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72篇
  免费   24篇
  国内免费   14篇
妇产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32篇
临床医学   93篇
内科学   19篇
皮肤病学   1篇
神经病学   3篇
特种医学   38篇
外科学   230篇
综合类   198篇
预防医学   41篇
药学   89篇
  1篇
中国医学   63篇
肿瘤学   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4篇
  2022年   18篇
  2021年   22篇
  2020年   15篇
  2019年   14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18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12篇
  2014年   29篇
  2013年   39篇
  2012年   56篇
  2011年   45篇
  2010年   32篇
  2009年   39篇
  2008年   56篇
  2007年   49篇
  2006年   43篇
  2005年   50篇
  2004年   44篇
  2003年   41篇
  2002年   16篇
  2001年   28篇
  2000年   24篇
  1999年   25篇
  1998年   13篇
  1997年   11篇
  1996年   17篇
  1995年   9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后路腰椎间盘镜术后椎间隙感染分析(附11例报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后路腰椎间盘镜术后椎间隙感染的原因、特点及防治.方法 1999年9月~2006年12月应用椎间盘镜治疗腰椎间盘退行性疾病发生的椎间隙感染11例.其中男6例.女5例;平均年龄38.4岁,急性感染6例,迟发感染5例.全部感染患者采用保守治疗,2~6个月痊愈,经过1年随访疗效满意.结果 后路腰椎间盘镜术后椎间隙感染的原因可能有术中污染、患者自身抵抗力低下等,症状多属轻型,保守治疗可以痊愈.结论 加强患者易感因素的控制,严格无菌操作及管理,可降低并防止椎间隙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92.
对180例病人采用半“折刀”卧位,即病人麻醉后俯卧于手术台(胸、腹要求同常规),使手术床形成脚高头低与水平成15度角,然后将手术床下肢的挡板摇下,使病人的躯干与下肢成45度角,使人体形成类似于折刀卧位。该手术体位可充分暴露术野,椎间隙拉开,避免或减少常规必须咬开椎板进入椎管,同时可减少下肢的回心血量,减少术中出血,缩短手术时间。另外,术前加强卫生宣教,进行半折刀卧位训练;术中应密切观察病情、  相似文献   
93.
骨水泥强化椎弓根螺钉固定对骨质疏松患者有利无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背景:在对伴骨质疏松的腰椎疾病患者进行椎弓根螺钉固定手术时,椎体添加骨水泥可有效增加内固定稳定性,但对相邻节段的影响尚不明确. 目的:观察伴骨质疏松的腰椎疾病患者进行椎体骨水泥强化内固定后,早中期随访中骨水泥强化对相邻节段的影响. 方法:以87例伴骨质疏松的腰椎疾病患者为研究对象,均行椎弓根螺钉系统固定+后路椎管减压术,并分为3组:常规螺钉组,常规螺钉+骨水泥组,可灌注骨水泥螺钉+骨水泥组.样本平均随访6-18个月,平均随访为9个月.测量术前、术后3 d、末次随访的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评分、固定节段上位相邻椎间隙高度、固定节段上位相邻椎体变形指数、固定节段椎体上缘终板及相邻上位椎体下缘终板凹陷角度、固定节段Cobb角. 结果与结论:①常规螺钉组、常规螺钉+骨水泥组、可灌注骨水泥螺钉+骨水泥组3组内末次随访功能障碍指数评分均较前明显减小(P〈0.05),组间两两对比无显著差异(P〉0.05).表明骨质疏松患者脊柱后路固定时,是否添加骨水泥及不同添加方式,对早中期主观疗效影响无显著差异,且均可明显改善患者生活质量.②常规螺钉+骨水泥组、可灌注骨水泥螺钉+骨水泥组2组末次随访对术后3 d固定节段Cobb角变化小于常规螺钉组(P 〈0.05),常规螺钉+骨水泥组、可灌注骨水泥螺钉+骨水泥组2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表明添加骨水泥辅助的内固定稳定性明显优于未添加骨水泥常规手术.③常规螺钉+骨水泥组、可灌注骨水泥螺钉+骨水泥组2组术后3 d出现上终板凹陷角度增大;末次随访观察到相邻上位椎体下终板凹陷角度、椎体矩形指数及相邻椎间隙均减小,且前两项指标的改变程度明显大于常规螺钉组.表明添加骨水泥辅助内固定对相邻椎间盘退变程度无显著影响,但明显改变了相邻椎体终板及椎体的形态,增加了相邻椎体发生骨折的风险.  相似文献   
94.
颈椎病作为一种退变性疾病,随着人均寿命的延长,在老年病人中发病率逐渐增高。老年人颈椎病往往表现出起病隐匿,就医晚,症状重,多节段受累的特点,而且老年病人合并慢性内科疾病的比例非常高,故老年人颈椎病的手术治疗有其独特的规律[1]。现回顾分析本中心有限性选择性颈椎前路减压融合手术治疗老年人多节段颈椎病17例的治疗情况。1资料与方法1.1病例资料1.1.1一般情况:  相似文献   
95.
影响Bryan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后置换节段活动度的因素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目的观察Bryan人工椎间盘置换术后置换节段活动度变化情况,分析影响术后活动度的原因.方法回顾分析2003年12月~2007年6月在我院行单节段Bryan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的57例患者,所有患者手术前后均行正侧位和伸屈位X线检查,分析术前拟置换节段椎间隙高度和活动度、拟置换节段脊柱功能单位(FSU)与上位椎体高度比值和FSU后凸角度与术后置换节段活动度的关系.结果(1)术前拟置换节段椎间隙高度与邻近节段椎间隙高度比值<0.8的患者术后置换节段活动度平均为7.1°,≥0.8的患者平均为9.2°,经统计学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2)术前拟置换节段活动度<6°的患者术后活动度平均为6.8°,≥6°的患者平均为9.7°,经统计学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3)术后置换节段FSU与上位椎体高度比值下降≥0.05的患者术后活动度平均增加0.190°,<0.05的患者平均增加2.13°,经统计学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4)术后FSU后凸角度增加者活动度平均增加0.73°,后凸角度无增加者活动度平均增加1.90°,经统计学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人工椎间盘置换术后FSU高度下降影响术后置换节段活动度,术前病变节段椎间隙高度丢失>20%和(或)屈伸活动度之和<60°者不适合行Bryan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  相似文献   
96.
X线摄影可以了解椎间隙狭窄的部位、原因、程度等。我们收集近年来73例有椎间隙狭窄的X线片资料,结合工作中的经验和教训,对椎间隙狭窄征象进行分析讨论。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本组73例中,男52例,女21例,年龄21~71岁。经过临床诊断、CT扫描、椎管造影等检查证实,38例脊椎退行性变,13例脊椎结核,2例脊椎骨髓炎、20例外伤所致的椎间隙狭窄。1.2 病因 生理性的老化、病理性的损伤及外伤都可以导致椎间隙改变,在X线上可表现椎间隙的狭窄,甚至消失。本文试把椎间隙狭窄大体分为两类进行分析。1.2.1 单纯椎间盘疾病引起的椎间隙狭窄 …  相似文献   
97.
应用螺纹融合器的后路椎体问融合术是近几年治疗下腰椎不稳的常用方法。我院近二年来应用椎体问融合器治疗下腰椎不稳定30例,其中椎问盘突出伴椎间隙狭窄16例,椎体滑移14例。患年龄29-63岁,平均47岁.病程6月至30余年。术后无护理并发症发生。取得满意疗效,现将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98.
目的:了解唐山市区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髓核摘除术后椎间隙高度的丢失与JOA—Score(术后功能恢复)的关系。方法:对72例已施行了髓核摘除术的患者进行因顾性的问卷调查、一般查体、X光平片(正侧位);并按手术方式及突出部位的不同进行分组比较。结果:(1)术后患者的椎间隙均不同程度的变窄;(2)椎间隙高度的丢失程度与术后功能恢复呈负相关。结论:椎间隙变窄造成椎体边缘硬化、纤维环松弛、相关间隙不稳及椎间孔纵径缩小,产生神经根的压迫症状从而影响到术后功能恢复(JOA—Score),故此,为防止髓核摘除术后椎间隙变窄,提倡的人工椎间盘植入术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99.
100.
腰椎间盘退行性疾病传统手术方式是椎间盘摘除,或摘除的同时行融合,远期疗效不十分满意;近年来认为人工椎间盘置换(ADR)是有效方法之一。我们测量了尸体腰椎标本椎间盘完整、髓核摘除和ADR后下位椎间隙内压力,证实ADR能消除椎间盘摘除的负面影响。为临床运用ADR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