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34篇
  免费   45篇
  国内免费   74篇
基础医学   67篇
口腔科学   1篇
临床医学   232篇
内科学   66篇
神经病学   15篇
特种医学   21篇
外国民族医学   1篇
外科学   419篇
综合类   280篇
预防医学   41篇
药学   86篇
  1篇
中国医学   13篇
肿瘤学   10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16篇
  2022年   19篇
  2021年   18篇
  2020年   15篇
  2019年   14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17篇
  2015年   16篇
  2014年   38篇
  2013年   51篇
  2012年   77篇
  2011年   99篇
  2010年   75篇
  2009年   74篇
  2008年   89篇
  2007年   83篇
  2006年   93篇
  2005年   84篇
  2004年   70篇
  2003年   60篇
  2002年   53篇
  2001年   35篇
  2000年   28篇
  1999年   18篇
  1998年   29篇
  1997年   15篇
  1996年   10篇
  1995年   10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5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5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91.
自从1991年Parodi等Ⅲ首次运用支架型人工血管完成第1例腹主动脉瘤腔内修复以来,包括腹主动脉瘤和主动脉夹层的腔内支架型人工血管修复手术(endovascular aortic repair,EVAR),已走过十几年的历史。随着这一新技术的开展,相关的临床研究,如新近发表的EVARl和2以及DREAM临床试验结果,不但证实了其在降低死亡率方面的优越性之外,也在提醒人们EVAR也存在着特有缺陷,如一些不同于传统开放手术的并发症。现将我科EVAR术中下肢动脉急性栓寒2例探讨如下。  相似文献   
92.
目的研究骨髓CD34^+细胞分别种植于人工血管后血清6-k-PGF1α和TXB2的变化情况,并探讨其与新生内膜增生、血栓形成的关系。方法选杂种犬12条,依人工血管不同分为ePTFE血管实验组(4条)和涤纶血管实验组(4条)及ePTFE对照组(2条)和涤纶对照组(2条),实验犬采自体骨髓,提取CD34^+细胞种植覆膜人工血管,对照犬采用单纯自体血预凝人工血管,手术将血管植入同一条犬的下腔静脉和腹主动脉。在术前、术后3天、7天、14天、30天、60天时股静脉采血测定血小板,血清PGF1α、TXB2浓度和PGF1α/TXB2的比值,并在60天时获取全部人工血管标本,光镜和电镜观察新生内膜增生和血栓形成情况。结果实验组血小板和TXB2浓度先上升后下降并维持在一定水平,而对照组明显上升后维持在一个较高水平。实验组血清PGF1α和P/T的比值先降低后升高,而对照组明显降低后维持在一个较低水平;对照组新生内膜较实验组明显增生,并有血栓形成。结论骨髓CD34^+干细胞种植入工血管应用于血管置换后能有效抑制PGF1α和P/T比值的过度降低、TXB2和血小板的过度升高,从而抑制内膜的过度增生和血栓形成。  相似文献   
93.
目的 研究人工血管旁路术后远端吻合口局部内膜增生的形态学表现、部分炎症因子及生长因子的表达及药物巴曲酶对其的影响.方法 建立12只犬左颈总动脉膨体聚四氟乙烯(eVrrE)人工血管旁路移植模型,随机分为巴曲酶组和对照组,28 d后吻合口局部取材,应用HE、Masson染色、免疫组化(IHC)、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免疫印迹(Western Blot)等实验方法 观察吻合口内膜厚度、胞外基质(ECM)相对含量、新生内膜平滑肌细胞增殖率及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血小板源牛长因子B(PDGF-B)mRNA和蛋白表达,并用半定量方法 比较两组间的差异.结果 术后28d,远端吻合口均已形成有内皮细胞(EC)覆盖的新生内膜,且均表达MCP-1及PDGF.B.实验组与对照组相比,其吻合口新生内膜厚度明显减少[(381.3±144.7)μm对(213.8±29.0)μm,P=0.036],胞外基质相对含量明显降低(P=0.006),MCP-1表达量明显下降(RT-PCR P=0.025,Western Blot P=0.016),而PDGF-B表达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RT-PCR P=0.055,WesternBlot P=0.337),平滑肌细胞增殖率无明显差异(P=0.109).结论 巴曲酶可抑制人工血管旁路术后早期吻合口新生内膜胞外基质的沉积和MCP-1的表达,抑制新生内膜厚度,为提高人工血管移植远期通畅率提供新的临床应用及研究思路.  相似文献   
94.
叶林娇  谢玉兰  肖美萍 《当代医学》2009,15(19):142-142
肢体动脉闭塞症是世界上致残率最高的疾病。目前常用的治疗方法有手术治疗和介入治疗。我院自2003年元月致2008年12月。采用血管旁路术治疗下肢动脉闭塞症共26例,效果良好,现将护理体会小结如下。  相似文献   
95.
目的 探讨解剖外动脉旁路移植术在治疗主髂动脉闭塞症中的作用.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解剖外动脉旁路移植术治疗的41例主髂动脉闭塞症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有间歇性跛行11例,下肢静息痛12例,合并溃疡或坏疽18例.15例腹主动脉和(或)双侧髂动脉闭塞者采用腋-股动脉旁路移植术,18例单侧髂动脉闭塞者采用股.对侧股动脉旁路移植术,8例单侧髂动脉合并同侧股动脉闭塞者采用股.对侧胭动脉旁路移植术.使用的旁路移植血管均为聚四氟乙烯(Gore-Tex)人工血管.结果 术后40例(97.6%)患者的临床表现明显改善.踝肱指数由术前0.41±0.15升为术后0.89±0.21,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35例,随访时间1~5年,本组术后1、3、5年移植血管的总的通畅率分别为93%、86%、80%.结论 解剖外动脉旁路移植术具有创伤小,术后恢复快等优点,是治疗主髂动脉闭塞症的有效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96.
急诊人工血管移植治疗吸毒者假性股动脉瘤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急诊条件下人工血管移植治疗吸毒所致感染性假性股动脉瘤的可行性及临床效果.方法 在急诊条件下,对5例感染并大出血的假性股动脉瘤吸毒患者,采用切除瘤体及周围炎性组织彻底清创后行人工血管移植治疗,观察移植效果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手术顺利,5例患者均保肢成功,经3~24个月随访,移植血管通畅,未发生并发症.结论 吸毒所致感染性假性股动脉瘤并发大出血时,可在急诊条件下,彻底清创后,采用人工血管移植治疗.  相似文献   
97.
创伤致儿童髂外动静脉血管损伤较少见,若诊断不及时或治疗不当,可导致患者下肢缺血坏死截肢,甚至出现失血性休克等危及生命的风险。笔者采用移植自体静脉动脉化及人工血管治疗1例儿童髂外静脉损伤,分析临床特点、治疗体会、经验教训等,为此类患者的诊治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98.
人工血管移植动静脉瘘术后超声检测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Han XJ  Chen XH  Ren JH 《中华外科杂志》2008,46(9):688-690
目的 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对人工血管移植动静脉瘘及其并发症的检测价值.方法 对18例人工血管移植动静脉瘘术后4~6周的患者,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测量动脉侧吻合口和移植人工血管动脉端内径、峰值流速和血流量,同时对上肢出现不适症状患者进行超声检测.结果 术后4~6周彩色多普勒超声显示吻合口和移植人工血管血流充盈良好,动脉侧吻合口内径、峰值流速和血流量分别为(3.61±0.68)mm、(298.56±93.42)cm/s、(583.62±216.77) ml/min;人工血管动脉端内径、峰值流速和血流量分别为(4.47±0.61)mm、(219.37±68.42)cm/s、(325.23±117.12)ml/min.7例患者手术侧上肢出现不适症状,超声检查发现1例血清肿;3例移植血管血栓;1例假性动脉瘤;2例单纯性皮下组织水肿.结论 超声对人工血管移植动静脉瘘术后人工血管及其并发症的检测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99.
模块分叉支架型血管重建犬主动脉弓的可行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Yang DH  Guo W  Liu XP  Yin T  Jia X  Zhang HP  Wang W  Zhang GH  Liang FQ 《中华外科杂志》2007,45(19):1346-1349
目的设计制作腔内重建犬主动脉弓的模块分叉支架型血管,研究其腔内重建主动脉弓的可行性。方法全组10例动物,主动脉造影测量升主动脉、主动脉弓及其分支血管的相关数据,设计并制作适合于重建犬主动脉弓的模块分叉支架型血管;在X线透视引导下,依次自右锁骨下动脉、左锁骨下动脉及股动脉植入支架型血管的三个模块,并在体内对接,完成主动脉弓的重建;观察移植物形态结构、主动脉血流动力学变化及内漏发生状况。结果8例成功完成各模块的植入,另2例分别于术中死于冠状动脉被封堵和左锁骨下动脉破裂。成功完成介入操作的8例动物术中造影结果显示移植物位置及形态良好,冠状动脉及颈总动脉血流通畅,其中2例发现近端I型内漏。结论应用模块分叉支架型血管腔内重建犬主动脉弓在技术方案上是可行的;对腔内重建人体主动脉弓的研究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0.
Jing ZP 《中华外科杂志》2007,45(23):1585-1586
新技术是医学发展最主要的推动力量,关键技术可带来一类疾病的治疗革命,并催生新的学科。血管吻合和人工血管等技术支撑起了传统血管外科学,在这一技术框架下,多数血管疾病获得了较为可靠的治疗,但较大的手术创伤与血管患者高龄高危之间的矛盾始终存在。腔内技术为血管疾病提供了治疗新手段,利用血管连续的自然通道,以x线透视为指引,通过血管穿刺,在血管病变部位和体外用导丝建立一条治疗器具输送的轨道,有效避免了深部血管显露带来的创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