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4998篇 |
免费 | 288篇 |
国内免费 | 99篇 |
专业分类
耳鼻咽喉 | 49篇 |
儿科学 | 14篇 |
妇产科学 | 31篇 |
基础医学 | 332篇 |
口腔科学 | 110篇 |
临床医学 | 2226篇 |
内科学 | 430篇 |
皮肤病学 | 291篇 |
神经病学 | 96篇 |
特种医学 | 288篇 |
外科学 | 1588篇 |
综合类 | 5272篇 |
预防医学 | 817篇 |
眼科学 | 296篇 |
药学 | 2262篇 |
56篇 | |
中国医学 | 1125篇 |
肿瘤学 | 102篇 |
出版年
2024年 | 50篇 |
2023年 | 217篇 |
2022年 | 270篇 |
2021年 | 414篇 |
2020年 | 304篇 |
2019年 | 265篇 |
2018年 | 107篇 |
2017年 | 326篇 |
2016年 | 315篇 |
2015年 | 376篇 |
2014年 | 753篇 |
2013年 | 749篇 |
2012年 | 934篇 |
2011年 | 1023篇 |
2010年 | 1006篇 |
2009年 | 889篇 |
2008年 | 1041篇 |
2007年 | 1004篇 |
2006年 | 842篇 |
2005年 | 928篇 |
2004年 | 703篇 |
2003年 | 669篇 |
2002年 | 529篇 |
2001年 | 432篇 |
2000年 | 256篇 |
1999年 | 208篇 |
1998年 | 180篇 |
1997年 | 160篇 |
1996年 | 102篇 |
1995年 | 83篇 |
1994年 | 62篇 |
1993年 | 25篇 |
1992年 | 28篇 |
1991年 | 20篇 |
1990年 | 40篇 |
1989年 | 25篇 |
1988年 | 12篇 |
1987年 | 13篇 |
1986年 | 9篇 |
1985年 | 10篇 |
1984年 | 4篇 |
1981年 | 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1 毫秒
81.
82.
目的探讨浅静脉输液方法和输液后拔针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方法。方法对近期200例临床输液患者按护理常规要求进行输液,观察实际操作中出现的问题,摸索改进的方法。结果所有患者均完成输液,但部分患者输液过程中存在以下问题:加药后输液瓶中产生大量气泡影响加药量、加药针头堵塞或瓶塞微粒进入输液瓶、微量空气进入静脉、一次穿刺不成功、拔针后出现疼痛和滴血污染皮肤与被单等问题。通过输液观察探索在方法上的某些改进,问题均可得到解决。结论临床输液技术虽然容易掌握,但仍有许多细节值得不断探索和改进。 相似文献
83.
中医药治疗血栓性浅静脉炎概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血栓性浅静脉炎是指浅层静脉腔内的炎症,同时伴有血栓形成,是常见的周围血管疾病.好发于四肢,其次是胸、腹壁,少数呈游走性.临床以局部疼痛、体表可触及条索状物为主要表现,急性期可见周围皮肤红肿热痛,属中医学"恶脉"、"脉痹"范畴. 相似文献
84.
唐正琪 《中国眼耳鼻喉科杂志》2019,(1):35-38
目的探讨改良Blair切口和改良倒"V"形防皱切口下腮腺浅叶肿瘤切除术对患者围术期临床指标、美观性及术后并发症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1月~2017年5月收治行腮腺浅叶肿瘤切除术的患者共142例,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71例)和改良组(71例),分别在改良Blair切口(对照组)和改良倒"V"形防皱切口(改良组)下完成手术。比较2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12个月美学VAS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2组患者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改良组患者术后12个月美学VAS显著高于对照组(P <0. 05); 2组患者术后暂时性面瘫、味觉性出汗综合征、耳周麻木及涎瘘复发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改良Blair切口和改良倒"V"形防皱切口下腮腺浅叶肿瘤切除术具有相近的操作难度、医源性创伤程度及安全性,但改良倒"V"形防皱切口下操作更有助于改善术后美观性,提高治疗依从性。 相似文献
85.
86.
87.
青光眼术后浅前房发生的原因及预防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 分析青光眼术后浅前房发生的原因及预防措施.方法 对283例(445只眼)青光眼依手术适应证施行小梁切除术、虹膜周边切除术、减压阀植入术及ECCE+IOL+小梁切除术.结果 术后发生浅前房64例(64只眼)占14.39%.其原因滤过过强34只眼(53.26%)、脉络膜脱离17只眼(26.09%)、结膜渗漏4只眼(6.52%)、睫状环阻滞2只眼(3.26%)、其他7只眼(10.87%).结论 滤过过强是浅前房发生的主要原因.针对其发生原因采取相应措施,可以预防或避免浅前房的发生. 相似文献
88.
<正>近年来“浅筋膜”一词越来越多地出现在针灸的临床实践中,针刺浅筋膜能够释放筋膜张力,缓解软组织疼痛。笔者尝试在基层卫生队应用针刀松解浅筋膜,以达到治疗软组织损伤的目的,以期对部队基层医务工作者提供新的临床思路及理论依据。1一般资料刘某,男,34岁,晨起后,因右足疼痛不能行走,遂于卫生队就诊,自诉无明显诱因,查体见小腿部趾长伸肌处压痛(+),余未见异常。治疗:确定中心激痛点,以此为基准,上下1~1.5 cm处分别取2点,共3个治疗点,尽量避开神经血管,局部碘伏消毒2遍,取0.4 mm×35 mm刃针, 相似文献
89.
目的 比较静脉全麻与头部神经阻滞复合静脉全麻用于去骨瓣减压术的效果。方法 急诊行去骨瓣减压术的脑损伤患者114例,性别不限,年龄44~69岁,BMI 21~25 kg/m2,ASAⅡ~Ⅲ级。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头部神经阻滞复合静脉全麻组(观察组)和静脉全麻组(对照组),各57例。根据视觉模拟评分法(VAS)分别于术后3 h、6 h、12 h、24 h评价患者的疼痛程度。记录手术前后患者的MAP、HR血流动力学指标水平,检测患者的NSE、S100B脑功能指标。结果 观察组患者术后3 h、6 h、12 h、24 h的VA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2组患者的MAP、HR和NSE、S100B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组患者的上述指标均高于术前,其中观察组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头部神经阻滞复合静脉全麻用于去骨瓣减压术,镇痛效果优于静脉全麻,有利于维持患者血流动力学水平稳定和脑功能的改善。 相似文献
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