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907篇
  免费   829篇
  国内免费   607篇
耳鼻咽喉   4篇
儿科学   14篇
妇产科学   31篇
基础医学   335篇
口腔科学   9篇
临床医学   3286篇
内科学   417篇
皮肤病学   18篇
神经病学   245篇
特种医学   600篇
外国民族医学   8篇
外科学   2593篇
综合类   6108篇
预防医学   1534篇
眼科学   20篇
药学   1902篇
  43篇
中国医学   10126篇
肿瘤学   50篇
  2024年   132篇
  2023年   446篇
  2022年   545篇
  2021年   593篇
  2020年   506篇
  2019年   442篇
  2018年   190篇
  2017年   468篇
  2016年   557篇
  2015年   624篇
  2014年   1351篇
  2013年   1285篇
  2012年   1713篇
  2011年   1952篇
  2010年   1796篇
  2009年   1547篇
  2008年   1614篇
  2007年   1387篇
  2006年   1281篇
  2005年   1273篇
  2004年   1191篇
  2003年   1086篇
  2002年   958篇
  2001年   783篇
  2000年   608篇
  1999年   525篇
  1998年   495篇
  1997年   435篇
  1996年   375篇
  1995年   313篇
  1994年   227篇
  1993年   171篇
  1992年   144篇
  1991年   114篇
  1990年   78篇
  1989年   82篇
  1988年   22篇
  1987年   13篇
  1986年   14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2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61.
目的为了进一步提高我院治疗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提高患者满意度,本文就颈椎病经前路手术为手术期的护理要点进行了浅显的研究和探讨。方法选择我院自2012年10月至2013年10月期间收治的行颈椎前路手术患者86例,将其平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患者各43例。两组患者均行常规护理,观察组加行围手术期护理,观察和统计两组患者疼痛程度改善情况、住院时间、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等相关指标。结果观察组患者接受治疗前后疼痛程度的改善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P<0.05);观察组患者住院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患者(P<0.05);观察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P<0.05)。结论针对颈椎病患者经前路手术治疗同时辅以优质的围手术期护理是提高手术成功率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962.
目的:探讨颈前路减压并后纵韧带切除治疗脊髓型颈椎病(CSM)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颈前路手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CSM)84例,其中后纵韧带切除组(A组)35例,后纵韧带保留组(B组)49例,记录手术出血量、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及手术并发症,并采用JOA评分系统比较2组患者术后1年神经功能改善率。结果2组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A组手术时间长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术后1年神经功能改善优良率87.5%,高于B组的71.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术中出现脑脊液漏2例。结论颈前路减压术中切除后纵韧带能提高术后神经功能改善率,但手术有一定并发症,应根据术前影像学资料结合术中情况决定是否需要切除后纵韧带。  相似文献   
963.
目的观察针刺为主配合穴位注射治疗颈椎病的疗效。方法临床纳入84例颈椎病患者,根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每组42例。研究组采用针刺疗法联合穴位注射,4次针刺疗法、1次穴位注射为1个疗程;对照组采用针刺疗法,5次针刺疗法为1个疗程。针刺主要穴位选择百会、风池、颈夹脊穴、大椎、肩井等,穴位注射药物为红花注射液,穴位选择一对颈夹脊穴。观察两组患者治疗5个疗程后的疗效。结果研究组痊愈率为76.2%,对照组痊愈率为54.8%,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神经根型治疗痊愈率最高,研究组达到89.7%,对照组为64.3%。结论针刺为主配合穴位注射治疗颈椎病的疗效较好,临床治愈率较高,尤其在神经根型患者的治疗中,疗效更好。  相似文献   
964.
颈椎病是由于颈椎间盘退行性变、颈椎骨质增生所引起的一系列临床症状的综合征,本文对颈椎病的概念、发病因素、主要症状以及药物在治疗颈椎病上的应用进行综述,指出治疗颈椎病的药物虽然必要,但并不能完全治疗颈椎病,仍需要手术治疗、积极锻炼和自我治疗。  相似文献   
965.
目的对比经颈椎前路Cage植骨融合术与植骨钛板内固定术在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我院经手术治疗的脊髓型颈椎病患者74例,应用经颈椎前路Cage植骨融合术治疗的44例患者为观察组,应用植骨钛板内固定术治疗的30例患者为对照组,对比两组手术前后JOA评分、术中情况、椎间融合率、术后症状缓解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术后1、6、12个月的JOA评分均显著优于术前(P<0.05)。观察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症状缓解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经颈前路Cage植骨融合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有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少、症状缓解率高,且术后并发症少等优点,故其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一种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966.
曾鹏 《中国医药指南》2014,(19):330-331
目的探究颈夹脊刃针加平衡推拿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为临床提供参考。方法选取我院自2012年3月至2013年3月所收治的96例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对照原则随机将患者分为传统针刺组、平衡推拿组和颈夹脊刃针加平衡推拿组,每组32例。传统针刺组患者取凤池、天柱和C3C7夹脊穴;平衡推拿组以滚揉、拿捏、点穴等推拿手法治疗;颈夹脊刃针加平衡推拿组取刃针C1C7夹脊穴;平衡推拿组以滚揉、拿捏、点穴等推拿手法治疗;颈夹脊刃针加平衡推拿组取刃针C12横突点位置进针,颈部夹脊穴针尖朝向颈椎两棘突位置,纵行、横向切割出针后推拿治疗。观察比较3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与传统针刺组和平衡推拿组相比,颈夹脊刃针加平衡推拿组的治愈率和有效率存在显著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颈夹脊刃针加平衡推拿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安全有效,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967.
冯定祥  吴峰 《中国基层医药》2014,(17):2665-2666
目的:评价颈椎前路手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效果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37例接受颈椎前路手术治疗的脊髓型颈椎病患者资料,观察手术疗效、术后并发症情况以及颈椎的稳定性等。结果37例患者术后1周下床活动,症状明显缓解;术后1周、6周、3个月、6个月常规拍颈椎正侧位X线片,术后颈椎生理曲度得到改善;骨性融合率97.3%;随访6个月至3年,患者恢复状况为:优37.9%,良56.7%,优良率94.6%。无并发症发生。结论前路减压术式不仅脊髓减压直接、充分有效,有利于恢复颈椎生理曲度、融合可靠,而且创伤小,有利于患者术后康复,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首选术式。但必须掌握手术适应证,手术中精细操作,才能保证这一技术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968.
颈椎病是骨科中一种较为常见的疾病,其主要是因颈椎间盘变性、颈椎骨质增生等引起的,进而造成颈椎管的病变,压迫、刺激患者颈部的神经,并引起一系列的临床症状。近年来该病的发病率具呈不断上升的趋势,其病发人群以40岁以上的中老年为主。在长期的研究中,临床上也总结了多种治疗方式及方法,其中包括药物治疗、物理治疗以及手术治疗等。本次研究中,重点探讨了运动和颈椎病之间的关系,并深入观察分析了运动疗法对于颈椎病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69.
陈洁 《北方药学》2014,(7):111-111
目的:探讨术前高压氧预处理治疗对脊髓型颈椎病患者术后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12年7月~2013年7月收治的86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为研究对象,按就诊先后顺序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3例。对照组仅进行常规术前检查和准备,不给予高压预处理,观察组于术前1周给予高压预处理,采用日本骨科协会评估治疗分数(JOA)对两组患者术后神经功能的恢复情况进行评估。结果:术前两组患者JOA评分无明显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JOA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不同时点N1、P1波比较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于术前对脊髓型颈椎病患者进行高压氧预处理对于促进其术后神经功能恢复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70.
张春燕 《北方药学》2014,(7):100-101
目的:探讨青少年颈椎病的CT影像特点。方法:对我院确诊的青少年颈椎病患者60例,采用CT扫描进行回顾性分析,观察颈椎生理曲度、椎间盘突出情况等。结果:颈椎生理曲度异常40例,骨质增生20例。结论:颈椎曲度异常是青年颈椎病的主要表现,CT准确、可靠,适于诊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