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34089篇
  免费   35894篇
  国内免费   27921篇
耳鼻咽喉   6174篇
儿科学   7845篇
妇产科学   5737篇
基础医学   38371篇
口腔科学   9036篇
临床医学   85805篇
内科学   59475篇
皮肤病学   12062篇
神经病学   15342篇
特种医学   17622篇
外国民族医学   761篇
外科学   38053篇
综合类   177289篇
预防医学   40684篇
眼科学   9622篇
药学   76251篇
  1456篇
中国医学   60794篇
肿瘤学   35525篇
  2025年   12篇
  2024年   8119篇
  2023年   16032篇
  2022年   19290篇
  2021年   25376篇
  2020年   19664篇
  2019年   16197篇
  2018年   8624篇
  2017年   13991篇
  2016年   16057篇
  2015年   17804篇
  2014年   28456篇
  2013年   28466篇
  2012年   36875篇
  2011年   40302篇
  2010年   37599篇
  2009年   37794篇
  2008年   42058篇
  2007年   37003篇
  2006年   35438篇
  2005年   35955篇
  2004年   29245篇
  2003年   26057篇
  2002年   21223篇
  2001年   19030篇
  2000年   14753篇
  1999年   11403篇
  1998年   9785篇
  1997年   8614篇
  1996年   7751篇
  1995年   6564篇
  1994年   5526篇
  1993年   3632篇
  1992年   3122篇
  1991年   2937篇
  1990年   2326篇
  1989年   2303篇
  1988年   754篇
  1987年   595篇
  1986年   490篇
  1985年   324篇
  1984年   150篇
  1983年   64篇
  1982年   53篇
  1981年   34篇
  1980年   19篇
  1979年   11篇
  1976年   6篇
  1958年   5篇
  1955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目的构建含RAC1启动子萤光素酶报告基因CNE1-RAC1-Luc2稳转细胞模型,探讨其在转录水平筛选靶向调控RAC1抗肿瘤活性的大黄酸衍生物中的应用。方法利用RAC1启动子序列,设计合成萤光素酶报告基因-慢病毒重组载体,感染鼻咽癌CNE1细胞,获得稳定表达萤光素酶的细胞;采用萤光素酶报告基因检测试剂盒,检测RAC1激活剂PMA和抑制剂NSC23766刺激该细胞后的萤光素酶发光值,并观察系列大黄酸衍生物对RAC1启动子萤光素酶活性的影响,Western blot验证细胞RAC1蛋白表达的变化。结果双酶切实验显示,含RAC1启动子萤光素酶报告基因的慢病毒表达载体构建成功;经嘌呤霉素筛选,获稳定表达萤光素酶的CNE1-RAC1-Luc2细胞,转染效率达90%以上; RAC1萤光素酶报告基因检测系统对RAC1激活剂和抑制剂反应灵敏,萤光素酶活性与Western blot实验中RAC1蛋白表达结果一致;系列大黄酸衍生物对CNE1-RAC1-Luc2细胞萤光素酶活性的调控作用与Western blot结果基本一致。结论成功构建了含RAC1启动子的萤光素酶报告系统的细胞模型,为高通量进行靶向RAC1药物的筛选提供一个实用的平台。  相似文献   
62.
目的:观察耳石复位与药物联合仰卧位摇头法治疗主观性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S-BPPV)的效果。方法:选取2012年1月至2016年1月期间符合纳入标准的S-BPPV患者186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93例,对照组采用耳石复位联合药物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仰卧位摇头法治疗。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首次治疗成功率、中转手术治疗率、复发率与不良反应发生率的差异。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首次治疗成功率明显增高,中转手术治疗率与复发率明显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中共18例患者经外科手术治疗后症状彻底消失;随访3个月期间,观察组平均复发次数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头晕、恶心呕吐、心律失常、走路不稳与情感障碍等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耳石复位与药物联合仰卧位摇头法治疗S-BPPV效果显著,可降低复发率,且未增加不良反应的发生风险。  相似文献   
63.
背景肠黏膜屏障的损伤、免疫系统紊乱可能是腹型过敏性紫癜(henoch-schonlein purpura, HSP)的重要发病机制之一,然而免疫因子与肠黏膜屏障损伤的关系尚不清楚.目的探讨外周血、肠黏膜白细胞介素-17(interleukin-17,IL-17)及其相关细胞因子的变化在腹型HSP发病机制中的作用,以及了解肠道菌群失调与腹型HSP发病机制的关系.方法选取26例急性期腹型HSP患儿为观察组, 16例健康体检儿童为健康对照组,收集两组儿童外周血、粪便标本;选取20例接受胃镜检查的急性期腹型HSP患儿为病例组,8例胃镜检查无明显黏膜病变的儿童为对照组,收集两组儿童十二指肠黏膜组织.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辅助性T细胞-17(Th17)、细胞毒性T细胞-17(Tc17)细胞比例; ELISA检测血浆IL-17、IL-6、IL-23、γ-干扰素(IFN-γ)细胞因子含量; HE染色观察十二指肠黏膜活检组织病理改变;RT-PCR及免疫组化法检测十二指肠黏膜IL-17、IL-6、IL-23、IFN-γ 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细菌16S rDNA法检测肠道粪便中双歧杆菌、大肠杆菌的数量.结果观察组Th17与Tc17细胞比例均较健康对照组显著增高(P0.05).观察组血浆IL-17、IL-6、IL-23水平均较健康对照组显著增高(P0.05).病例组十二指肠黏膜组织病理改变主要为非特异性慢性炎症,部分可见血管炎性病变.病例组十二指肠黏膜IL-17、IL-6、IFN-γ 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较对照组显著增高(P 0.05).观察组双歧杆菌数量、双歧杆菌/大肠杆菌比值较健康对照组显著下降(P0.05).结论 IL-17及其相关细胞因子参与了腹型HSP患儿全身及肠黏膜局部的炎症反应,肠道菌群失调可能促进IL-17介导的炎症反应过程.与腹型HSP的发病及肠黏膜屏障损伤有关.  相似文献   
64.
65.
66.
目的探究中医活血化瘀法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吉林省神经精神病医院在2017年3月至2018年7月收治的122例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资料,随机平分为两组,两组均为61例,实验组采用活血化瘀方法进行治疗,而对照组使用常规药物进行治疗,治疗5 w后对比分析两组临床疗效。结果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5.57%,实验组总有效率为93.44%,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21,P=0.01);对照组脑出血血肿吸收率为52.46%,实验组为81.97%,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67,P=0.01)。实验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利用中医活血化瘀法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改善脑功能,恢复肢体功能,降低死亡率,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67.
68.
目的分析蒲元和胃胶囊联合雷贝拉唑治疗对反流性食管炎患者血浆胃动素和血清胃泌素水平的影响。方法选择2015年3月至2017年12月该院收治的82例反流性食管炎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1例。对照组患者口服雷贝拉唑治疗,观察组患者联合口服蒲元和胃胶囊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血浆胃动素和血清胃泌素水平,吞酸烧心、胸胁胀满、情志抑郁及呃逆嗳气评分。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治疗有效率分别为80.49%、95.12%,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的血浆胃动素和血清胃泌素水平均明显升高,且治疗后观察组患者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的吞酸烧心、胸胁胀满、情志抑郁及呃逆嗳气评分均明显降低,且观察组患者治疗后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蒲元和胃胶囊联合雷贝拉唑治疗对反流性食管炎患者具有较为确切的治疗效果,其作用机制可能与促进血浆胃动素和血清胃泌素水平升高有关。  相似文献   
69.
70.
目的:分析降钙素原在微创内镜致尿源性脓毒血症的诊断意义。方法:资料选取2010年9月~2017年8月某院收治的60例尿源性脓毒血症患者作为本次调查对象,根据患病程度分为严重脓毒症组19例、脓毒症组33例、脓毒症性休克组8例,分别给予3组患者血清PCT、C-反应蛋白(CRP)水平检查,分析尿源性脓毒血症患者应用PCT和CRP检查的诊断价值。结果:统计发现3组患者治疗前血清PCT、CRP水平差异显著(P0.05);治疗后血清PCT、CRP水平明显较治疗前低,差距显著(P0.05);治疗后血清PCT曲线下面积为(0.825±0.092),其临界值为1.3ng/ml、敏感度为88.5%、特异度84.2%、诊断准确率84.9%,而血清CRP曲线下面积(0.742±0.062),其临界值为41.5ug/ml、敏感度为82.3%、特异度71.7%、诊断准确率73.2%。结论:对于尿源性脓毒症患者早期应用PCT诊断可提高其临床诊断准确性,值得临床大力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