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456749篇 |
免费 | 14219篇 |
国内免费 | 6463篇 |
专业分类
耳鼻咽喉 | 5544篇 |
儿科学 | 1983篇 |
妇产科学 | 3644篇 |
基础医学 | 7113篇 |
口腔科学 | 6013篇 |
临床医学 | 77025篇 |
内科学 | 21789篇 |
皮肤病学 | 1279篇 |
神经病学 | 7100篇 |
特种医学 | 11697篇 |
外国民族医学 | 142篇 |
外科学 | 63041篇 |
综合类 | 139263篇 |
预防医学 | 27037篇 |
眼科学 | 11050篇 |
药学 | 57959篇 |
1819篇 | |
中国医学 | 25691篇 |
肿瘤学 | 8242篇 |
出版年
2024年 | 3524篇 |
2023年 | 8941篇 |
2022年 | 11206篇 |
2021年 | 18571篇 |
2020年 | 12730篇 |
2019年 | 11203篇 |
2018年 | 5020篇 |
2017年 | 9779篇 |
2016年 | 10433篇 |
2015年 | 12092篇 |
2014年 | 23739篇 |
2013年 | 23041篇 |
2012年 | 28725篇 |
2011年 | 30729篇 |
2010年 | 28912篇 |
2009年 | 27285篇 |
2008年 | 29092篇 |
2007年 | 25749篇 |
2006年 | 22719篇 |
2005年 | 24186篇 |
2004年 | 20888篇 |
2003年 | 19158篇 |
2002年 | 14600篇 |
2001年 | 11810篇 |
2000年 | 8495篇 |
1999年 | 6689篇 |
1998年 | 5368篇 |
1997年 | 4952篇 |
1996年 | 4255篇 |
1995年 | 3537篇 |
1994年 | 2799篇 |
1993年 | 1656篇 |
1992年 | 1364篇 |
1991年 | 1280篇 |
1990年 | 1012篇 |
1989年 | 1000篇 |
1988年 | 260篇 |
1987年 | 274篇 |
1986年 | 162篇 |
1985年 | 96篇 |
1984年 | 41篇 |
1983年 | 18篇 |
1982年 | 15篇 |
1981年 | 8篇 |
1980年 | 6篇 |
1977年 | 2篇 |
1965年 | 1篇 |
1958年 | 3篇 |
1957年 | 1篇 |
1954年 | 3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992.
目的比较引流管接负压球引流和纱布填塞引流两种方式处理乳腺癌术后皮瓣下积液伴感染治疗效果,为临床诊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择2011年3月-2014年3月医院收治乳腺癌术后发生皮瓣下积液伴感染患者30例,将其随机分为试验组15例和对照组15例,两组患者均使用相同手术方法进行乳腺癌手术,缝合伤口后,对试验组患者使用引流管接负压球引流治疗术后感染,而对照组则使用纱布填塞引流进行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治疗效果。结果两组患者乳腺癌术后皮瓣下积液伴感染均治愈,治愈率均达100.0%,但是两种治疗方法存在明显差异,引流管接负压球引流方法的治愈时间约为5d,而纱布填塞引流约为12d;在治疗过程中,前者换药次数为4次,后者为18次。结论引流管接负压球引流和纱布填塞引流两种方式处理乳腺癌术后皮瓣下积液伴感染均有很好的治疗效果,引流管接负压球引流比纱布填塞引流要节约治疗时间、换药次数更少、费用更少。 相似文献
993.
目的探讨改良侧位纵切横缝术在慢性肛裂治疗中的临床实际疗效。方法选取2011年1月至2013年11月期间我院收治的120例慢性肛裂治疗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常规组和实验组,每组各60例。常规组患者给予常规手术治疗,实验组患者则给予改良侧位纵切横缝术。术后对患者进行随访,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伤口愈合时间和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实验组患者的总有效率为98.3%,显著高于常规组的76.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实验组患者的伤口愈合时间明显短于常规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实验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情况明显少于常规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改良侧位纵切横缝术在慢性肛裂的治疗中疗效显著,且患者术后恢复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94.
目的:八正散干预治疗腰硬联合麻醉下术后尿潴留98例进行疗效观察。方法:选取我院2010年1月至2013年12月所收治的98例在腰硬联合麻醉下行手术的患者,随机将所有患者分为两组,分别是治疗组(49例)和对照组(49例)。对照组则每日肌肉注射1次甲硫酸新斯的明注射液,每次1 mg。而治疗组则采用包括中药辨证施治、灸法、针刺在内的3种中医干预治疗方法。中药辨证施治主要应用八正散、济生肾气丸等药物,疗程1~3天。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组患者总有效率93.88%,对照组患者总有效率71.43%,两组患者间存在明显差异(P0.05)。治疗组第1、3天膀胱残余尿量(71.3±12.2 ml、43.1±12.4ml)都明显少于对照组,而治疗组第3天膀胱残余尿量(43.1±12.4 ml)又与第1天膀胱残余尿量(71.3±12.2 ml)存在着较大差异。结论:八正散治疗腰硬联合麻醉下术后尿潴留疗效较佳,具有疗效稳定、见效快、安全可靠的特点。 相似文献
995.
996.
997.
目的观察飞秒激光制瓣LASIK术后泪膜的变化与年龄的相关性。方法收集2013年8月至9月于我院行飞秒激光制瓣LASIK术并随访3个月的患者120例(240眼),将其按年龄分为三组,组A年龄为18~30岁,45例(90眼),组B年龄为31~40岁,43例(86眼),组C年龄为41~48岁,32(64眼)。观察三组术前、术后1周、1个月、2个月和3个月患者的干眼症状评分、泪膜破裂时间(tear break-up time,BUT)、泪液分泌试验(Schirmer I test,S I t)、角膜荧光素染色(corneal fluorescence stain,FL)评分的变化。结果干眼症状评分:三组术后1周、1个月、2个月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术后3个月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UT:三组术后1周、1个月、2个月、3个月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SchirmerⅠ试验:三组术后1周、1个月、2个月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荧光素染色评分:三组术后1周、1个月、2个月、3个月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飞秒激光制瓣LASIK术后随着年龄的增长,干眼症状逐渐加重。 相似文献
998.
《中国肿瘤临床与康复》2015,(11)
目的探讨鼻内镜手术对晚期鼻窦恶性肿瘤患者术后恢复、术后并发症及情绪的影响。方法纳入2012年1月至2013年12月间收治的98例晚期鼻窦恶性肿瘤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9例,观察组患者接受鼻内镜手术,对照组患者接受传统开放手术,观察和比较两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及复发率、焦虑(SAS)及抑郁(SDS)评分。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患者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均明显缩短(P<0.05),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及复发率均显著降低(P<0.05),SAS、SDS评分均明显降低(P<0.05)。结论鼻内镜手术治疗晚期鼻窦恶性肿瘤具有损伤小、并发症少、恢复快等特点,能够保留鼻腔解剖结构和功能,稳定患者情绪,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999.
《中国肿瘤临床与康复》2015,(4)
目的探讨可脱卸弹簧圈早期栓塞术治疗颅内破裂动脉瘤的临床疗效。方法 2011年1月至2014年1月间收治的120例(动脉瘤122个)颅内破裂动脉瘤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60例(动脉瘤61个)。观察组患者采用可脱卸弹簧圈早期栓塞治疗,对照组患者采用手术夹闭治疗,平均随访6个月,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破裂动脉瘤的闭塞率及临床疗效。结果与对照组患者相比,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破裂动脉瘤的100%闭塞率明显提高(58.3%和40.0%,P=0.04),恢复良好率显著提高(93.3%和78.3%,P=0.02),表明可脱卸弹簧圈早期栓塞术治疗颅内破裂动脉瘤能够提高闭塞率,改善患者的预后质量。结论对于颅内破裂动脉瘤患者,早期应用可脱卸弹簧圈栓塞术治疗能够有效提高破裂动脉瘤的闭塞率,减少再次破裂出血的发生率,改善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1000.
目的: 建立96孔板流式细胞术体外微核自动化检测的方法,并探讨其用于药物早期遗传毒性筛选和遗传毒性评价的可能性。方法:试验分为+S9短时处理组(4 h)和-S9持续处理组(24 h),分别选择3个不同浓度的环磷酰胺和丝裂霉素C处理CHO-K1细胞,24 h后收获细胞。采用EMA和SYTOX Green双色标记,流式细胞仪分析96孔板的微核率,并与常规标准平皿培养、细胞分裂阻滞法的双核微核结果进行比较。结果:在有或无S9处理条件下,不同浓度的环磷酰胺、丝裂霉素C诱导产生的微核率较溶剂对照组均显著增加(P均<0.05),剂量-效应关系明显。两种微核检测方法的Spearman相关系数(rs)为1.000。结论:流式细胞术检测环磷酰胺、丝裂霉素C作用于CHO-K1细胞的微核试验结果均为阳性,与文献报道一致,因而本试验初步建立了流式细胞术体外微核检测方法。流式细胞术检测微核的方法与人工阅片的方法相关性好,提示该方法用于化合物早期遗传毒性筛选和遗传毒性评价具有良好的前景。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