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306篇
  免费   411篇
  国内免费   370篇
耳鼻咽喉   44篇
儿科学   16篇
妇产科学   17篇
基础医学   385篇
口腔科学   1314篇
临床医学   1051篇
内科学   240篇
皮肤病学   21篇
神经病学   80篇
特种医学   312篇
外国民族医学   3篇
外科学   370篇
综合类   1352篇
预防医学   871篇
眼科学   37篇
药学   637篇
  6篇
中国医学   245篇
肿瘤学   86篇
  2024年   48篇
  2023年   141篇
  2022年   225篇
  2021年   225篇
  2020年   205篇
  2019年   176篇
  2018年   97篇
  2017年   153篇
  2016年   177篇
  2015年   249篇
  2014年   363篇
  2013年   334篇
  2012年   415篇
  2011年   496篇
  2010年   344篇
  2009年   352篇
  2008年   613篇
  2007年   359篇
  2006年   291篇
  2005年   386篇
  2004年   216篇
  2003年   226篇
  2002年   158篇
  2001年   162篇
  2000年   102篇
  1999年   89篇
  1998年   78篇
  1997年   59篇
  1996年   66篇
  1995年   45篇
  1994年   61篇
  1993年   42篇
  1992年   22篇
  1991年   37篇
  1990年   29篇
  1989年   29篇
  1988年   6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5篇
  1985年   2篇
  1983年   1篇
  195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08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81.
林莹  倪田田  李雨 《全科护理》2022,(24):3400-3403
目的:探究基于Glazer指导的盆底康复对产后盆底肌筋膜痛综合征(MPPS)病人疼痛强度、盆底肌电评估指标及肌纤维肌力的影响。方法:选取115例产后MPPS病人作为研究对象,依据康复干预方式不同分为常规组和康复组。常规组57例给予常规盆底康复,康复组58例给予联合Glazer盆底表面肌电指导的盆底康复,对比两组病人盆底肌电评估指标、疼痛强度、肌纤维肌力。结果:两组病人干预3个月末前静息值、后静息值水平较干预前降低,康复组低于常规组;快速收缩最大值、紧张收缩值、耐力收缩值水平较干预前升高,康复组高于常规组(P<0.05)。两组病人干预3个月末主观疼痛、盆底肌筋膜压痛评分较干预前降低,康复组低于常规组(P<0.05)。两组病人干预3个月末Ⅰ类、Ⅱ类肌纤维肌力水平较干预前升高,康复组高于常规组(P<0.05)。康复组Ⅰ类、Ⅱ类肌纤维肌力受损发生率为6.90%、5.17%,低于常规组的22.81%、19.30%(P<0.05)。结论:基于Glazer指导的盆底康复可调节产后MPPS病人肌纤维肌力,改善疼痛强度,调节盆底肌电评估指标,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82.
目的 比较肿块型非哺乳期乳腺炎(non-puerperal mastitis, NPM)与乳腺浸润性导管癌(invasive ductal cancer, IDC)超声造影参数差异,探讨超声造影对肿块型NPM与乳腺IDC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 经术后组织病理证实肿块型NPM患者17例为乳腺炎组,乳腺IDC患者86例为导管癌组。2组术前均行超声造影检查,测定峰值强度比、上升时间、达峰时间、平均渡越时间。比较2组年龄、病灶最大直径、病灶距乳头距离、乳腺癌家族史等临床资料及超声造影参数;绘制ROC曲线,评估超声造影定量参数诊断乳腺IDC的效能。结果 乳腺炎组年龄[(40.80±3.50)岁]小于导管癌组[(52.40±1.40)岁](t=-3.236,P=0.002),未绝经比率(76.47%)高于导管癌组(50.00%)(χ2=4.009,P=0.045)、病灶距乳头距离[(1.38±1.09)cm]短于导管癌组[(2.48±1.77)cm](t=-2.415,P=0.017),乳腺癌家族史、乳头溢液比率及病灶最大直径与导管癌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相似文献   
83.
目的评价产科住院患者抗菌药物合理使用水平,为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提供参考依据及理论支持。方法 2011年10月~2012年3月住院患者病历,每月随机抽样100例,填写调查表,采集使用抗菌药物品种、剂量、数量、金额、用药时间、住院时间、临床诊断等数据,结合临床特点评价抗菌药物使用率、使用频率、使用强度、药物利用指数等指标的合理性。结果随机抽样600份病历,抗菌药物使用指征、品种选用、用药剂量、使用时机、使用频度、药物利用指数等指标管理水平较高。结论我院产科抗菌药物使用合理率较高,但在预防用药疗程上应进一步加强控制。  相似文献   
84.
目的:通过对某院干预前后抗菌药物使用强度(AUD)的对比分析,提高医院抗菌药物临床合理使用水平。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以2010年9月—2011年3月为干预前、2011年4月—2011年8月为第1轮干预阶段;2011年9月—2012年3月为第2轮干预阶段。计算分析3个阶段住院患者临床抗菌药物使用强度(AUD)。结果:某院抗菌药物使用强度(AUD)三个阶段分别为88.88、76.68、40.97。各阶段各类抗菌药物使用强度排名第1位的是第3代头孢菌素。手术科室经干预后抗菌药物使用强度比干预前显著下降(P<0.05);非手术科室干预前后统计学差异无显著性(P>0.05)。Ⅰ类切口手术干预后抗菌药物使用强度比干预前呈极显著性下降(P<0.01)。结论:通过系统干预管理,有效地降低了某院临床抗菌药物使用强度。说明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干预措施有效但仍需加强并使之成为常态化工作。  相似文献   
85.
目的:比较采用实际占用总床日数和收治病人人数天数计算住院病人抗菌药物使用强度(antibacterial use density, AUD)的准确性,以确定一个适用性更高的AUD计算方法。方法:分别使用实际占用总床日数和收治病人人数天数(即抽样时间段内出院人数×平均住院天数)计算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2009-2011年每年,以及2012年1-3月每月住院病人的AUD,记为AUD1和AUD2,比较月度AUD1和AUD2、年度AUD1和AUD2的离散度。结果:月度AUD1的离散度显著小于月度AUD2离散度,年度AUD1和年度AUD2的离散度相差不大。结论:与收治病人人数天数相比,使用实际占用总床日数计算AUD适用性更佳,更能真实反映住院病人抗菌药物使用水平。  相似文献   
86.
目的:介绍我院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活动采取的干预措施并评价其成效。方法:选取我院2011年5月–2012年10月就诊患者为研究对象,以抗菌药物使用强度、使用率和I类切口围术期抗菌药物应用情况等为观察指标,对比整治前后抗菌药物控制指标的变化。结果:通过实施干预措施,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率和使用强度显著降低,分别由2011年5月的67.37%和92 DDD下降至2012年10月的49.16%和41 DDD,I类切口预防用抗菌药物使用率由78.1%下降至29.5%,术后用药时间由3.5 d下降至1.8 d,微生物送检率大于60%,门诊抗菌药物处方比率小于20%。结论:我院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措施加强了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的管理,提高了抗菌药物合理应用水平,并建立了长效的管理机制。  相似文献   
87.
目的:了解我院住院患者抗菌药物的应用情况及趋势,为临床合理用药及管理提供参考和依据。方法:对2010—2012年我院住院患者抗菌药物的品种、销售金额、使用率、抗菌药物使用强度(AUD)、用药频度(DDDs)、限定日费用(DDC)、全院及各主要科室使用抗菌药物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010—2012年我院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人均使用品种数、抗菌药物使用率及AUD呈逐年下降趋势;抗菌药物销售金额呈逐年上升趋势,头孢菌素类一直居销售金额排序首位。结论:我院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情况趋于合理,临床药师参与临床查房对合理应用抗菌药物起到了积极作用。个别科室仍存在认识误区,仍有不规范使用抗菌药物的现象,有待进一步加强管理和规范。  相似文献   
88.
目的:分析我院2012年住院患儿抗菌药物的使用情况,为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收集我院2012年抗菌药物使用相关数据,以限定日剂量(DDD)为单位,计算抗菌药物的使用频度(DDDs)和使用强度(AUD)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012年我院住院患儿抗菌药物使用率为65.37%,AUD为29.10 DDDs/(100人·天)。所有科室均使用了抗菌药物,除新生儿内科外,其余科室AUD均>20,AUD靠前的科室依次是血液内科、呼吸内科和风湿内科。头孢菌素类、大环内酯类和碳青霉烯类的AUD依次排前三名,绝大多数都是注射剂;头孢呋辛钠的AUD在所有品种中位居第一。结论:我院2012年抗菌药物的总AUD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但也存在用药品种过于集中、高效广谱抗菌药物使用率偏高、联合用药不当等不合理用药现象,应加强抗菌药物的使用管理。  相似文献   
89.
我国西北地区心脏瓣膜置换术后低强度抗凝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我国西北地区风湿性心脏瓣膜病人机械瓣膜置换术后行低强度抗凝的可行性及合理的抗凝强度。方法将本地区50例患者按国际标准化比值(INR)随机分为3组并于术后定时分别测其凝血酶原时间(PT)及相应的INR、D-二聚体浓度、抗凝血酶Ⅲ活度(AT-Ⅲ:C),并监测其术后出血及血栓形成的发生率。结果机械瓣膜置换术后,INR控制于1.3~1.7范围内即可保持D-二聚体浓度、AT-Ⅲ:C与对照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3组术后并未出现血栓形成。结论西北地区风湿性心脏瓣膜患者机械瓣膜置换术后行低强度抗凝是可行的,术后采取INR控制于1.3~1.7的低强度抗凝是安全的。  相似文献   
90.
目的:通过分析脊柱骨科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的动态变化规律,以期为医院持续改进抗菌药物合理使用提供技术支持。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以2009-2012年我院脊柱骨科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数据为分析对象,以限定日剂量(DDD)为单位计算抗菌药物使用强度(AUD),利用Excel 2003进行统计和综合干预前后对比分析。结果:脊柱骨科住院患者2009-2012年的年用药强度分别为69.17、51.24、36.61和22.35 DDDs/100人/天。结论:综合干预措施后,脊柱骨科住院患者抗菌药物的使用强度(AUD)呈下降趋势,抗菌药物的整体用药趋于合理。但仍存在手术抗菌药物使用率较高及疗程不规范等问题,需进一步加强推进干预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