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278篇
  免费   730篇
  国内免费   901篇
耳鼻咽喉   47篇
儿科学   48篇
妇产科学   138篇
基础医学   1286篇
口腔科学   406篇
临床医学   3211篇
内科学   431篇
皮肤病学   24篇
神经病学   178篇
特种医学   1405篇
外国民族医学   5篇
外科学   6725篇
综合类   7184篇
预防医学   1128篇
眼科学   132篇
药学   2500篇
  55篇
中国医学   1865篇
肿瘤学   141篇
  2024年   148篇
  2023年   565篇
  2022年   605篇
  2021年   625篇
  2020年   636篇
  2019年   527篇
  2018年   295篇
  2017年   467篇
  2016年   556篇
  2015年   729篇
  2014年   1151篇
  2013年   1323篇
  2012年   1667篇
  2011年   1891篇
  2010年   1827篇
  2009年   1722篇
  2008年   1751篇
  2007年   1546篇
  2006年   1475篇
  2005年   1536篇
  2004年   1249篇
  2003年   1099篇
  2002年   777篇
  2001年   621篇
  2000年   453篇
  1999年   340篇
  1998年   265篇
  1997年   205篇
  1996年   176篇
  1995年   135篇
  1994年   129篇
  1993年   83篇
  1992年   88篇
  1991年   73篇
  1990年   56篇
  1989年   58篇
  1988年   10篇
  1987年   13篇
  1986年   11篇
  1985年   15篇
  1984年   4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1篇
  196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991.
目的 对锁定型后足融合髓内钉内固定结合自体骨移植术在踝关节融合术中的临床应用疗效进行评价。方法本科于2016年6月至2018年6月收治各类踝关节终末期疾病患者9例,使用踝关节前正中入路暴露踝关节及胫骨远端,截除踝关节各软骨面至软骨下松质骨外露,植入自体髂骨,使踝关节固定于中立位,足跟外翻5°,足外旋5°,使用进口锁定型后足融合髓内钉(SmithNephew)逆行穿钉固定。结果 所有患者随访12~24个月,行踝关节X线检查提示踝关节完全融合。使用AOFAS足踝功能评价系统,对手术前后行走功能、疼痛感、关节活动度等方面进行评价,AOFAS评分由术前(40.60±10.50)分增加至末次随访后(82.60±6.50)分,手术前后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3.25,P0.05)。本组优7例,良2例。结论 锁定型后足融合髓内钉内固定系统融合率高、固定坚强、操作规范简便,可运用于大部分踝关节终末期疾病患者的踝关节融合术。  相似文献   
992.
背景:研究显示,关节镜下膝关节单束前交叉韧带重建可以恢复膝关节的前向稳定性,但膝关节旋转稳定性及髌股关节匹配程度却受股骨及胫骨隧道中心位置的影响。目的:分析青壮年前交叉韧带重建不同股骨隧道中心点位置与髌股关节软骨情况及髌骨倾斜的关系,同时对患者研究因素进行相关性分析,从而进一步探讨对髌股关节软骨及髌骨位置影响最小的股骨隧道位置的选择。方法:将70例经过术前磁共振检查、查体及术中关节镜探查明确诊断为前交叉韧带断裂的患者,根据随机数字的奇偶将所有患者分为类等长组(使用股骨定位器定位于髁间窝外侧壁过顶点远端7 mm打入克氏针)和类解剖组(于髁间窝外侧壁、原前交叉韧带足印中心方向打入克氏针)。采用标准化网格系统上的近-远-前-后平面对股骨隧道中心坐标进行评估;前-后-内-外平面对胫骨隧道中心坐标进行评估,标记为象限Y%和象限X%。比较两组患者基线数据、髌股外侧角的差值、软骨定量T2值有无差异以及各研究因素之间相关性。研究方案的实施符合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的相关伦理要求,参与试验的患者均签署了"知情同意书"。结果与结论:①类解剖与类等长两组之间基线数据之间无显著性差异;髌股外侧角差值类解剖组(0.57±0.33)°<类等长组(1.55±0.36)°(P<0.001);②类解剖组髌骨内侧、髌骨外侧、滑车软骨T2值均小于类等长对应值;③象限X%与髌股外侧角差值具有显著负相关性(R=-0.664,P<0.01);象限Y%与髌股外侧角差值呈正相关(R=0.804,P<0.01);髌股外侧角差值与滑车及髌骨外软骨T2值明显正相关(R=0.651,0.655,P<0.01);滑车及髌骨外侧软骨T2值与术后Lysholm评分呈负相关(R=-0.505,-0.529,P<0.01);象限Y%与髌骨外侧T2值高度相关(R=0.825,P<0.01),与滑车软骨T2值显著相关(R=0.798,P<0.01);象限X%与髌骨外侧及滑车软骨T2值呈显著负相关(R=-0.639,-0.657,P<0.01);④结果说明,通过对单束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早期髌股关节改变的研究,发现类解剖重建相对于类等长重建后,髌股关节软骨退变程度和髌骨倾斜角度更小,要求手术者尽可能将股骨隧道中心点位置放置于类解剖位置,从而最大限度的减少髌股关节的退变。  相似文献   
993.
文题释义: 前交叉韧带重建:前交叉韧带是控制膝关节前向稳定的一个重要结构,包括前内侧和后外侧束。前交叉韧带对膝关节稳定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当它出现完全断裂,膝关节会出现明显不稳定的情况。目前最常用的治疗方案为采用关节镜取腘绳肌等肌腱来重建交叉韧带,恢复膝关节的稳定性。 Rigidfix横穿钉:DePuy Mitek RIGIDFIX BIOCRYL股骨3.3 mm ST交叉钉为一种可吸收多聚乳酸和磷酸三钙植入物,用于重建前交叉韧带时,将软组织(半腱肌和股薄肌)移植物固定于股骨。 背景:固定方式的选择是影响前交叉韧带重建预后的重要因素,Endobutton袢钢板和Rigidfix横穿钉作为目前应用较为广泛的2种股骨端悬挂固定装置,它们的优点是固定强度大,肌腱与骨隧道接触面积大,有利于腱-骨愈合等。但这2种固定方法本身在临床疗效、骨隧道扩大等方面是否存在差异还有争议。 目的:探讨Endobutton袢钢板与Rigidfix横穿钉股骨端固定自体腘绳肌腱重建前交叉韧带术后的转归。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6月至2017年12月开展前交叉韧带重建并进行了第2次关节镜探查的 270例病例。所有患者对治疗方案均知情同意,且得到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根据股骨端固定方式将患者分成 2 组,Endobutton组150例采用Endobutton袢钢板行自体腘绳肌腱股骨端固定重建前交叉韧带;Rigidfix组120例采用Rigidfix横穿钉行自体腘绳肌腱股骨端固定重建前交叉韧带,2组胫骨端均采用Bioabsorbable Interference Screw+AO空心钉固定。采用 MRI 测量2组骨隧道扩大情况,采用Lysholm评分、国际膝关节文献委员会评分、Tenger评分表及抽屉试验、Lachman试验、轴移试验、KT-1000关节测量仪评价膝评价膝关节功能恢复情况及稳定性;术后1年二次关节镜探查时观察移植物连续性、移植物滑膜覆盖情况以及关节内是否有异常结构。 结果与结论:①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4-44个月;②术后1年Endobutton组股骨端和胫骨端骨隧道扩大均较Rigidfix组明显(P < 0.05);③术后1年2组患者术后 Lysholm评分、Tegner评分、国际膝关节文献委员会评分均较术前改善(P < 0.05),2组间术后评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④术后1年2组膝关节活动度对比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⑤二次探查前2组患者前抽屉试验、Lachman试验、轴移试验情况对比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Endobutton组KT-1000侧-侧差值为(1.12±1.20) mm,Rigidfix组KT-1000侧-侧差值为(1.23±0.91)mm,2组对比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⑥二次关节镜探查示Endobutton组患者移植物完全吸收1例、移植物磨损11例;Rigidfix组患者移植物完全吸收2例,移植物磨损15例,2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⑦二次探查时移植物滑膜覆盖程度Endobutton组优59例,良61例,差30例;Rigidfix组优47例,良49例,差24例,2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⑧Endobutton组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为2.6%,Rigidfix组为6.6%,2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⑨结果表明,Endobutton袢钢板与Rigidfix横穿钉股骨端固定自体腘绳肌腱重建前交叉韧带效果相当,二次探查移植物滑膜覆盖及连续性无明显差异;但与Rigidfix横穿钉系统相比,股骨端采用 Endobutton固定更易引起骨隧道扩大。 ORCID: 0000-0002-4264-8492(赵立连)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人工关节;骨植入物;脊柱;骨折;内固定;数字化骨科;组织工程  相似文献   
994.
背景:侧向跨步切入动作是运动领域最常见的进攻技术,这显著增加了运动员膝关节受伤的风险,但目前相关侧向跨步动作的生物力学表现策略及下肢关节负荷特征并不十分清楚。目的:选择大学女子甲组篮球、足球运动员进行侧向跨步切入下肢动作策略,进行生物力学测试,并分析下肢关节的运动学及动力学参数,从而为运动员及教练员预防下肢伤害,尤其是膝关节十字韧带损伤提供重要参考。方法:选择某高校女子甲组足球及篮球各12名运动员作为研究对象,利用三维测力台及运动图像拍摄系统同步获取其侧向跨步切入动作的相关运动学及动力学参数,并运用SPSS 21.0分析软件对相关数据进行处理分析。该试验方案经天津体育学院伦理委员会批准。结果与结论:①足球运动员有较大的着地瞬间踝关节跖屈角度及髋关节外展角度、最大踝关节外翻角度、膝关节屈曲及内旋角度、膝关节屈曲及内旋角度变化量;②足球运动员有较大的踝关节外旋与髋关节内收力矩峰值,篮球运动员则有较大的踝关节跖屈力矩峰值;③篮球运动员有较小的前后分力制动第一及第二峰值、垂直分力第一峰值及较大的前后分力推蹬力峰值;④结果表明,跨步切入动作过程中,足球运动员习惯于前足着地方式进行急停,进而产生较高的地面反作用力,并增加膝关节屈曲角度进行缓冲,同时有较大的踝关节外翻角度及膝关节内旋角度,而篮球运动员在切入过程中膝关节屈曲角度较少,不利于下肢关节对地面反作用力的缓冲,并进而增加前十字韧带损伤风险。  相似文献   
995.
文题释义: 黄韧带骨化症:是由于脊柱黄韧带发生骨向分化而形成的一种韧带骨化疾病,常导致椎管狭窄,造成脊髓受压,并产生不可逆损害,出现肢体感觉障碍,严重的将导致瘫痪。目前对黄韧带骨化病因学研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其具体的发病机制仍未完全明确。 自噬:因外界或自身环境的改变,细胞器和胞内蛋白通过溶酶体进行分解消化并重新利用,从而达到适应外界环境、维持细胞内环境稳定的过程,是真核细胞特有一种表现形式。 MAPK信号通路:是生物体内重要的信号转导系统之一,它可以被物理应激、炎性细胞因子、生长因子以及细胞复合物等一系列细胞外信号或刺激激活,从而参与介导细胞生长、发育、分裂以及分化等多种生理及病理过程。在哺乳动物细胞中MAPK信号通路的主要信号分子包括ERK1/2、JNK以及P38等。 背景:黄韧带骨化发生的病理机制尚不清楚,临床上无有效的药物或非手术治疗的方法。目前研究发现,骨桥蛋白与自噬在成骨过程中均发挥重要作用,二者在黄韧带骨化中的作用尚不清楚。 目的:通过对骨桥蛋白和自噬在黄韧带骨化发生机制的研究,尝试找出药物治疗的潜在作用靶点。 方法:①黄韧带骨化病、胸椎骨折或单纯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行后路全椎板切除减压获取黄韧带,将标本分为骨化组和非骨化组,每组各取8例标本,通过免疫组化染色观察骨桥蛋白、骨钙素及自噬指标Beclin-1、LC3、P62的表达;②通过组织块贴壁法进行黄韧带细胞的分离培养,并用不同质量浓度的骨桥蛋白干预不同时间来构建体外黄韧带细胞骨化模型;③非骨化组黄韧带细胞用不同浓度的自噬抑制剂3-甲基腺嘌呤干预后,再用100 μg/L骨桥蛋白诱导,应用Western blot检测骨化指标碱性磷酸酶、骨钙素的表达变化;④用100 μg/L骨桥蛋白干预非骨化黄韧带细胞,并在0,15,30,60,120 min终止骨化诱导过程,应用Western blot检测MAPK信号通路中重要分子ERK1/2、JNK、P38的磷酸化情况;⑤非骨化组黄韧带细胞用ERK1/2特异的磷酸化阻滞剂U0126阻断ERK1/2通路磷酸化后,再用100 μg/L骨桥蛋白诱导,应用Western blot检测碱性磷酸酶以及骨钙素的表达变化。 结果与结论:①骨化黄韧带和非骨化黄韧带组织骨钙素、骨桥蛋白的免疫组化均呈阳性表达;骨化黄韧带组织中Beclin-1呈阳性表达,而LC3及P62未见明显阳性结果;非黄韧带骨化组织中Beclin-1、LC3、P62均呈阳性表达;②与非骨化组比较,骨化组黄韧带细胞中碱性磷酸酶和骨钙素的表达增加;骨桥蛋白可诱导黄韧带骨化,骨桥蛋白的作用具有浓度相关性和时间相关性;③自噬强弱与骨化程度呈负相关,即自噬越明显,骨化作用越弱;④骨桥蛋白能使MAPK信号通路磷酸化,并具有一定的时间相关性;抑制MAPK磷酸化过程后,骨桥蛋白仍然能够诱导黄韧带细胞的骨化;⑤结果表明,黄韧带骨化发生过程中,信号通路上ERK1/2、骨桥蛋白、骨钙素、碱性磷酸酶分子的上下游关系为:ERK1/2→骨桥蛋白→骨钙素/碱性磷酸酶。 ORCID: 0000-0003-0008-9802(许国峰)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组织构建;骨细胞;软骨细胞;细胞培养;成纤维细胞;血管内皮细胞;骨质疏松;组织工程  相似文献   
996.
背景:近年报道,腓骨长肌腱可作为重建前交叉韧带新的移植材料,且能取得与腘绳肌腱同等效果,有必要对这2种重建前交叉韧带的移植材料进行系统评价。目的:采用Meta分析方法评价腓骨长肌腱和腘绳肌腱重建前交叉韧带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中英文分别在中文数据库(万方医学、中国知网、维普医药、中国生物医学)、英文数据库(Ovid、Pub Med、Web of Science、Embase、Cochrane library)检索腓骨长肌腱和腘绳肌腱重建前交叉韧带的临床对照试验,检索时限从自建库至2019年3月,并由2名评价员通过筛选文献、文献评价、提取数据,并在Revman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与结论:(1)通过制定的检索式共检索出中英文文献413篇,最终符合纳入标准10篇,包括647例重建前交叉韧带患者,其中271例使用腓骨长肌腱重建,376例采用腘绳肌腱重建;(2)Meta分析显示:腓骨长肌腱组术后12个月的Lysholm评分、术后6个月的IKDC评分高于腘绳肌腱组(MD=1.23,95%CI[0.31,2.51],P=0.0009;MD=3.19,95%CI[0.07,6.31],P=0.02),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腘绳肌腱组(OR=0.15,95%CI[0.03,0.69],P=0.01);两组术后6,12个月的Tegner评分、关节活动度、关节松弛程度,以及术后6个月的Lysholm评分、术后12个月的IKDC评分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 0.05);(3)结果表明,腓骨长肌腱重建前交叉韧带的临床效果与腘绳肌腱相当,术后12个月的Lysholm评分、术后6个月的IKDC评分优于腘绳肌腱组,并且可减少术后并发症。临床上可推荐腓骨长肌腱代替腘绳肌腱重建前交叉韧带,但是纳入文献质量限制,需要更高级别的证据。  相似文献   
997.
文题释义: LARS韧带:于1985 年由法国Dr.Laboureau 应用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材料模仿人体韧带的解剖结构和生物力学原理设计而成。近年来因其出色的生物相容性和力学特性,被较多的应用于膝关节前交叉韧带损伤后的重建。 前交叉韧带重建:前交叉韧带是维持膝关节稳定的重要结构,整个韧带的纤维束从股骨向胫骨近似扇形散开,内部纤维束以特定的排列方式从前向后分布。目前大多数学者主张将前交叉韧带分为2束,根据其在胫骨附着的相对位置分为前内侧束及后外侧束。由于膝关节前交叉韧带自身的解剖学特性,其完全断裂后无法自行修复,若不及时进行手术治疗往往造成半月板及关节软骨的损伤,因此如果诊断明确,应及早行前交叉韧带重建,用新的移植物替代损伤的前交叉韧带。 背景:虽然目前重建前交叉韧带的移植物选择包括自体移植物、同种异体移植物和人工合成移植物3种主要类型,但移植物的选择仍是当今的热门研究以及争议点的所在。 目的:综述LARS韧带在关节镜下前交叉韧带重建中的早期、中期以及长期临床疗效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方法:应用计算机检索CNKI数据库、PubMed数据库的2019年4月前发表的相关文献,检索词为“LARS韧带,前交叉韧带,人工韧带,前交叉韧带重建,LARS ligament,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artificial ligament,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 reconstruction”。通过阅读文章标题和摘要进行初步筛选,排除与文章主题不相关的文献,根据纳入和排除标准最终纳入46篇文献进行综述。 结果与结论:①LARS韧带拥有出色的生物相容性和力学特性,它的独特结构使成纤维细胞包裹、穿透似生长,且韧带周围没有炎性反应,巨噬细胞少,由于长入的组织增加了韧带的黏弹性且减少了纤维间的摩擦,可有效防止碎屑引起的生物反应;LARS人工韧带弹性模量好,抗扭转、抗疲劳性强;②LARS韧带重建前交叉韧带具有快速康复、低失败率和低并发症等优点,表明LARS韧带适用于前交叉韧带重建。 ORCID: 0000-0001-7923-9839(陈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组织构建;骨细胞;软骨细胞;细胞培养;成纤维细胞;血管内皮细胞;骨质疏松;组织工程  相似文献   
998.
目的 探讨三维可视化技术辅助设计手术治疗胸椎黄韧带骨化症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11月—2016年12月郑州市骨科医院脊柱一科采用椎板切除治疗的44例胸椎黄韧带骨化症的临床资料。其中,男25例、女19例,年龄40~76岁。术前均采用Mimics软件对胸椎CT扫描的DICOM数据进行三维重建,在胸椎椎板和骨化黄韧带的三维可视化模型上观察骨化灶的立体结构以及与椎弓根、关节突、椎板的位置关系,计算数字模拟骨化灶体积;按照“分区椎板切除”的方式在三维可视化数字模型上进行骨化黄韧带的模拟切除;按照术前模拟切除步骤,实施手术操作。观察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并发症发生情况。术后12个月采用日本骨科协会(JOA)评分评估神经功能,根据术前和术后JOA评分计算JOA改良率,评估手术疗效。结果 三维重建模型44个,重建骨化灶103个,骨化灶体积为(1 831±443)mm3。44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手术时间65~180(96.7±19.6)min;术中出血量230~1 350(432±83.5)mL。患者术后无脊髓神经损害症状加重者,术后神经症状均逐步好转。44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3~46(25±10.3)个月。随访期间无迟发性感染、神经症状加重、内固定失败等并发症发生。术后12个月JOA评分(8.8±1.8)分,明显高于术前的(5.3±2.0)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1.566, P<0.01);JOA评分改善率为64.2%±21.7%,疗效评价优13例、良21例、可10例,优良率77.3%(34/44)。结论 应用三维可视化技术进行术前评估,能够立体、全面了解骨化黄韧带的形态,通过模拟手术,设计手术切除范围,可以提高手术精准度、安全性和有效性,为胸椎黄韧带骨化症的诊疗提供了一种新的术前影像学辅助方法。  相似文献   
999.
从应力松弛力学特性角度对棘间韧带和黄韧带进行定量分析,为人工韧带材料研究和韧带损伤吻合手术提供应力松弛力学参数。将标本装夹于软组织夹具中,之后装夹于电子万能试验机夹头内,驱动机器以1%/s的应变增加速度对标本施加拉应变,在36.5℃温度场下进行实验,采集90个数据,实验结束后计算机自动输出7 200 s之间应力松弛数据和曲线。棘间韧带组7 200 s应力松弛量为1.06 MPa,黄韧带组7 200s应力松弛量为1.62 MPa。棘间韧带和黄韧带具有不同的应力松弛力学特性。  相似文献   
1000.
目的:探讨韧带样型纤维瘤病(desmoid-type fibromatosis,DTF)的临床病理特征,提高对DTF的认识和诊断水平。方法:分析14例DTF的临床特征,HE及免疫组化观察其病理学特征。结果:14例DTF均为女性,年龄22~81岁,中位数31.5岁,12例发生于腹部,右侧胸壁2例。光镜下以纤细的梭形细胞与胶原纤维交错排列为特征,细胞无异型性,核分裂像罕见;免疫组化Vimentin和β-catenin阳性,部分表达SMA,不表达S-100、CD34、CD117、Dog-1。手术切除随访4~113个月,1例复发。结论:DTF好发于年轻女性,需要与多种良、恶性梭形细胞肿瘤鉴别,细胞核表达β-catenin对DTF诊断和鉴别诊断有重要价值,手术切除是主要治疗手段,切缘残瘤有较高的复发风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