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39篇
  免费   70篇
  国内免费   80篇
耳鼻咽喉   8篇
儿科学   43篇
妇产科学   6篇
基础医学   144篇
口腔科学   23篇
临床医学   426篇
内科学   273篇
皮肤病学   3篇
神经病学   53篇
特种医学   85篇
外国民族医学   3篇
外科学   358篇
综合类   644篇
预防医学   70篇
眼科学   124篇
药学   234篇
  1篇
中国医学   66篇
肿瘤学   25篇
  2024年   18篇
  2023年   38篇
  2022年   57篇
  2021年   70篇
  2020年   50篇
  2019年   45篇
  2018年   33篇
  2017年   42篇
  2016年   35篇
  2015年   55篇
  2014年   89篇
  2013年   88篇
  2012年   140篇
  2011年   149篇
  2010年   142篇
  2009年   134篇
  2008年   193篇
  2007年   144篇
  2006年   137篇
  2005年   149篇
  2004年   112篇
  2003年   135篇
  2002年   94篇
  2001年   80篇
  2000年   63篇
  1999年   39篇
  1998年   44篇
  1997年   41篇
  1996年   29篇
  1995年   40篇
  1994年   20篇
  1993年   10篇
  1992年   13篇
  1991年   18篇
  1990年   9篇
  1989年   20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5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3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8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目的 总结一期大动脉调转术(ASO)治疗完全性大动脉转位(TGA)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探讨其应对策略.方法 对 2006 年 5 月至 2007 年 8 月收治的 14 例患儿实施一期大动脉调转手术.患儿平均年龄(2.6±0.8)个月(0.5~14 个月);平均体重(3.85±1.30)kg(3~9 kg).室间隔完整 TGA(TGA/IVS)12 例,均合并房间隔缺损(ASD),同时合并动脉导管未闭(PDA)11 例;TGA 合并室间隔缺损(TGA/VSD)2 例,均同时合并 PDA 和 ASD.11 例合并中度肺动脉高压,3 例合并重度肺动脉高压,术前均使用前列腺素 E1(PGE1).手术在全麻、中低温、低流量体外循环下完成.在主动脉、肺动脉瓣上方横断,将左右冠状动脉开口移栽至肺动脉近端.经肺动脉分叉下方,吻合肺动脉近端和升主动脉远端.用自体心包修复主动脉近端缺失部分,并在新主动脉开放后吻合主动脉近端和肺动脉远端.结果 3 例 TGA/IVS患儿术后肺部感染,2 例(分别为 13 个月、3 个月)患儿分别于术后 10 h及12 h 突发室颤死亡.未发生与冠状动脉移植相关并发症.术前肺动脉高压患儿,特别是重度肺动脉高压,术后肺动脉压力均明显下降.12 例术后顺利恢复出院.随诊 3~12 个月,全部患儿心功能恢复良好,无远期并发症和死亡.结论 一期大动脉调转手术对于 TGA 有较好早期治疗效果.针对术中主要问题作出适当的手术应对措施,可以获得满意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992.
目的临床观察翼状胬肉切除加带干细胞自体结膜转位术、翼状胬肉切除加羊膜移植术及两种手术术后18个月复发情况。方法逆行将胬肉头部自角膜上切除,向泪阜方向及上下方向分离结膜及其下方增生变性组织,直至半月皱襞处,全部切除胬肉,内眦保留部分结膜,然后将相邻带干细胞的自体结膜覆盖巩膜裸露区。羊膜移植患者则切除翼状胬肉和结膜组织后,取相应大小羊膜组织覆盖巩膜裸露区。以角膜上皮愈合恢复透明、无胬肉样组织增生为治愈,否则视为复发。结果相邻带干细胞自体结膜转位术96眼手术,复发率约为4.6%。羊膜移植手术62眼,复发率约15.7%。结论翼状胬肉切除加相邻带干细胞自体结膜转位术,手术简单易操作,明显降低了胬肉术后复发率。  相似文献   
993.
饱和脂肪酸对骨骼肌细胞胰岛素作用的影响及其机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饱和脂肪酸是否造成骨骼肌细胞胰岛素抵抗,并检测核糖体s6蛋白激酶(S6K)是否参与此机制。方法:将棕榈酸偶联到无脂肪酸的牛血清白蛋白(BSA)上,制备成浓度为5mmol/L的棕榈酸储存液,备用。棕榈酸组用0.5mmol/L的棕榈酸孵育16h;溶剂组用含相同浓度的无脂肪酸的牛血清白蛋白(BSA)孵育16h;对照组没有任何处理。用偶联抗体的吸光度分析法测定细胞膜上GLUT4myc的含量,免疫印迹检测胰岛素信号分子胰岛素受体底物(IRS1)、蛋白激酶B(Akt)和S6K的磷酸化水平。结果:与对照组和溶剂组相比,棕榈酸组胰岛素刺激的GLUT4myc转位降低(P〈0.05);Akt的磷酸化水平降低,S6K的磷酸化水平没有变化,IRS1 S636/639的磷酸化水平也没有改变。结论:棕榈酸可导致骨骼肌细胞胰岛素抵抗,其机制可能不涉及S6K。  相似文献   
994.
患者,男,67 岁,主因阵发性胸闷、气短6 年,加重3 d 于2020年1月20日入院.患者6年前感冒后出现胸闷、气短症状,表现为呼吸喘憋,伴大汗、咳嗽,经休息后上述不适可改善,持续约数分钟,常于劳累后或接触冷空气后加重.经相应内科治疗可好转.3d前患者受凉后再次出现胸闷、气短症状,伴轻微心前区疼痛,向后背部放散,伴大...  相似文献   
995.
老年单纯收缩期高血压患者大动脉弹性的改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老年单纯收缩期高血压患者大动脉弹性的改变。方法:采用动脉硬化检测仪测定56例健康老年人、79例老年单纯收缩期高血压(IsH)患者和50例老年双期高血压(SADH)患者的臂-踝脉搏波速度(baPwV)作为衡量大动脉弹性的指标。结果:老年单纯收缩期高血压患者baPWV显著高于老年双期高血压患者和健康老年人(P〈0.05,P〈0.01);baPWV与收缩压(r=0.467,P=.000)和年龄(r=0.460,P=-0.000)呈显著正相关,收缩压和年龄是baPWV最主要的影响因素。结论:随着年龄的升高老年单纯收缩期高血压患者的大动脉弹性明显减低。  相似文献   
996.
目的了解代谢综合征(MS)患者颈动脉内一中膜厚度(IMT)和大动脉弹性的改变及二者间的关系,探讨影响IMT及大动脉弹性的危险因素。方法共选择90例研究对象,其中正常对照组、MS组、MS合并高血压组各30例,分别测定每位研究对象的IMT及脉搏波传导速度(PWV),并测定可能影响二者的危险因素,所有数据采用SPSS11.5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代谢综合征患者IMT与PWV均高于正常对照组,且二者呈正相关(r=0.753,P〈0.001);影响IMT的主要因素为年龄、收缩压、吸烟;影响PWV的主要因素为年龄、收缩压。结论MS患者IMT与大动脉弹性均发生明显变化,且二者呈同向变化,即IMT增厚时,PWV也增快。影响IMT及大动脉弹性的危险因素主要有年龄、收缩压及吸烟。  相似文献   
997.
目的:分析紫绀型先天性心脏病的尸检病理解剖学特征,为临床诊断及治疗提供详尽的病理学指导.方法:收集15例紫绀型先天性心脏病尸检病例,应用心脏节段分析法进行解剖形态学观察描述.结果:15例紫绀型先天性心脏病中,完全性大动脉转位5例,法洛四联症5例,单心室3例,肺静脉畸形合并单心房1例,右心室发育不良综合征1例,其中3例合并有永存左上腔静脉.结论:紫绀型先天性心脏病具有复杂性,详尽的尸检资料有助于临床术前诊断及手术成功率的提高.  相似文献   
998.
目的 根据应用解剖学基础,采用带血管蒂Mu展肌肌皮瓣局部转位术治疗踩足部疾患。方法 对11例患者实施带血管蒂Mu展肌肌皮瓣局部转位术,其中内踝慢性骨髓炎5例,足跟部溃疡3例,跟腱部复合组织缺损2例,足背软组织缺损l例。结果 术后随访6~11个月,肌皮瓣全部成活,且皮肤感觉恢复良好,无l例发生皮肤破溃。结论 该肌皮瓣血供丰富,有多组血管蒂可选择,转位灵活,操作简便,可修复踝足部组织缺损。  相似文献   
999.
目的:重建陈旧性颈部脊髓损伤四肢瘫患者的部分上肢感觉、运动功能。方法:反复详细的术前检查,确定可供移位的颈丛神经支、副神经周围支及臂丛上干、中干(C5-C7)的各神经和拟被吻接的神经。(1)C5平面脊髓损伤者(无屈肘功能者)以副神经移位C6,颈丛移位至C7行端侧法缝接重建屈肘及上肢部分感觉功能。术后于头偏向患侧对肩位固定上肢3周。(2)C6平面截瘫(即残存肩部运动和屈肘功能者),将副神经周围支、颈丛锁骨上神经、胸外侧神经之一支于其远端切断后移位汇合于锁骨下方,与切断部分神经束的臂丛内侧束和正中神经内侧根(胸外侧神经支、颈丛神经支与内侧束,副神经支与正中神经内侧根)行束、外膜联合缝合,长度不够者以腓肠神经移植桥接。(3)C7平面(手的运动功能大部分丧失,环小指感觉障碍,伸肘、伸腕功能基本正常者)将胸外侧神经支与尺神经吻接,桡神经浅支之一支与尺神经浅支吻接。(4)C8平面(手内在肌功能丧失,小指和环指尺侧半感觉丧失)骨间前神经移位尺神经深支,桡神经浅支移位尺神经浅支。(5)对不完性颈髓损伤,上肢功能恢复无确定平面而呈不规则者,如胸大肌肌力恢复达4级以上而无屈肘功能者,采用胸内侧神经主支移位肌皮神经术。对正中神经和桡神经功能恢复良好而尺神经功能完全丧失者,采用骨间前伸经吻接尺神经深支,桡神经浅支移位吻接尺神经浅支术。对肩胛上、下神经功能恢复良好而腋神经支配之三角肌瘫痪者采用肩胛下神经移位吻接腋神经术。结果:6例患者于术后18个月-4年均恢复了被吻接神经的部分感觉、运动功能,4/6的肌力恢复达到3-4级,感觉达S3级。对术前瘫痪肌群呈痉挛性者,由于被吻接神经仅被切断了部分神经束,保存了肌张力,尽管术后肌肉主动收缩肌力低于3级,但当其主动收缩与痉挛同步时亦可完成有效的运动功能(如肱二头肌的屈肘)。待被重建功能恢复后再行后期的肌腱转位术、神经侧侧吻接术等,可进一步改善上肢功能。结论:神经移位术是重建四肢瘫患者上肢功能的有效方法。由于其瘫痪为痉挛性肌肉萎缩轻,所以效果优于同样方法用于臂丛神经根性撕脱伤者。  相似文献   
1000.
矫正型大动脉转位本身没有血流动力学障碍,从而亦没有手术必要,如合并其它畸形时只需矫正相应的合并畸形.由于心房-心室关系不一致,心内畸形的解剖关系与平常所见亦不同,这在手术方面有其特殊性.2000年3月~2003年4月,笔者于浅低温体外循环心脏不停搏下手术治疗先天性矫正型大动脉转位合并室间隔缺损5例,现作报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