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43篇
  免费   35篇
  国内免费   42篇
妇产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41篇
口腔科学   132篇
临床医学   94篇
内科学   156篇
神经病学   38篇
特种医学   65篇
外科学   67篇
综合类   269篇
预防医学   50篇
眼科学   4篇
药学   80篇
  9篇
中国医学   13篇
肿瘤学   1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31篇
  2022年   37篇
  2021年   39篇
  2020年   32篇
  2019年   24篇
  2018年   21篇
  2017年   26篇
  2016年   29篇
  2015年   25篇
  2014年   46篇
  2013年   48篇
  2012年   59篇
  2011年   72篇
  2010年   52篇
  2009年   55篇
  2008年   61篇
  2007年   60篇
  2006年   58篇
  2005年   52篇
  2004年   29篇
  2003年   31篇
  2002年   26篇
  2001年   14篇
  2000年   16篇
  1999年   13篇
  1998年   11篇
  1997年   11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4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2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分叉交锁髓内钉治疗肱骨干骨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分叉交锁髓内钉(BLIN)治疗肱骨干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共有11例肱骨干骨折病例采用BLIN钉内固定,随访3-12个月,平均5个月。结果:术后5-10周内均有明显的骨痂形成,10-16周内基本骨性愈合。有1例延迟愈合,至8个月达到骨性愈合。大部分在3-5周内肩肘关节功能恢复正常。结论:BLIN对新鲜或陈旧肱骨干骨折均有满意的疗效,创伤小、固定可靠、操作简便及术后可早期功能锻炼是该钉的优势所在。  相似文献   
102.
刘宝才 《中医正骨》2006,18(6):60-60
自1999年10月~2004年6月,作者采用交锁髓内钉内固定治疗肱骨干骨折32例,经8~18个月随访,取得良好疗效,现总结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03.
于久越 《中国医刊》2003,38(11):32-34
1976年Melcher提出 :牙周治疗后的愈合类型由首先定居根面上的组织所决定。只有具备产生牙骨质、牙周膜及牙槽骨功能的牙周膜细胞首先定居于根面 ,才能实现牙周组织的新生和新附着的形成。引导性牙周组织再生术 (guidedtissueregeneration ,GTR)是采用生物相容性屏障膜覆盖翻瓣术中暴露的牙根面和牙槽骨之上 ,隔离牙龈瓣。并在病变区形成间隙 ,提供新附着空间。GTR的应用使许多以前难以治疗的牙周病的预后改善了。本文就近年来这方面的研究做一综述。1 应用1 .1 Ⅱ度根分叉病变 根分叉病变发生于磨牙根分叉部位 ,由于解剖因素 ,位置隐…  相似文献   
104.

Background  A comparison of efficacy and safety between transradial and transfemoral approach for 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 (PCI) in bifurcations has not been done. This study evaluated feasibility of transradial PCI (TRI) and compared the immediate and followup results with transfemoral PCI (TFI) in bifurcations.
Methods  One hundred and thirty-four consecutive patients with bifurcations were treated with PCI in our hospital from April 2004 to October 2005. Of these, there were 60 patients (88 lesions) in TRI group and 74 patients (101 lesions) in TFI group. Bifurcations type was classified according to the Institut Cardiovasculaire Paris Sud Classification.
Results  TRI group had smaller stent diameter ((3.06±0.37) mm vs (3.18±0.35) mm, P=0.023) and postprocedural in-stent minimum lumen diameter ((2.62±0.37) mm vs (2.74±0.41) mm, P=0.029) than TFI, but there were not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in-stent subacute thrombosis rate (0% vs 1.0%, P=0.349),  target lesion revascularization (TLR) (0% vs 1.0%, P=0.349) following procedure and thrombosis (2.3% vs 1.0%, P=0.482), in-stent restenosis (12.5% vs  10.9%, P=0.731), in-segment restenosis (17.0% vs 14.9%, P=0.681), TLR (10.2% vs 13.9%, P=0.446) and TLR-free cumulative survival rate (89.8% vs 86.1%, P=0.787) at seven months followup. No death was reported in the two groups.
Conclusion  Transradial intervention is feasible and appears to be as effective and safe as transfemoral PCI in treatment of true bifurcational lesions.

  相似文献   
105.
Lü SZ  Yuan F 《中华医学杂志》2007,87(22):1513-1515
冠状动脉介入手术(PCI)至今已有20多年的历史。在这期间新技术和新器械的飞速发展已经使我们能够更多的涉足于以前未曾尝试的领域,如左主干(LM)、慢性闭塞病变(CTO)、分叉病变等等。同时也带来了更多的问题,这些问题使我们陷入了矛盾和困惑之中。如何面对矛盾和困惑,如何评价冠脉介入术的快速发展,如何在临床工作中利用新技术新器械,这值得我们很好地进行分析和思考。  相似文献   
106.
糖尿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多因素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研究糖尿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血糖、血脂、凝血谱等多因素之间的关系。方法 对39例糖尿病患者行颈动脉超声检查,同时检测血糖、血脂、凝血谱等项目。34例非糖尿病患者作为对照组,两组的结果进行比较。结果 糖尿病组颈动脉粥样斑块发生率74.35%,对照组11.76%,差异有显著性(P〈0.01)。糖尿病组粥样斑块以颈总动脉分叉部位最多,占40%。糖尿病组血糖、胆固醇、载脂蛋白B、纤维蛋白原、高血压发生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 糖尿病能促进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其形成还与脂质代谢紊乱、凝血谱异常、高血压等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107.
<正>冠状动脉分叉病变是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中的常见病变,约占PCI治疗总量的15%~20%[1]。冠心病分叉病变介入治疗对术者技术要求高,介入治疗所需时间长,且介入治疗过程中的分支血管闭塞等导致严重后果。冠心病分叉病变介入治疗过程中的分支血管闭塞发生率约为6%~19%[2~4]。分支血管闭塞会引起心  相似文献   
108.
<正>前壁心肌梗死患者中前降支多数完全闭塞,此时对角支对于患者心功能维护非常重要,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中若引起对角支狭窄或闭塞,可引起患者病情加重,甚至死亡,因此对于对角支的保护非常重要。1病例资料病例1:患者男性,51岁,主因"突发胸痛伴双上肢酸胀感3 h"入院,诊断为冠心病、急性广泛前壁心肌梗死。冠状动脉造影示:前降支近中段可见70%~90%弥漫狭窄,第一对角支开口至近段可见80%弥漫狭窄;前向血流TIMI2  相似文献   
109.
双导丝球囊在处理分叉病变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评价冠状动脉分叉病变主支植入支架联合分支,双导丝球囊(Dual-Wire Balloon)单纯扩张治疗分叉病变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Lefevre Ⅰ型冠状动脉分叉病变36例共41处,采用双导丝球囊行边支和(或)主支扩张,主支植入支架,观察住院及随访期间的疗效及主要心脏不良事件的发生率.结果 41处分叉病变主支支架植入前行边支双导丝球囊预扩张均成功,4例主支行直接支架术,37处分叉病变主支双导丝球囊预扩张成功后植入主支支架,主支支架后5例边支明显受压,心肌梗死试验性溶栓疗法(thrombolysis in myoxardial infarction trial,TIMI)血流不足3级的分叉病变行对吻扩张均成功.住院期间无Q波心肌梗死、急诊血运重建及死亡;平均随访16个月,期间无Q波心肌梗死、再次血运重建、死亡等严重临床并发症,心绞痛复发3例,强化药物治疗后均缓解.结论 用双导丝球囊处理分叉病变可以获得较好的效果,主支支架联合分支双导丝球囊单纯扩张治疗分叉病变是一种简单和有效的处理方法.  相似文献   
110.
2008年2月19日,美顿力公司宣布BRANCH研究的第1例冠脉分叉支架置入人体。该研究旨在评估美顿力分叉支架的安全性和输送性,和以往其他治疗分叉病变不同的是不需要进行支架重叠。BRANCH研究是一项前瞻性研究,计划入选澳大利亚和新西兰5家医院的60例患者,预计2008年底完成患者注册。该新型支架系统采用Y型设计以匹配冠状动脉分叉处的解剖结构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