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53篇
  免费   72篇
  国内免费   11篇
耳鼻咽喉   1篇
基础医学   6篇
临床医学   16篇
内科学   24篇
皮肤病学   3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5篇
综合类   339篇
预防医学   60篇
药学   39篇
  1篇
中国医学   639篇
肿瘤学   2篇
  2024年   16篇
  2023年   52篇
  2022年   54篇
  2021年   54篇
  2020年   39篇
  2019年   23篇
  2018年   11篇
  2017年   22篇
  2016年   13篇
  2015年   29篇
  2014年   78篇
  2013年   69篇
  2012年   109篇
  2011年   82篇
  2010年   79篇
  2009年   56篇
  2008年   79篇
  2007年   44篇
  2006年   47篇
  2005年   42篇
  2004年   29篇
  2003年   17篇
  2002年   14篇
  2001年   14篇
  2000年   10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9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12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8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4篇
  1986年   1篇
  1984年   1篇
  195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3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31.
由于中医古籍的文本内容、读者群及其阅读能力等因素,古籍文献的阅读推广在高校图书馆文化活动中一直处于“盆地”状态。 以南京中医药大学图书馆读书节的馆藏中医古籍展览活动为例,阐述了媒体引导对中医古籍阅读推广的作用,如启发读者对中医古籍的兴趣、发挥中医古籍中的名人效应、彰显中中医古籍的海外影响力。媒体引导下中医古籍资源的传播和利用效果为图书馆今后转换思路,做好特色文献阅读推广工作提供参考与借鉴。  相似文献   
32.
目的:通过检索、系统整理经典名方鳖甲煎丸的中医古代文献,系统梳理鳖甲煎丸的历史源流及朝代传承,以期为鳖甲煎丸的进一步文献、临床及药物研究提供文献支持。方法:基于中医古籍数据库,采用文献计量学方法,对中医古代文献中鳖甲煎丸相关数据进行提取,统计分析朝代分布、文献分类、方名、药物组成、主治病症、剂量、制法及服法。结果:获得鳖甲煎丸相关文献数据127条,共涉及中医古籍104本。分析后发现鳖甲煎丸自东汉以来,沿袭日久,并在清朝分布集中,以医案医话类文献为最多,在后世传承中对鳖甲煎丸方名、药物组成、剂量、制法及服法的记载基本遵循《金匮要略》鳖甲煎丸原文,同时基于本方化裁,扩大了鳖甲煎丸的临床应用范围。结论:鳖甲煎丸应用于临床历史久远,且行之有效,传承至今。  相似文献   
33.
1.严格运用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审定公布的名词,不应一义多词或一词多义。2.未经审定公布的词语,可选用中国医学科学院医学情报研究所最新版《中文医学主体词表(CMeSH)》、《医学主题词注释字顺表》及中医古籍出版社的《中国中医药学主题词表》中的主题词。3.尚无统一译名的名词术语,于文内第1次出现时注明原词或注释。4.中西药名以最新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和中国药典委员会编写的《中国药品通用名称》为准,不得使用商品名。5.中药药典未收录  相似文献   
34.
1.严格运用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审定公布的名词,不应一义多词或一词多义。2.未经审定公布的词语,可选用中国医学科学院医学情报研究所最新版《中文医学主体词表(CMeSH)》、《医学主题词注释字顺表》及中医古籍出版社的《中国中医药学主题词表》中的主题词。  相似文献   
35.
近年从肝郁脾虚证论治心悸受到很多医家重视,但其中病机仍未阐明清楚。本文以“肝郁脾虚”为引线,对中医古籍文献进行梳理,涉及心悸、怔忡、胸痹、心痛等相关病证,旨在为调肝理脾法治疗心系疾病提供文献佐证,丰富该法的理论内涵。文献研究发现古代医家重视肝郁、脾虚对心悸发病的影响,病机以气血失调为主,涉及脏腑相合、七情、病理产物等多个环节,治法区分益气补血、疏肝解郁、化饮祛痰、安神定志等。  相似文献   
36.
《中国卫生产业》2014,(21):51-51
1.本刊所发表的论文一般情况下必须有参考文献,应以作者亲自查阅和借鉴过的公开文献为限。参考文献除定义、法规、标准外,尽量引用近五年的文献。2.文献的作者3人以下一并列出;3人以上,写出3人后,加",等"。正文引用文献的中国人名应使用全名,不得出现"许氏"、"王氏"等非规范写法;中医古籍人名应写出朝代和人名,如可写成"明代李时珍"。出版项中的出版地有多个时,只著录第一出版地。  相似文献   
37.
目的:系统梳理古代医家对慢性咳嗽的认知源流及其治疗用药规律的文献证据,为现代临床实践提供可靠的依据。方法:通过专家意见征询,确定慢性咳嗽的古汉语检索词,以《中华医典》作为检索源,根据纳入/排除标准筛选文献条文,并基于中医传承辅助系统(V2.5)进行数据挖掘。结果:纳入436条文献条文,其中3/4出自明清时期。最早描述中草药治疗慢性咳嗽的条文出自东晋葛洪的《肘后备急方》。火(热)邪、燥邪是引起慢性咳嗽最常见的致病因素,脏腑分类以肺咳、脾咳和肾咳为主。频数分析≥3次的中药方剂有13个,其中阿胶散是最常用的方剂,其次是贝母汤和补肺汤。共检出263种治疗慢性咳嗽的中草药,出现频次最高的中草药是生姜、蜂蜜、甘草、款冬花和杏仁。关联分析得出最常用的核心药对如紫菀配伍款冬花、生姜配伍杏仁、紫菀配伍桑白皮、人参配伍杏仁等组合。聚类分析得出8个具有治疗潜力的新处方。结论:古代医家采用中医药治疗慢性咳嗽具有系统的理论基础,治疗时注重清热化痰、养阴润肺、降气止咳、敛肺止咳、温肺止咳、燥湿化痰等治法的联合应用,基于熵层次聚类分析得出的新方代表提示慢性咳嗽病机的复杂性,可为治疗慢性咳嗽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38.
通过古籍考证发现,古代医家对肚角穴的定位、操作及应用的论述存在差异。对于肚角穴定位的认识虽略有不同,但总体认为在脐下两侧;古籍记载有按、拿、推、掐、掏、搓摩法等多种手法,其中拿、按法最为常见,肚角穴功用以止腹痛、止泻为主,且有治大便不通、开积痰积气痞疾等作用,与现代医家观点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39.
对于黄汗的记载在中医古籍中最早出现于《金匮要略》。其中黄汗二字既以病名形式出现,也以症状形式出现,较易混淆。黄汗病主要与脾脏有关,病位在于营卫之间,病因病机总体应以邪实正虚为主,多由营卫不和,寒湿侵袭所致。《金匮要略》中对黄汗的阐述最具体,此后历代医家对其治疗亦有发挥及方剂创立,注重患者个体差异,辨证论治;虚实兼顾,养清并用,颇具特色。文章整理古代中医文献中有关黄汗的记载,对易混淆之处作出鉴别,区分古代黄汗与现代黄汗,以期为临床提供理论及诊疗参考。  相似文献   
40.
半夏泻心汤是治疗消化系统疾病常用经典名方之一。该文采用文献计量学的方法,搜集有关半夏泻心汤的古籍文献,筛选出有效数据共399条,涉及中医古籍238部。从半夏泻心汤的历史源流、药物组成、主治病证、组方原理、用药剂量、药味炮制、制法、煎法、服法等进行统计、分析,发现半夏泻心汤源于东汉著名医家张仲景所著《伤寒杂病论》,由半夏、黄芩、干姜、人参、炙甘草、黄连、大枣7味药物组成,主治寒热错杂之痞证。后世记载的半夏泻心汤大多遵从《伤寒杂病论》中的方剂组成和主治,并在临床应用有延伸和扩展。在有主治病证记载的352条文献中,痞证(341)最多,约占96.88%,此外,亦零星用于暑证、疟疾、反胃、湿温、黄疸等病证。在记载药物剂量的122条文献中,近二分之一与《伤寒杂病论》原文记载完全相同。在有药味炮制的112条文献中,甘草(86)最多,多为炙(80);其次为半夏(79),多为"汤洗去滑"(67)。在有煎法记载的111条文献中,继承《伤寒杂病论》"去滓再煮"最多(68),另有"水煎"(32)和"姜枣煎"(11)。在有服法的108条文献中,近一半继承了《伤寒杂病论》"温服一升,日三服"。通过挖掘整理、系统分析记载半夏泻心汤的中医古籍文献,以期为经典名方的临床应用、研发提供更准确的古代文献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