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30350篇 |
免费 | 1452篇 |
国内免费 | 521篇 |
专业分类
耳鼻咽喉 | 29篇 |
儿科学 | 443篇 |
妇产科学 | 72篇 |
基础医学 | 646篇 |
口腔科学 | 43篇 |
临床医学 | 3538篇 |
内科学 | 1399篇 |
皮肤病学 | 62篇 |
神经病学 | 79篇 |
特种医学 | 1192篇 |
外国民族医学 | 9篇 |
外科学 | 3280篇 |
综合类 | 8481篇 |
预防医学 | 1139篇 |
眼科学 | 17篇 |
药学 | 2646篇 |
42篇 | |
中国医学 | 8608篇 |
肿瘤学 | 598篇 |
出版年
2025年 | 4篇 |
2024年 | 359篇 |
2023年 | 740篇 |
2022年 | 812篇 |
2021年 | 1088篇 |
2020年 | 832篇 |
2019年 | 684篇 |
2018年 | 308篇 |
2017年 | 517篇 |
2016年 | 600篇 |
2015年 | 743篇 |
2014年 | 1244篇 |
2013年 | 1209篇 |
2012年 | 1454篇 |
2011年 | 1668篇 |
2010年 | 1577篇 |
2009年 | 1587篇 |
2008年 | 1732篇 |
2007年 | 1577篇 |
2006年 | 1409篇 |
2005年 | 1530篇 |
2004年 | 1300篇 |
2003年 | 1346篇 |
2002年 | 1151篇 |
2001年 | 1087篇 |
2000年 | 755篇 |
1999年 | 759篇 |
1998年 | 680篇 |
1997年 | 549篇 |
1996年 | 597篇 |
1995年 | 506篇 |
1994年 | 395篇 |
1993年 | 295篇 |
1992年 | 264篇 |
1991年 | 266篇 |
1990年 | 209篇 |
1989年 | 211篇 |
1988年 | 68篇 |
1987年 | 54篇 |
1986年 | 62篇 |
1985年 | 41篇 |
1984年 | 20篇 |
1983年 | 12篇 |
1982年 | 8篇 |
1981年 | 6篇 |
1980年 | 3篇 |
1979年 | 2篇 |
1958年 | 2篇 |
1956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62.
63.
肝硬化失代偿期外周血细胞减少成因机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党双锁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2007,15(27):2861-2864
肝硬化失代偿期并发的脾功能亢进和血细胞减少,互为因素,相互影响,是造成病情进展的重要原因.部分患者脾脏切除后,外周血细胞不仅无增加,反而出现进行性下降的表现,表明在肝硬化时外周血细胞减少,除了脾脏及病毒因素外也存有其他因素参与这一病程.各种免疫细胞因子变化、造血干细胞的状态都可能参与和调节肝硬化失代偿期外周血细胞减少这一过程,阐释肝硬化失代偿期外周血细胞减少成因机制对治疗意义重大,值得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64.
异位脾扭转合并副脾误诊1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患儿女 ,1 2岁。持续剧烈腹痛 5d ,同时伴恶心、呕吐 ,呕吐物为胃内容物 ,肛门排气减少。曾于当地就诊 ,给予对症治疗 ,效果不佳而来我院就诊。查体 :表情痛苦 ,全腹胀满 ,广泛压痛 ,下腹部为重 ,同时可触及一约 1 2 .0cm× 9.0cm× 5 .0cm大小肿物 ,触痛明显。下消化道造影示 :乙状结肠狭窄伴肠管粘连。CT示 :腹腔占位性病变。超声检查 :肝及双肾大小、位置、形态及内部结构未见异常。子宫、双侧卵巢显示正常。脾区可测及一大小约 5.3cm× 3.8cm的实质性回声区 ,包膜完整 ,内部回声与脾相同 ,但形态不同。下腹部可测及一实质… 相似文献
65.
患者女,51岁。主因“间断性头痛3年.右眼视物模糊1个月”入院。入院查体:意识清晰,双侧嗅觉减退,右眼3m眼前指数,右耳听力下降,余颅神经检查未见异常。四肢感觉、腱反射、肌张力正常,肌力Ⅴ级,双侧病理征阴性,共济检查未见异常。头颅CT:右额类圆形高密度影,边界清晰,右侧脑室受压,中线结构轻度左偏,周围骨质未见异常?头颅MRI:右侧额部可见大小约8.5cm×7.5cm×6.3cm稍长T,信号肿物,增强扫描后可见病灶呈稍高信号,内可见不规则斑片状高信号,侧脑室受压变形,中线结构左偏(图1)。[ 相似文献
66.
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以往多采用内科保守疗法,效果不甚满意,自1982年国内开展了首例脾动脉栓塞治疗脾亢病人获得成功后。我院于1991年5月~1993年3月,开展了以脾动脉栓塞治疗ITP病人共25例。此种疗法,为内科治疗失败而不愿意切脾的患者,无疑是一种新的选择。现将临床观察结果分析如下。一、临床资料本组共25例,男6例,女19例。年龄6~57岁,平均为30.4岁。病程6月~25年。皮肤粘膜出血25例。月经过多4例。反复咯血1例。骨髓涂片呈增生活跃或明显活跃。全部病例用过强的松40~6… 相似文献
67.
我们于1987~1996年对5例小儿外伤性脾破裂进行了脾修补术,效果满意,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5例均为男性,年龄为8~12岁,平均为10岁。损伤原因:坠落伤2例,跌伤1例,挤压伤1例,碰撞伤1例;伤后2~3h送院2例,24h内3例。均系脾挫裂伤伴脾蒂损伤,其中上极3例,下极2例;深度均小于1.ocm,长度2.0~4.0cm3例,小于2.ocm2例。其中伴出血性休克1例,对该例出血性休克病儿立即输血、输液,补充血容量,同时在密切观察下手术。1.2效果5例患者手术后进行随访3年,一般情况良好。典型病例:男,9岁。1993年5月14日从2.Om高处跌… 相似文献
68.
116 例先天性巨结肠的几种免疫组化结果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是否存在能准确识别先天性巨结肠病变肠段神经节细胞的特异性抗体。方法 结合HE染色、普通光镜下肠壁神经节细胞的形态特征,并应用免疫组化技术对131例临床拟诊为HD的病变肠段行组织蛋白酶D(cathepsin D)、NSE、S-100蛋白染色,比较它们的染色结果和分布特点。结果 光镜下有116例确诊为HD,其肠壁神经丛cathepsin D表达阴性。余15例肠壁神经丛内的个别细胞虽不具备神经节细胞的典型形态特征,但cahepsin D表达阳性。而NSE、S-100只在神经纤维或神经鞘膜(施万)细胞及周围细胞中表达阳性。结论 在肠壁神经丛中,cathepsin D只标记神经细胞,具有较强的特异性和敏感性,故可作为一种辅助诊断方法,用于鉴别HD的可疑病例。 相似文献
69.
70.
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52例尸检脾及脾树突状细胞的病理学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脾及其树突状细胞的病变特点与作用。方法收集52例MODS死亡病例与25例正常脾标本,应用光镜、电镜和免疫组化(S-100、CD1a、CD80及HLA-DR)方法观察脾及其树突状细胞的病理变化。结果镜下见脾小体消失,白髓消散伴淋巴细胞大量凋亡,树突状细胞数目增加而活性减退,CD4(+)/CD8(+)T淋巴细胞比例显著下降。结论MODS终末期外周免疫器官脾及其树突状细胞严重损伤和功能耗竭,而且不同诱因所致MODS病例的病变基本一致。提示脾树突状细胞的病变与免疫抑制及MODS形成有重要关系。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