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30350篇 |
免费 | 1452篇 |
国内免费 | 521篇 |
专业分类
耳鼻咽喉 | 29篇 |
儿科学 | 443篇 |
妇产科学 | 72篇 |
基础医学 | 646篇 |
口腔科学 | 43篇 |
临床医学 | 3538篇 |
内科学 | 1399篇 |
皮肤病学 | 62篇 |
神经病学 | 79篇 |
特种医学 | 1192篇 |
外国民族医学 | 9篇 |
外科学 | 3280篇 |
综合类 | 8481篇 |
预防医学 | 1139篇 |
眼科学 | 17篇 |
药学 | 2646篇 |
42篇 | |
中国医学 | 8608篇 |
肿瘤学 | 598篇 |
出版年
2025年 | 4篇 |
2024年 | 359篇 |
2023年 | 740篇 |
2022年 | 812篇 |
2021年 | 1088篇 |
2020年 | 832篇 |
2019年 | 684篇 |
2018年 | 308篇 |
2017年 | 517篇 |
2016年 | 600篇 |
2015年 | 743篇 |
2014年 | 1244篇 |
2013年 | 1209篇 |
2012年 | 1454篇 |
2011年 | 1668篇 |
2010年 | 1577篇 |
2009年 | 1587篇 |
2008年 | 1732篇 |
2007年 | 1577篇 |
2006年 | 1409篇 |
2005年 | 1530篇 |
2004年 | 1300篇 |
2003年 | 1346篇 |
2002年 | 1151篇 |
2001年 | 1087篇 |
2000年 | 755篇 |
1999年 | 759篇 |
1998年 | 680篇 |
1997年 | 549篇 |
1996年 | 597篇 |
1995年 | 506篇 |
1994年 | 395篇 |
1993年 | 295篇 |
1992年 | 264篇 |
1991年 | 266篇 |
1990年 | 209篇 |
1989年 | 211篇 |
1988年 | 68篇 |
1987年 | 54篇 |
1986年 | 62篇 |
1985年 | 41篇 |
1984年 | 20篇 |
1983年 | 12篇 |
1982年 | 8篇 |
1981年 | 6篇 |
1980年 | 3篇 |
1979年 | 2篇 |
1958年 | 2篇 |
1956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1 临床资料病例 1 ,男 ,5岁。因发热 ,面色苍白 4月 ,腹胀半月入院。患儿 4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发热 (未测体温 )。在当地按“感冒”治疗后有所缓解。数天后再次发热 ,面色渐苍白 ,伴神萎 ,纳差 ,在当地乡医院抗感冒治疗无效。 2月前至某市级医院住院治疗 ,血常规示 WBC 2 .5× 1 0 9/ L,RBC2 .63× 1 0 12 / L,HB63 g/ L,PLT91× 1 0 9/ L。腹部 CT示脾大 ,脾内多个结节状低密度实质性占位 ,提示淋巴瘤可能。诊断为“脾脏恶性淋巴瘤”。2月前行脾脏切除术。术后 2 d无发热 ,后再次每日发热 ,体温 3 9℃~ 40 .5℃。切除脾脏病理诊断… 相似文献
992.
目的 探讨中国大陆人散发性先天性巨结肠症(sHD)易患基因内皮素受体B(EDNRB)的突变与多态性特征。方法 以92例sHD及其中32例患儿双亲为研究对象,并以60例正常儿为对照。提取受检者外周静脉血DNA,采用聚合酶链反应-单链构象多态性技术(PCR-SSCP)对EDNRB基因外显子-2(exon-2)进行分析,并通过DNA测序检测阳性标本的核苷酸改变方式,与文献报道的其他种族sHD同一基因特征做比较。结果 全部标本EDNRB基因exon-2均未发现突变与多态性位点的存在。结论 中国大陆人sHD患者EDNRB基因的exon-2不存在突变与多态性位点。 相似文献
993.
994.
目的 探讨弓形虫入侵不同类型细胞过程中胞内游离Ca2+ 浓度及细胞骨架的变化。 方法 常规方法制备刚地弓形虫RH株速殖子悬液,分别感染吞噬性细胞(小鼠单核巨噬样细胞J774A.1)和非吞噬性细胞(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光学显微镜观察弓形虫感染情况及细胞骨架抑制剂秋水仙素、松胞菌素D对感染率的影响。用荧光显微镜观察弓形虫速殖子入侵J774A.1、HUVEC过程中细胞微丝和微管变化。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检测弓形虫速殖子入侵过程中宿主细胞游离Ca2+ 浓度变化。 结果 正常J774A.1胞内游离Ca2+ 浓度为102.0%±6.2%。弓形虫感染后 2 min游离Ca2+ 浓度升高,测得荧光强度为 305.2%±21.5%,感染后30~40 min最高荧光强度为1219.7%±58.4%,显著高于基础值(P<0.01)。而经磷脂酶C抑制剂U73122预处理的J774A.1,Ca2+ 浓度无明显变化(P>0.05);虫体入侵过程中J774A.1微丝结构发生凝集。微丝结构抑制剂松胞菌素D(P<0.01)和微管结构抑制剂秋水仙素(P<0.05)均可明显降低弓形虫感染率。弓形虫入侵HUVEC过程中Ca2+ 浓度变化不明显(P>0.05),宿主细胞微丝、微管结构亦无明显变化。松胞菌素D和秋水仙素对弓形虫入侵HUVEC的能力影响均较小(P>0.05)。 结论 弓形虫入侵吞噬性细胞J774A.1过程中胞内游离Ca2+ 浓度显著升高,细胞骨架微丝结构发生凝聚,而入侵非吞噬性细胞HUVEC过程中胞内游离Ca2+ 浓度和细胞骨架均无明显变化。 相似文献
995.
1948年Brunschwyg提出全胃切除联合胰体尾及脾切除能够清除脾门及脾动脉周围的淋巴结,作为胃癌扩大根治术的一个重要部分而被广泛采用,但胃近端肿瘤淋巴结的清扫程度一直存有争议.而且为了清除脾门及脾动脉周围的淋巴结,在进行全胃切除手术的同时常常行脾脏切除术,而联合脏器切除必将增加手术打击,尤其是各脏器功能显著下降的老年患者.为了评估联合脾脏切除在老年患者行全胃切除术后的影响,分析41例因胃癌进行全胃切除手术的病例,比较单纯全胃切除以及全胃切除联合脾切除的术后生存率及复发率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996.
结核分支杆菌细胞免疫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机体感染结核分支杆菌(Mycobacterium tuberculosis,MTB)后的免疫属于有菌免疫,即只有当MTB在体内存在时才有免疫力,一旦体内的MTB被杀灭,免疫也随之消失。机体对MTB的抗感染免疫主要是细胞免疫。其基本过程是:MTB侵入呼吸道后原肺泡中的巨嗜细胞(Mφ)不能防止所吞噬的MTB生长,但可释放大量炎症因子,吸引血液中的单核细胞至局部病灶。这种单核细胞在致敏T细胞释放的细胞因子的作用下可在病灶中杀死MTB。因此,集体针对MTB的细胞免疫是多细胞、多因子参与的复杂过程。 相似文献
997.
疏肝补脾方治疗肠易激综合征31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观察疏肝补脾方治疗肠易激综合征(IBS)的临床疗效,为临床提供一种思路和方法.[方法]疏肝补脾方加减(治疗组)治疗该病31例,并与西药(对照组)28例对照.[结果]治疗组临床总有效率优于游照组,治疗组症状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在中药服药过程中,患者未诉不良反应.[结论]疏肝补脾方可能具有双向调节胃肠功能、提高机体免疫力和调节植物神经功能的作用,中药整体调节具有一定优势. 相似文献
998.
胰腺疾病相关性门脉高压症59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胰腺疾病相关性门脉高压症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选择我院1986年1月至2005年4月收治的胰腺疾病相关性门脉高压症患者,回顾性分析其一般资料、受累静脉、临床表现、实验室和影像检查、治疗和结局。结果我院19年共收治本病59例,占同期门脉高压症的4.0%。常见基础胰腺疾病依次为慢性胰腺炎(21例,35.6%)、胰腺癌(20例,33.9%)、急性胰腺炎(8例,13.6%)和胰腺囊肿(3例,5.1%)。40例患者有明确的受累静脉,其中脾静脉阻塞27例(67.5%)、门静脉阻塞16例(40.0%)。脾脏肿大48例(81.4%),为轻、中度肿大,脾功能亢进31例(52.5%),程度较轻,以白细胞减少为主。45例患者(76.3%)有胃、食管静脉曲张(孤立性胃静脉曲张35例),19例有破裂出血(32.2%)。药物治疗可控制急性出血,但不能预防再出血。18例行脾切除术,主要指征是反复发生的消化道出血,术后患者均未再出血(随访8个月~9年)。结论胰腺疾病可累及门静脉主干及其属枝,导致广泛性或区域性门脉高压症。药物治疗可有效控制急性曲张静脉破裂出血,而手术可能是防止再出血的主要措施。 相似文献
999.
1000.
病历摘要患者,男,44岁。因“腹痛、腹胀伴发热7d”于2003年5月24日由当地医院转入我院。拟诊为“乙肝肝硬化,腹水合并感染”。患者7d前无明显原因出现腹痛、腹胀,腹痛位于脐周及上腹部,钝痛,无恶心、呕吐,大便稀,2~3次/d,颜色为黄绿色,有时为黑便,无血便。2d后开始出现发热,最高达39℃。有“乙肝”病史15a,4a前因为“脾大、脾功能亢进”行脾切除术入院查体:T37.8℃,P105次/min,R20次/min,BP110/7mmHg。一般情况好,神志清。心肺正常。腹肌稍紧张,触软全腹压痛、右腹部明显,反跳痛(±),移动性浊音(+),肠鸣音1~2次/min。辅助检查:WBC12.7×…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