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6104篇 |
免费 | 254篇 |
国内免费 | 152篇 |
专业分类
耳鼻咽喉 | 11篇 |
儿科学 | 54篇 |
妇产科学 | 33篇 |
基础医学 | 84篇 |
口腔科学 | 78篇 |
临床医学 | 1122篇 |
内科学 | 505篇 |
皮肤病学 | 12篇 |
神经病学 | 946篇 |
特种医学 | 621篇 |
外国民族医学 | 7篇 |
外科学 | 594篇 |
综合类 | 1570篇 |
预防医学 | 185篇 |
眼科学 | 63篇 |
药学 | 498篇 |
6篇 | |
中国医学 | 84篇 |
肿瘤学 | 37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4篇 |
2023年 | 121篇 |
2022年 | 132篇 |
2021年 | 143篇 |
2020年 | 129篇 |
2019年 | 104篇 |
2018年 | 56篇 |
2017年 | 89篇 |
2016年 | 128篇 |
2015年 | 149篇 |
2014年 | 260篇 |
2013年 | 261篇 |
2012年 | 367篇 |
2011年 | 363篇 |
2010年 | 364篇 |
2009年 | 351篇 |
2008年 | 343篇 |
2007年 | 351篇 |
2006年 | 342篇 |
2005年 | 408篇 |
2004年 | 291篇 |
2003年 | 260篇 |
2002年 | 245篇 |
2001年 | 225篇 |
2000年 | 137篇 |
1999年 | 140篇 |
1998年 | 127篇 |
1997年 | 122篇 |
1996年 | 116篇 |
1995年 | 87篇 |
1994年 | 69篇 |
1993年 | 66篇 |
1992年 | 46篇 |
1991年 | 36篇 |
1990年 | 23篇 |
1989年 | 19篇 |
1988年 | 7篇 |
1987年 | 6篇 |
1986年 | 9篇 |
1985年 | 3篇 |
1983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65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医学理论与实践》2019,(24)
目的:观察新生儿重症高胆红素血症患儿采用外周动静脉同步换血治疗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对我科住院的23例达到换血指征的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患儿采用外周动静脉同步换血治疗,术前、术后进行肝功胆红素、电解质、血常规、血糖等监测,观察各项指标的变化情况。结果:换血后总胆红素、间接胆红素水平显著下降,白细胞、血小板有明显降低,换血前后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电解质钾、钠、钙无明显变化;血红蛋白稍有下降,血糖有升高,但术前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3例患儿换血后均无其他并发症发生。结论:采用外周动静脉同步换血术治疗新生儿重症高胆红素血症,能快速地清除患儿血中游离胆红素、致敏红细胞等,使胆红素下降到安全水平,避免了游离胆红素透过血脑屏障导致核黄疸,虽然换血术后一些生化指标出现变化,但不需特殊处理,患儿可自行调节恢复,无其他并发症发生。该方法操作简单易行,疗效可靠,是抢救和预防新生儿核黄疸的有效措施,值得临床应用和推广。 相似文献
92.
目的探讨改良脐动静脉双管同步换血疗法在新生儿重症高胆红素血症中的应用。方法选择2016年12月至2018年6月商丘市妇幼保健院收治的100例新生儿重症高胆红素血症患儿,对所有患儿采用改良脐动静脉双管同步换血疗法,比较治疗前后血清胆红素及血常规变化情况。结果治疗后患儿血清胆红素水平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患者血红蛋白水平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患儿白细胞计数和血小板计数均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重症高胆红素血症患儿采取改良脐动静脉双管同步换血疗法治疗,可有效降低血清胆红素水平,临床疗效可靠。 相似文献
93.
目的探讨小儿先天性动静脉瘘的手术治疗效果。方法本组共收治先天性动静脉瘘惠儿5例,均行动脉造影及多普勒超声检查,发现局限型2例,弥漫型3例,病变均发生于四肢。对5例惠儿行手术治疗,局限型行病灶切除,弥漫型扩大切除病变组织,缺损区域以游离皮瓣移植修复。结果5例患儿随访1~3年。2例局限型患儿中1例治愈,1例病情得到控制;3例弥漫型病变中,2例病情得到控制,1例病情持续进展且因并发症已行左上肢截肢手术。结论手术治疗可作为cAvF局限型的首选治疗方式,而弥漫型单纯采取手术治疗则具有较高的复发几率。尽管如此,小儿CAVF还应尽早治疗以防止肢体畸形及循环系统衰竭等严重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94.
CAVM栓塞剂NBCA混悬液配比浓度的基础和临床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定量分析动静脉畸形(AVM)栓塞到α-氰基丙烯酸丁酯(NBCA)混悬液配比与动静脉(A-V)循环时间之间的关系,探讨临床应用微导管栓塞脑AVM(CAVM)所需的最佳NBCA混悬液配比浓度。方法:(1)16例颅内出血患者的离体新鲜动脉血和浓度分别为20%,33%,50%,70%和80%的NBCA混合,测定不同浓度NBCA在离体新鲜动脉血中的凝固时间;(2)对1例AVM和1例AVF的5支供血动脉行超选择性栓塞治疗。结果:(1)不同浓度NBCA与离体新鲜动脉血凝固时间之间存在着指数函数关系,T(凝)=e^1.9994-4.187D;(2)AVM栓塞术后畸开血管团闭塞约90%,AVF栓塞术后瘘口基本被封闭。结论:A-V循环时间与NBCA配比浓度之间存在指数函数关系,为临床运用微导管栓塞CAVM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5.
96.
目的探讨颌面部动静脉畸形(arteriovenous malformation,AVM)的临床分型与治疗方法。方法106例颌面部AVM患者根据病变表现特点分为四种类型,其中囊状扩张型38例,局限增厚型22例,弥漫增厚型42例,颌骨中心型4例。106例患者分别采用手术治疗8例(Ⅰ组),单纯供血动脉栓塞23例(Ⅱ组),供血动脉栓塞加瘤内硬化剂注射37例(Ⅲ组),供血动脉栓塞加瘤体切除38例(Ⅳ组)。结果全组病例随访1-11年,Ⅰ、Ⅱ、Ⅲ、Ⅳ组的治愈率分别为62.50%、17.39%、89.19%、97.37%。1例患者栓塞治疗时并发脑异位栓塞死亡。结论新的临床分型有利于治疗方法的选择。优良的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是颌面部AVM必不可少的决定性检查。单纯供血动脉栓塞仅能治愈单支终末供血的局限性病变,而多支动脉供血的病变单纯栓塞后容易复发。供血动脉栓塞加瘤内硬化剂注射或供血动脉栓塞加病变切除是颌面部AVM的有效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97.
98.
目的 探讨经颅多普勒增强实验(contrast transcranial Doppler,cTCD)结合经食管超声(transesophageal
echocardiography,TEE)对于鉴别肺动静脉瘘(pulmonary arteriovenous fistula,PAVF)与卵圆孔未闭
(patent foramen ovale,PFO)所致隐源性卒中的意义。
方法 收集4例隐源性卒中患者(PAVF组2例,PFO组2例)的临床资料,行cTCD、TEE检查,比较两组的
检查结果差异。
结果 PAVF组cTCD结果显示患者平静呼吸时即见雨帘样栓子信号,Valsalva动作(Valsalva maneuver,
VM)后栓子数量变化不明显;TEE彩色多普勒(color Doppler flow image,CDFI)未见异常,右心声学造
影VM后5个心动周期左房内肺静脉开口处见大量微泡。PFO组cTCD结果显示,一例平静呼吸时可见4
个栓子,VM后雨帘样栓子信号,VM作用消失后第40个心动周期有2个栓子信号。一例平静呼吸时无
栓子信号,VM后可见>50个栓子信号,VM作用消失后无栓子信号。TEECDFI示原发隔继发隔间裂隙左
向右过隔血流,右心声学造影VM后2~3个心动周期卵圆孔附近的左心房内见数个微气泡。
结论 cTCD结合TEE鉴别诊断PFO和PAVF敏感性高,易于操作。二者主要鉴别点在于cTCD平静呼吸时
是否出现大量栓子及是否受VM影响。 相似文献
99.
目的分析和总结硬脊膜动静脉瘘的临床诊断及显微手术切除治疗经验。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4年1月在平煤神马医疗集团总医院确诊并行显微手术切除治疗的硬脊膜动静脉瘘患者8例,并从临床症状、影像学资料及显微手术切除治疗效果总结了临床诊断及治疗的经验。
结果所有病例均经半椎板入路行动静脉瘘显微手术切除术,术后复查脊髓血管造影,均未发现异常的瘘口及迂曲扩张的引流静脉显影。随访24个月,其中痊愈5例,好转2例,有效率87.5%。
结论MRI是筛选硬脊膜动静脉瘘的无创手段,脊髓血管造影是确定诊断的金标准。显微手术方法简单,疗效确切,可作为治疗硬脊膜动静脉瘘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100.
目的探讨寰枕交界区硬脊膜动静脉瘘诊断与治疗。方法采用多模式影像学方法诊断,枕下后正中入路手术治疗寰枕交界区硬脊膜动静脉瘘患者2例,并结合文献进行分析。结果本组2例寰枕交界区硬脊膜动静脉瘘患者均表现为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均经DSA确诊,并经枕下后正中入路成功阻断瘘口后引流静脉。结论寰枕交界区硬脊膜动静脉瘘发病率低,缺乏特征性临床表现,诊断困难;多模态影像、尤其是DSA是确诊的主要方法;开颅手术切断瘘口后引流静脉是相对安全、有较高病灶闭塞率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