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3096篇
  免费   2176篇
  国内免费   1282篇
耳鼻咽喉   1081篇
儿科学   813篇
妇产科学   171篇
基础医学   1136篇
口腔科学   299篇
临床医学   18165篇
内科学   6849篇
皮肤病学   104篇
神经病学   422篇
特种医学   2812篇
外国民族医学   41篇
外科学   5565篇
综合类   22206篇
预防医学   4219篇
眼科学   211篇
药学   8771篇
  124篇
中国医学   2034篇
肿瘤学   1531篇
  2024年   320篇
  2023年   1193篇
  2022年   1376篇
  2021年   1615篇
  2020年   1430篇
  2019年   1453篇
  2018年   701篇
  2017年   1486篇
  2016年   1576篇
  2015年   2028篇
  2014年   3915篇
  2013年   3948篇
  2012年   5161篇
  2011年   5311篇
  2010年   5000篇
  2009年   4833篇
  2008年   4700篇
  2007年   4311篇
  2006年   3830篇
  2005年   3957篇
  2004年   3182篇
  2003年   2937篇
  2002年   2468篇
  2001年   1975篇
  2000年   1438篇
  1999年   1166篇
  1998年   1008篇
  1997年   896篇
  1996年   722篇
  1995年   604篇
  1994年   504篇
  1993年   338篇
  1992年   278篇
  1991年   258篇
  1990年   216篇
  1989年   224篇
  1988年   56篇
  1987年   47篇
  1986年   48篇
  1985年   17篇
  1984年   14篇
  1983年   5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4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1篇
  196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41.
乳腺导管扩张症比较少见 ,约占乳腺疾病的 5 % [1 ] ,目前由于发病原因尚不完全清楚 ,又缺乏典型临床表现 ,临床上难以与其他乳腺疾病 ,尤其是乳腺癌相鉴别 ,极易导致误诊、误治。于 1978~ 1998年我院收治乳腺导管扩张症患者 78例 ,现将诊治情况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78例患者 ,女 77例 ,男 1例。年龄 2 4~ 76岁 ,平均 47岁。自发病到就诊时间长短不一 ,最短 4d,最长 14年 ,平均 3.4个月。 5 9例在 1年内就诊 ,17例就诊时间超过 1年。其中 12例有乳腺炎史 ,9例乳腺癌术后 ,1例正值哺乳期。1.2 临床表现 临床表现复杂多…  相似文献   
942.
乳腺导管扩张症在临床上较为少见 ,乳头溢液、乳房包块多见 ,其发病率约占乳房疾病的 2 % [1 ] ,同乳癌极难鉴别 ,易造成误诊。近年来 ,我院收治乳腺导管扩张症病人 48例 ,现结合文献对该病分析讨论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48例病人均为女性 ;年龄 2 5~ 6 1岁 ,平均 40 .5岁 ;病程 4d~ 8年 ,平均 1.6年。其中 40岁以上者占 5 8.3% .1.2 临床表现单纯溢液者 3例 ,占 6 .2 5 % ;溢液伴包块者 15例 ,占31.2 5 % ;单纯包块者 30例 ,占 6 2 .5 0 % .48例病人中有血性溢液者 18例 ,浆液性溢液者 7例。包块位于乳晕区者 18例 ,乳晕外者 2…  相似文献   
943.
目的:探讨免疫组化在识别单个或微小癌巢的价值,及乳腺癌淋巴结匿转移与预后的关系。方法,选用HE切片光镜检查无腋窝淋巴结的乳腺浸润性导管癌88例,对其腋窝淋巴结共823个进行光镜复查及免疫组化检查,抗体为角蛋白Cytokeratin,并将检查结果与肿瘤大小、肿瘤内淋巴管癌栓、术后5年存活率进行对照分析。结果88例中19例(21.59%)共41个(4.98%)淋巴结发现Cytokeratin阳性的隐匿  相似文献   
944.
行连续硬膜外麻醉穿刺和置管易损伤硬膜外血管 ,导管也易误入血管内 ,不仅造成麻醉失败 ,还会导致局麻药中毒。为此 ,我们对 6 3例连续硬膜外麻醉病人于置管前注入试验量和常规操作置管后注药进行对比。现报道如下。1 资料与方法选择行下腹部或下肢手术 146例 ,其中男性 12 7例 ,女性 19例 ,年龄 13~ 6 1岁 ,ASA 1~ 2级。术前无凝血障碍和未接受抗凝治疗。以 16~ 18号硬膜外穿刺针在T12 ~L4 穿刺 ,观察组为 6 3例 ,在穿刺成功后置管前先经穿刺针注入 1 6 %~ 2 0 %利多卡因 5ml (含肾上腺素1∶2 0万 ) ,然后向头侧置入硬膜外导…  相似文献   
945.
刘唐威 《微创医学》2000,19(3):284-286
目的总结Swan-Ganz导管放置的方法、监测内容、适应症及穿刺部位等.方法对资料完整的162例次的Swan-Ganz导管置入资料进行归纳总结和统计分析.结果 162例次置管结果成功者153例次,成功率94.44%;右锁骨下静脉失败3例(3/39),右贵要静脉内侧支失败2例(2/12),右颈外外静脉失败2例(2/3).导管滞留时间2~120h,插入伤口的皮肤感染率的12.96%(14/108),术中并发症为心律失常、球囊破裂、导管迂曲滞留、胸膜穿破.结论置入Swan-Ganz导管方法简单、安全,对指导抢救和心脏病的诊断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46.
目的:回顾性分析214例先天性心脏病一动脉导管未闭的外科治疗,探讨不同手术方法的优缺点。方法:经左胸内PDA结扎术138例,经胸膜外PDA结扎术29例,自体氧合温血持续灌注心脏跳动中导管闭合术23例,深低温低流量体外循环导管闭合术21例,PDA切断缝合术3例。结果:左胸内PDA结扎术后再通4例,胸膜外PDA结扎术后无再通病例,自体氧合温血持续灌注心脏跳动中导管闭合术后死亡2例,深低温低流量体外循环导管闭合术后死亡1例,PDA切断缝合术后死亡1例。结论:15岁以下的病人可采用胸膜外导管结扎法,此法不进入胸膜腔,对肺干扰少,肺部并发症少,不置引流管,减轻病人痛苦。自体氧合温血持续灌注心脏跳动中导管闭合术较深低温低流量体外循环导管闭合术有操作简单,避免了低温对人体生理机能的影响,术后并发症少,恢复快等优点,且能在术中明确房室瓣成形的效果。  相似文献   
947.
目的:观察Amplatzer封堵器治疗动脉导管未闭的即刻和近期疗效。方法:对7例动脉导管未闭(PDA)患者在透视下经6F输送器置入Amplatzer封堵器,术后15分钟听诊,行右心导管检查和主动脉弓降部造影,主动脉弓降部连续测压,术后一周行超声心动图检查。结果:7例均获盛典一即刻心脏双期连续性杂音消失。主动脉弓降部造影显示1例微量残余分流,1例少量残余分流,术后7天超声心动图示分流消失。7例中除1  相似文献   
948.
目的:提高对先天性食管闭锁、食管气管瘘的早期认识,减少误诊率. 方法:回顾性分析近十年24例食管闭锁、食管气管瘘临床表现及分型. 结果:该病早期主要表现为口吐泡沫、呛咳、气促、发绀,以Ⅲ型为多见.结论:注意该病早期临床表现,提高警惕,及早给患儿做胸腹平片、食管碘油造影等检查,有助于及时、准确地做出诊断,减少误漏诊的发生.  相似文献   
949.
后颅窝肿瘤病变接近脑干 ,手术体位特殊 ,手术麻醉的难度及风险较大。本文总结了我院自 1994年 9月~ 2 0 0 0年 7月后颅窝肿瘤手术 82例麻醉处理特点。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82例中男 43例 ,女 39例 ;年龄 11~ 6 5岁 ,平均 47.5岁。肿瘤位于第四脑室 9例 ,小脑蚓部及半球 2 8例 ,桥角 40例 ,天幕下 3例 ,枕大孔 2例。手术体位 :坐位 5 3例 ,侧卧位 2 4例 ,俯卧位 5例。1.2 麻醉方法 均行静脉复合气管插管全麻。麻醉前 30 m in肌注鲁米那 0 .1g,阿托品 0 .5 mg。 (小儿按体重计算 )麻醉诱导 :11%利多卡因 1m g/ kg,2 .5 %硫喷妥…  相似文献   
950.
目的 为在气管插管时减轻心血管应激反应和维持血流动力学稳定,选出尼卡地平的理想剂量。方法 45例(ASA-Ⅰ、Ⅱ)乳腺肿瘤切除病人随机分为3组,每组15例。在喉镜窥视前3min,分别静注生理盐水10ml(组Ⅰ)或尼卡地平15ug.kg^-1(组Ⅱ)或30ug.kg^-1(组Ⅲ),麻醉诱导药为:芬太尼2.0ug.kg^-1、异丙酚1.5mg.kg^-1(不少于30s)。气管插管一次完成。记录麻醉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