醇的培养基,离心并清洗后,加入细胞DMEM培养基重悬,与培养至第4代的人牙周膜细胞共培养24 h,弃上清,裂解细胞,提取总RNA,反转录,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IL-1β、IL-6、TNF-α的mRNA相对表达量。采用SPSS19.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赤藓糖醇对3种细菌的最低抑菌浓度分别为Pg:64 g/L,Aa:128 g/L,Av:128 g/L。不同浓度赤藓糖醇条件下培养的细菌,刺激牙周膜细胞产生IL-1β、IL-6 、TNF-α的能力不同。赤藓糖醇浓度为8 g/L时,炎症因子量与不加赤藓糖醇的对照组无显著差别;浓度升高达到16 g/L时,IL-1β、IL-6 、TNF-αmRNA的相对表达量有所降低,且浓度越高,炎症因子释放越少;但所有实验组炎症因子量始终高于未加细菌的空白对照组(P<0.05)。结论 赤藓糖醇对Pg、 Aa、 Av的生长能力有抑制作用,且在一定范围内,赤藓糖醇质量浓度越高,抑制效果越明显。赤藓糖醇还可通过某种方式对致病菌毒力因子起抑制作用,进而降低Pg的牙周致炎性,减少牙周膜细胞IL-1β、IL-6、TNF-α的mRNA相对表达量。 相似文献
99.
目的 探讨大黄素-8-O-β-D-吡喃葡萄糖苷对牙龈卟啉单胞菌(P. gingivalis)唾液酸酶活性及其毒力基因表达的影响。方法 使用不同质量浓度的大黄素-8-O-β-D-吡喃葡萄糖苷(0.2、0.5、2、5、10 mg/mL)处理P. gingivalis W83(实验组),用未加药物的P. gingivalis W83作对照(对照组),采用荧光法检测大黄素-8-O-β-D-吡喃葡萄糖苷对P. gingivalis唾液酸酶活性的作用。5 mg/mL大黄素-8-O-β-D-吡喃葡萄糖苷作用于P. gingivalis W83,Real-time PCR法检测毒力基因fimA、fimR、fimS、kgp、rgpA和rgpB的表达情况。结果 大黄素-8-O-β-D-吡喃葡萄糖苷对P. gingivalis唾液酸酶活性产生了抑制作用,当其质量浓度为0.2、0.5、2、5、10 mg/mL时,对唾液酸酶活性的抑制率分别为11.4%、32.23%、40.21%、73.54%、84.31%。与对照组比较,实验组(5 mg/mL大黄素-8-O-β-D-吡喃葡萄糖苷处理)的fimA、fimR、fimS、kgp、rgpA和rgpB基因表达均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 0.05)。结论 大黄素-8-O-β-D-吡喃葡萄糖苷可有效抑制P. gingivalis唾液酸酶活性,其抑制作用会降低细菌毒力基因表达,有望成为预防及治疗牙周炎的新型药物。 相似文献
100.
目的 探讨曲安奈德口腔软膏联合半导体激光治疗牙龈扁平苔藓(lichen planus,LP)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16年9月至2017年10月就诊于中国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急诊·黏膜科至少由2名临床医生做出相同诊断的牙龈LP患者90例,随机分为A、B、C 3组,每组30例。A组患者采用曲安奈德口腔软膏治疗,每日1次,睡前涂抹,持续1个月; B组患者采用半导体激光局部照射治疗,每2日1次,持续1个月;C组患者采用曲安奈德口腔软膏联合半导体激光治疗,半导体激光先照射(每2日1次),然后药膏睡前涂抹(每日1次),疗程为1个月。分别在治疗前和治疗后1周、2周、1个月观察记录各组患者创面的病损面积、疼痛程度、症状体征。采用SPSS 22.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治疗后3组病损面积均缩小,疼痛程度、症状体征评分均降低,较治疗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不同阶段组间比较,C组病损面积均小于A组和B组,疼痛程度评分和症状体征评分亦均低于A组和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病损面积均小于B组,B组疼痛程度评分均低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1周,A组和B组症状体征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周和1个月,A组症状体征评分均低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曲安奈德口腔软膏联合半导体激光治疗牙龈LP的总体效果优于单独用药和单独使用激光,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