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80篇
  免费   10篇
  国内免费   5篇
耳鼻咽喉   2篇
儿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6篇
临床医学   18篇
内科学   8篇
特种医学   4篇
外科学   7篇
综合类   101篇
预防医学   13篇
眼科学   188篇
药学   37篇
  2篇
中国医学   8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12篇
  2022年   12篇
  2021年   11篇
  2020年   11篇
  2019年   14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11篇
  2015年   10篇
  2014年   12篇
  2013年   15篇
  2012年   17篇
  2011年   23篇
  2010年   23篇
  2009年   25篇
  2008年   35篇
  2007年   26篇
  2006年   14篇
  2005年   20篇
  2004年   14篇
  2003年   17篇
  2002年   14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8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5年   1篇
  195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9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 毫秒
51.
目的:探讨手术矫正共同性外斜视的临床效果。方法:对60例手术治疗的共同性外斜视不同年龄、斜视类型、融合功能进行比较观察。结果:60例术后眼位,正位43例,内斜7例,外斜10例。其中,8~14岁年龄段术后正位率与≤7岁和≥15岁年龄段术后正位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术后眼位与斜视类型无关,间歇性外斜和年龄越小术后双眼视功能恢复好。  相似文献   
52.
1病例资料患者,女,14岁,共同性外斜视9年,于2007年4月入院要求手术。眼部检查:视力:右眼4.6(-11.0DS)5.0,左眼4.6(-9.00DS)5.0,33 cm角膜映光法:-25.三棱镜测斜视度:33 cm:-50△R/L,6 m:-30△R/L,右眼下斜肌亢进(+++),比肖征右眼(+),头位明显,头向右侧倾,面向左转。主眼:右眼。  相似文献   
53.
廖志坚  王伟 《当代医学》2011,17(20):83-84
斜视是眼科常见病之一,类型很多,特点各异,其中以垂直斜视较为复杂,包括共同性和非共同性2种。发病特点多系某一斜肌或垂直肌因某些病因使其麻痹,功能障碍,眼位呈垂直行斜视。  相似文献   
54.
陈莉莉 《医学综述》2011,17(13):1979-1981
共同性斜视是眼科常见病,是临床上造成双眼视觉功能异常的常见原因。目前手术是主要的治疗方法,国内外多数学者都认为斜视手术矫正眼位后双眼视觉功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但关于斜视手术仍有很多值得探讨的地方,如手术时机。视觉训练能改善双眼视觉,但它的有效性、规范性等需进一步研究。现就共同性斜视双眼视觉恢复或重建的治疗予以综述。  相似文献   
55.
56.
目的探讨不同年龄共同性内斜视患儿手术对远近立体视觉恢复的影响。方法收集2009年1月至2015年1月在河北省眼科医院住院行斜视矫正术的共同性内斜视患儿204例,按手术治疗年龄分为<2岁组(24例),2~9岁组(105例),>9岁组(75例);根据戴矫正眼镜后患儿的残余斜视度分为≤25△组(129例)和≥25△组(75例);按不同发病年龄分为<2岁组24例,≥2岁组180例。比较共同性内斜视患儿手术前后的远立体视和近立体视功能,以及不同发病年龄和手术年龄对患儿立体视功能的影响。结果 <2岁组患儿的融合存在66.7%(16/24)、近立体视87.5%(21/24)、远立体视75.0%(18/24)以及立体视91.7%(22/24)存在率高于2~9岁组融合存在42.9%(45/105)、近立体视48.6%(51/105)、远立体视34.3%(36/105)、立体视59.1%(62/105)存在率和>9岁组融合存在33.3%(25/75)、近立体视40.0%(30/75)、远立体视32.0%(24/75)、立体视46.7%(35/75)存在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复查双眼立体视与术前比较,术后患儿中心凹立体视13.2%(27/204)、黄斑立体视33.3%(68/204)率提高,周边立体视11.8%(24/204)率、无立体视觉41.7%(85/204)率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岁组和≥2岁组患儿存在立体视觉率分别为91.7%(22/24)和53.9%(97/180),高于术前66.7%(16/24)和42.2%(76/180)(P<0.05),且<2岁组高于≥2岁组(P<0.05)。结论共同性内斜视患儿的手术年龄越早,立体视恢复程度越高,然而,患儿的发病年龄越早,立体视恢复程度越差,共同性内斜视严重影响立体视觉的发育,早期手术可提高远近立体视觉恢复。  相似文献   
57.
闫玉梅 《中外医疗》2016,(17):97-99
目的:双眼视觉训练对共同性外斜视术后立体视建立的疗效探讨。方法方便选择该院2013年6月—2015年6月收治的接受共同性外斜视手术的患者60例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两组,每组3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术后复健和护理,实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进行双眼视觉训练。观察两组患者术后3个月和6个月立体视建立的情况。结果术后训练3个月,实验组立体视锐度为(154.1±20.3),对照组为(170.2±21.2),两组患者立体视锐度明显提高,且实验组提高幅度明显高于对照组;训练6个月末,观察组中的中心立体视人数较对照组要多,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双眼的视觉训练有助于共同性外斜视患者术后立体视的建立,提高患者手术的成功率,值得研究推广。  相似文献   
58.
目的观察单眼水平直肌超常量手术矫正共同性内斜视的术后眼位成功率和眼球运动情况。方法回顾性无对照病例方法。对2009年1月至2014年7月在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眼科行单眼超常量眼肌手术的30例资料齐全的不同偏斜度共同性内斜视患者入选。排除非共同性内斜视及既往有眼肌手术病史的患者。共同性内斜视患者30例,含知觉性内斜22例,行主斜眼内直肌后徙6~7mm,或伴有同眼外直肌截短6-9mm。随访时间:1.5~60个月。观察指标:术后不同时期的眼位和眼球运动。末次随访的眼位偏斜度〈10PD视为正位,眼球内转或外转不足-1--14均视为运动异常。结果30例共同性内斜视患者末次随访时双眼正位24例,正位率为80%。30例共同性内斜视患者术前8例存在外转不足(-1--2),大部分存在内转不同程度亢进,术后6周以上随访,29例患者眼球内外转均到位,1例术前外转-2,术后改善为外转-1。结论单眼直肌超常量手术可有效地矫正共同性内斜视;内直肌后徙6~7mm或联合外直肌截短术未导致眼球运动障碍,术前外转不足的患者术后得到改善。  相似文献   
59.
刘彦芳  林萍 《国际眼科杂志》2018,18(6):1166-1168

目的:探讨脑力影像网络训练对共同性斜视术后患儿双眼视觉功能恢复的影响。

方法:选取2013-03/2017-03本院收治的共同性斜视术后患儿100例,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脑力组和对照组,每组各50例。脑力组患者给予脑力影像网络训练,常规组患者不进行训练。比较两组患者双眼视觉功能、近立体视锐度、眼位情况。

结果:在同视机视觉功能Ⅰ级、Ⅱ级、Ⅲ级占比方面,脑力组和对照组治疗后均明显高于治疗前,脑力组治疗后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Titmus近立体视锐度无立体视占比方面,脑力组和对照组治疗后均明显低于治疗前,脑力组治疗后明显低于对照组,而在Titmus近立体视锐度中心凹、黄斑孔、周边立体视占比方面,脑力组和对照组治疗后均明显高于治疗前,脑力组治疗后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训练6mo后,脑力组眼位维持正位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脑力影像网络训练可有效促进共同性斜视术后患儿双眼视觉功能恢复,有利于维持眼位正位。  相似文献   

60.
目的:探讨间歇性外斜视(IXT)侧方非共同性(LI)的临床特征和手术矫正效果。方法:回顾性系列病例研究。收集2016年3月至2017年3月在天津市眼科医院收治的并且由同一名医师完成全部评估检查的IXT患者,选择其中具有LI阳性(LI+) (以三棱镜加交替遮盖法测量术前术后原在位、水平左侧、水平右侧的斜视度数,以看远侧方与原在位斜视度差值绝对值≥10 △ 定义为LI+)。按照术前LI大小分为LI+A组(<20 △ )和LI+B组(≥20 △ )。分析斜视度、斜视类型、非共同性的单双侧等分布和特征,以及手术矫正后LI变化。术后随访3~6个月。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Fisher精确检验进行数据分析。结果:381例IXT患者中LI+32例(占8.4%),基本型IXT29例(91%),集合不足型IXT 3例(9%),未见类似分开过强型和真性分开过强型;单侧LI+24例(75%),双侧8例(25%);LI相对值,即(看远侧方与原在位斜视度差值绝对值/看远原在位斜视度)×100%,24例(75%)小于40%,8例(25%)≥40%;5例术后仍LI+。LI+A组(24例)和LI+B组(8例)间斜视类型构成、单双侧构成、LI相对值构成、术后LI+构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前LI+B组远、近原在位平均水平斜视度(-55.0 △ ±7.6 △ ,-60.0 △ ±8.9 △ )均较A组(-38.8 △ ±12.4 △ ,-44.8 △ ±12.6 △ )大(t=-3.49、-3.16,P < 0.05)。A组、B组术前LI相对值分别为29.7%±10.4%,35.0%±7.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末次随访,全部患者原在位水平斜视度+2 △ ~-8 △ 。结论:伴有LI现象的IXT以基本型为主,单侧LI多见,水平斜视度较大患者LI绝对值亦较大,LI以绝对值定义可能更可靠。术前充分考量LI的影响,并进行合理的手术设计,可使LI转阴,同时避免原在位的眼位过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