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209350篇 |
免费 | 9522篇 |
国内免费 | 8181篇 |
专业分类
耳鼻咽喉 | 1116篇 |
儿科学 | 1279篇 |
妇产科学 | 1463篇 |
基础医学 | 9489篇 |
口腔科学 | 1713篇 |
临床医学 | 31315篇 |
内科学 | 24073篇 |
皮肤病学 | 1060篇 |
神经病学 | 5632篇 |
特种医学 | 11910篇 |
外国民族医学 | 176篇 |
外科学 | 20054篇 |
综合类 | 59595篇 |
预防医学 | 10190篇 |
眼科学 | 5516篇 |
药学 | 22267篇 |
702篇 | |
中国医学 | 13513篇 |
肿瘤学 | 5990篇 |
出版年
2025年 | 5篇 |
2024年 | 1283篇 |
2023年 | 4503篇 |
2022年 | 5514篇 |
2021年 | 7643篇 |
2020年 | 4881篇 |
2019年 | 4473篇 |
2018年 | 2343篇 |
2017年 | 3887篇 |
2016年 | 4575篇 |
2015年 | 5494篇 |
2014年 | 9153篇 |
2013年 | 9187篇 |
2012年 | 12738篇 |
2011年 | 13975篇 |
2010年 | 12901篇 |
2009年 | 13413篇 |
2008年 | 14495篇 |
2007年 | 12994篇 |
2006年 | 12823篇 |
2005年 | 12878篇 |
2004年 | 10302篇 |
2003年 | 9098篇 |
2002年 | 7372篇 |
2001年 | 6299篇 |
2000年 | 4581篇 |
1999年 | 3666篇 |
1998年 | 3018篇 |
1997年 | 2633篇 |
1996年 | 2360篇 |
1995年 | 2050篇 |
1994年 | 1669篇 |
1993年 | 1155篇 |
1992年 | 915篇 |
1991年 | 803篇 |
1990年 | 586篇 |
1989年 | 665篇 |
1988年 | 214篇 |
1987年 | 191篇 |
1986年 | 126篇 |
1985年 | 99篇 |
1984年 | 43篇 |
1983年 | 16篇 |
1982年 | 11篇 |
1981年 | 7篇 |
1980年 | 4篇 |
1979年 | 5篇 |
1977年 | 5篇 |
1957年 | 1篇 |
1954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31.
临床实践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整个护理教育的效果。如何培养临床实习生的综合能力,如何帮助她们理论联系实际并完成角色转变,是临床带教老师必须解决的问题。PDCA循环管理方法于20世纪50年代由美国管理学家戴明提出,按计划(P)、执行或实施(D)、检查(C)和处理(A)的原理,进行具有大环扣小环、螺旋式上升循环特点的管理过程, 相似文献
32.
GE16排螺旋CT血管成像诊断主动脉夹层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MSCTA)诊断主动脉夹层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18例夹层动脉瘤患者均进行了多层螺旋CT(MSCCT)胸腹联合平扫及增强扫描,并将原始数据在ADW工作站进行多平面重建(MPR)、仿真内镜(VE)、阴影表面显示(SSD)、最大密度投影(MIP)及容积处理(VR)等后处理。结果:18例均很好地显示了主动脉全程及其分支,对主动脉夹层的破口位置、分型、累及范围、真假腔、内膜片及夹层的旋转方向、血栓的形成得到满意显示。结论:MSCTA是诊断主动脉夹层准确、快捷、有效的首选检查方法,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33.
金闻 《浙江医科大学学报》2009,38(4):427-432
血管生成(angiogenesis)是指在原有微血管的基础上通过出芽或其它方式形成新血管的过程,在机体的生理或病理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研究发现,血小板也参与了血管生成。文中就血小板在血管生成中的作用方式及与肿瘤血管生成的关系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34.
目的 探讨外伤性前交叉韧带(ACL)撕裂的自体修复方法及用材。方法 用同侧髂胫囊转位修复外伤性ACL断裂16例。结果 随访7年,优良率81.2%。结论 用髂胫囊修复ACL,有完全的韧带转化功能,具有取材广,操作方便等优点。 相似文献
35.
36.
目的探讨血肿局部炎症、假膜新血管生成、局部纤溶状况及其在CSDH发生、发展中的作用。进而探讨CSDH的发病机制,并为CSDH的治疗及预防复发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78例CSDH患者作为病例组,20例健康人作为正常对照组。采用ELISA法测定患者血清及血肿液中VEGF及IL-6的含量。比较患者末梢静脉血及血肿液中四种因子的含量变化并与正常对照组比较。结果病例组血肿液FDP、d-dimer检测均为阳性,血液为阴性;正常对照组血液FDP、d-dimer检测均为阴性;病例组血清VEGF含量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血肿液中VEGF浓度高于血清中。病例组血清IL-6浓度与正常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血肿液中IL-6浓度高于血清中。CSDH患者血肿液VEGF、IL-6水平没有相关性。结论CSDH患者血肿液局部纤溶亢进,局部VEGF分泌旺盛,新血管生成活跃,局部炎症活跃,可导致CSDH不断扩大而参与CSDH发病机制。抗炎治疗、抑制VEGF的生理作用、有选择的对病人施行促凝治疗,可成为部分CSDH病人保守治疗及预防复发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37.
38.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在高原脑水肿形成中作用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在高原脑水肿形成中的作用。方法:建立大鼠模拟高原模型,应用脑干湿重比率法定量脑水肿情况、应用荧光素钠透过率测定BBB通透性、应用实时荧光定量RT-PCR法检测脑组织VEGF mRNA含量以及应用蛋白印迹法半定量脑组织VEGF含量。结果:大鼠在高原24 h后脑组织含水率明显增高(P<0.05),荧光素钠透过率显著增加(P<0.01);VEGF mRNA转录及其表达显著增高(P<0.001)。结论:VEGF表达在高原脑水肿形成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9.
40.
厄贝沙坦治疗高血压患者的临床效果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厄贝沙坦治疗高血压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07年1月~2009年1月来本院就诊的高血压患者200例,随机分为两组,厄贝沙坦组100例,采用厄贝沙坦治疗4周;对照组100例采用依那普利治疗,观察患者用药前后动态血压、心脏功能变化,并评价临床疗效。结果:厄贝沙坦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97%,均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厄贝沙坦组治疗后24h、白昼和夜间平均收缩压和舒张压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用药后血压晨峰也显著降低,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与对照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厄贝沙坦治疗高血压疗效满意,安全性较高,还可降低患者的心脑血管意外的风险。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