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80篇
  免费   10篇
  国内免费   5篇
耳鼻咽喉   2篇
儿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6篇
临床医学   18篇
内科学   8篇
特种医学   4篇
外科学   7篇
综合类   101篇
预防医学   13篇
眼科学   188篇
药学   37篇
  2篇
中国医学   8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12篇
  2022年   12篇
  2021年   11篇
  2020年   11篇
  2019年   14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11篇
  2015年   10篇
  2014年   12篇
  2013年   15篇
  2012年   17篇
  2011年   23篇
  2010年   23篇
  2009年   25篇
  2008年   35篇
  2007年   26篇
  2006年   14篇
  2005年   20篇
  2004年   14篇
  2003年   17篇
  2002年   14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8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5年   1篇
  195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9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06 毫秒
91.
眼肌型重症肌无力(OMG)是一种神经肌肉接头处自身免疫性疾病,症状局限于眼外肌.OMG患者主要表现为间歇性上睑下垂、复视,呈晨轻暮重现象,疲劳后加重,休息后好转,50%~80%进展为全身型MG.临床上,OMG也有以共同性斜视为首发症状者.本文对OMG的发病机制、诊断及治疗方面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以期为临床工作者在OMG...  相似文献   
92.
张丽娜 《中外医疗》2010,29(22):52-52
目的探讨手术矫正对共同性外斜视的临床效果。方法对我院2005~2009年经手术治疗66例共同性外斜视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术后1周近期正位率为89.39%,6周远期正位率为81.82%。术后随访7周~10个月,66例同视机检查中,具有同时视23例(34.85%),其中立体视10例(15.15%),除1例〉12岁,其余均≤12岁。结论及时手术治疗共同性外斜视既可改善外观,又可恢复部分双眼视功能。  相似文献   
93.
目的观察小切口显微外斜矫正术治疗共同性外斜视的疗效。方法对10例共同性外斜视患者施行小切口显微外斜矫正术。结果随访时间最长2年,最短6个月,随访期9例眼位完全矫正,1例斜视度约5度。结论小切口显微外斜矫正术是治疗共同性外斜视的一种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94.
王颖宾 《中原医刊》2009,(22):82-83
目的探讨儿童共同性内斜视手术方法、时机及疗效。方法追踪观察76例共同性内斜视患儿发病时间、年龄,对疗效的影响。结果发病年龄愈小、病程愈长,双眼视功能愈差。结论儿童共同性内斜视应及时发现,早治疗,可以获得较好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95.
目的:探讨共同性外斜视术后立体视功能恢复情况。方法:对44 例视力正常( 包括矫正视力) ,眼位均≥- 20 △ 的共同性外斜视患者行斜视矫正手术,术前、术后进行立体视测定。结果:随访6 个月,儿童组( ≤14 岁)25 例,24 例获得中心立体视,占总例数的5455 % ;成人组( > 14 岁)19 例 ,3 例获得中心立体视,占总例数的682 % ,儿童组与成人组术后立体视功能有显著差异( P< 001) 。结论:早期( 特别是在儿童视觉发育的可塑期) 行斜视矫正手术是提高斜视治愈率的最佳阶段。应对手术后过矫患者密切观察眼位,加用同视机训练,可提高其立体视功能。  相似文献   
96.
目的 探究共同性外斜视患儿眼直肌后徙联合拮抗肌截除术后角膜曲率和眼球屈光度变化及其相关性。方法 选择66例共同性外斜视患儿为研究对象,均接受眼直肌后徙联合拮抗肌截除术治疗。测定患儿手术前、后的患眼角膜曲率和眼球屈光度,并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术后1个月不同区域各个方位的角膜曲率变化与眼球屈光度变化的相关性。结果 患儿距离角膜顶点3、5 mm区域内鼻侧、颞侧方向的角膜曲率:术后1个月<术后1周<术前,上侧、下侧方向的角膜曲率:术后1个月>术后1周>术前(P<0.05)。患儿术后1周和术后1个月时的患眼眼球屈光度绝对值显著大于术前(P<0.05)。患儿患眼术后1个月时距离角膜顶点3、5、7 mm区域鼻侧、颞侧、上侧和下侧4个方向的角膜曲率与术前差值和术后1个月的眼球屈光度与术前差值无明显相关性(P>0.05)。结论 眼直肌后徙联合拮抗肌截除术治疗共同性外斜视术后早期距角膜顶3、5 mm处垂直子午线4个方向的角膜曲率和眼球屈光度均会出现明显变化,但术后早期角膜曲率变化与眼球屈光度变化无明显相关性。  相似文献   
97.
采用统一病例选择标准、检查方法和手术定量标准,对65例共同性外斜视患者行双侧外直肌对称性后徙术。在术后≥6周随访的57例中,手术正位率(正位≤10△)为84.21%(48/57),表明此手术定量标准可提高适于行双侧外直肌后徙述治疗的共同性外斜视的手术成功率。  相似文献   
98.
首选内直肌超常量后徙治疗共同性内斜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通过首选内直肌超常量后徒介在治疗共同性内斜视中的作用。方法:不管共性内斜哪种分型采取首选内直肌手术量超过常规手术量,根据斜视度不一,采取单眼或双眼内直肌超常量后徒6mm ̄8mm。结果:术后眼位矫正良好,无内转或辐辏受限及无外斜发生,术后经过视功能训练,有部分病例恢复Ⅲ级视功能。结论:此手术避免损伤了过多的眼肌,简化了手术,同时维持术后双眼共同运动,并取得了满意的眼位矫正。  相似文献   
99.
低龄儿童共同性内斜视手术治疗探讨   总被引:13,自引:3,他引:10  
共同性内斜视是儿童最多见的斜视类型。因其发病早 ,对双眼视觉发育影响严重。其治疗目的是矫正眼位 ,恢复双眼视功能。多数需在基础麻醉下手术 ,故掌握手术时机及手术定量是手术成功的关键。本文观察了 6 2例低龄 (≤ 7岁 )儿童共同性内斜视矫正术后双眼视觉及眼位恢复情况 ,分析各种因素对疗效的影响 ,以探讨其手术时机、手术方式、手术定量及术后管理。对象和方法(1)对象 :本组患者 6 2例中 ,男 2 8例 ,女 34例。手术年龄 2~ 7岁 ,平均 4 .2岁。先天性内斜视 13例 ,部分调节性内斜视 2 8例 ,非调节性内斜视 2 1例。(2 )全部手术患者均用…  相似文献   
100.
目的探讨共同性外斜视病因和治疗方法。方法对60例共同性外斜视手术后患者进行总结分析。结果术后一周正位55人,欠矫4人,过矫1人。结论共同性外斜视手术效果与年龄,双眼单视功能,手术矫正程度等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