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64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篇
儿科学   12篇
妇产科学   24篇
基础医学   13篇
临床医学   46篇
内科学   3篇
神经病学   2篇
特种医学   4篇
外科学   34篇
综合类   132篇
预防医学   34篇
眼科学   2篇
药学   36篇
中国医学   24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10篇
  2014年   11篇
  2013年   15篇
  2012年   18篇
  2011年   17篇
  2010年   12篇
  2009年   16篇
  2008年   21篇
  2007年   16篇
  2006年   27篇
  2005年   27篇
  2004年   16篇
  2003年   26篇
  2002年   19篇
  2001年   15篇
  2000年   14篇
  1999年   13篇
  1998年   11篇
  1997年   11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6篇
  1989年   6篇
  1986年   1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6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目的 分析了解影响胎头吸引术的相关因素,为提高手术成功率提供依据。方法 总结分析360例胎头吸引产的临床资料。结果 胎头吸引手术成功与胎头位、矢状缝大小、产瘤大小等因素有密切关系。结论 正确掌握手术指征,排除不利因素,对提高胎头吸引产手术成功率,减少母婴损伤,降低新生儿残废率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32例分娩性臂丛神经损伤手术疗效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分娩性臂丛神经损伤的手术方式和时机。方法:全组32例。手术年龄最小3个月。≤6个月14例,〉6个月18例。行单纯神经周围粘连松解术13例,神经移位移植术19例。结果:全组总有效率为87.5%,神经粘连松解术有效率为76.9%,神经移位移植术有效率为94.1%。≤6个月组有效率为100%,优良率为50%。〉6个月组为77.7%和22%。结论:在生后3个月无神经修复或功能恢复,肌电图显示完全  相似文献   
13.
随着产科技术的改进,因产伤致新生儿臂丛神经麻痹者日趋减少,但由于部分医务人员对该病的认识不足或产科技术差等原因,因分娩处理不当致新生儿臂丛神经麻痹者时有发生。本文就10余年来在我院及院外出生引起新生儿臂丛神经麻痹20例,作一简要分析。1一般资料本组2...  相似文献   
14.
本组统计的骨折有锁骨、肱骨、股骨及颅骨骨折,骨折发生率0.23%.骨折的发生与分娩方式及胎儿体重有关,在分娩方式中臀位产、产钳术的骨折发生率明显高于其它产式,体重≥4000g组骨折发生率亦高于其它体重组.  相似文献   
15.
病例 患儿,男,3天,于2001年6月3日入院,患儿系第2胎,第2产,足月顺产,产程较急,出生体重4000 g,生后无窒息,哭声响亮。三天后出现呼吸困难,颜面口周发绀,伴有烦燥,偶尔有干咳,继之出现拒乳,转儿科诊治。 入院查体:T 37℃、P 150次/分、R 50次/分、体重4 000 g,发育良好,反应差,前囟平坦,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苗族育龄女性软产道产伤性损伤的民族间差异。方法选取年龄在19~40岁、经产道分娩、产程正常、新生儿体重在2500~4000g范围内的苗族、土家族、汉族与其他民族产妇1008例为研究对象,统计比较软产道产伤性损伤率。结果苗族组产伤性损伤率低于土家族、汉族、及其他民族组,差异性显著(P<0.005)。苗族新生儿体重分别与土家族、汉族与其他民族比较均无显著差异(F=1.71,P>0.10)。结论提示在预防软产道产伤性损伤时除考虑常见原因外,要关注不同民族产妇间的差异。  相似文献   
17.
197例新生儿骨折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新生儿骨折常见原因、诊疗及预防。方法回顾性分析197例新生儿骨折的临床资料,调查孕母情况、分娩情况、患儿一般情况、骨折诊疗及预后等情况。采用χ2检验分析不同骨折原因下新生儿骨折部位构成的差异性、不同分娩方式及出生体质量下产伤性骨折部位构成的差异性。结果产伤性骨折193例,其中自然分娩165例,产钳助娩9例,臀位助娩5例,胎吸助娩2例,剖宫产12例;产伤性骨折患儿出生体质量14例<2.5kg,150例2.5~4kg,29例≥4kg;非产伤性骨折4例,其中代谢性骨病骨折3例;先天性成骨不全骨折1例。骨折好发部位前3位依次为锁骨(178例)、颅骨(10例)、股骨(5例),不同骨折原因下新生儿骨折部位构成存在差异(χ2=57.87,P<0.001);不同分娩方式下产伤性骨折部位构成存在差异(χ2=75.02,P<0.001);不同出生体质量下产伤性骨折部位构成存在差异(χ2=36.48,P<0.001)。3例代谢性骨病骨折患儿胎龄均<31周,2例出生体质量<1 000g,1例<1 500g,骨折时日龄≥35d,肠外营养时间均≥33d,2例呼吸机撤离困难,2例血钙降低,3例血磷降低,1例碱性磷酸酶升高。结论新生儿骨折以产伤性骨折为主,骨折发生部位与分娩方式、新生儿出生体质量等因素有关;代谢性骨病是非产伤性骨折的重要原因,与矿物质储备、出生后钙、磷及维生素D摄入等相关。预防上主要为提高助产技术,并注意早产儿营养管理。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非巨大儿肩难产发生的高危因素、临床预测及分娩过程中的处理.方法 2009年1月2013年12月间于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经阴道分娩的产妇中发生肩难产11例,同期经阴道分娩产妇7 811例,肩难产发生率为0.14%(11/7 811);其中,巨大儿肩难产1例,非巨大儿肩难产10例(肩难产组).随机抽取每例非巨大儿肩难产病例发生前后1周内经阴道分娩的10例产妇为对照组.分析巨大儿及非巨大儿肩难产的发生趋势及其高危因素,比较两组产妇的宫高、腹围、体质指数(BMI)增长、胎儿双顶径、股骨长、各产程时间、新生儿出生体质量、头围、胸围及Apgar评分.结果 (1)7 811例产妇中共分娩巨大儿213例,巨大儿发生率为2.73%(213/7 811),其中发生巨大儿肩难产1例(0.46%,1/213);非巨大儿肩难产10例(0.13%,10/7 598).(2)2009-2013年的5年间,巨大儿发生率分别为2.32%(24/1 034)、3.61%(42/1 164)、2.60% (46/1 772)、3.01%(62/2 060)、2.19%(39/1 781),分别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10例非巨大儿肩难产在5年间的发生比例分别为0.10%(1/1 034)、0.26%(3/1 164)、0.11%(2/1 772)、0.10%(2/2 060)、0.11%(2/1 781),分别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3)肩难产组10例产妇中,胎膜早破5例(5/10)、高龄4例(4/10)、经产妇3例(3/10)、妊娠期糖尿病3例(3/10)、第一产程枕后位3例(3/10)、第二产程延长3例(3/10)、常规侧切分娩6例(6/10);对照组产妇中,发生胎膜早破3例(3/10)、高龄1例(1/10)、经产妇2例(2/10)、妊娠期糖尿病3例(3/10)、第二产程时间延长1例(1/10)、常规侧切分娩7例(7/10).(4)两组产妇宫高、BMI、胎儿双顶径、股骨长及第一产程时间分别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肩难产组及对照组产妇BMI增长[(6.8±3.1)及(4.8±1.4)kg/m2]、第二产程时间[(86±65)及(38±28) min]及腹围[(108±8)及(101±7)cm]分别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5)肩难产组及对照组新生儿胸围[(34.0±1.6)及(32.2±1.9) cm]及胸围/头围比值(0.99±0.03及0.97±0.03)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肩难产组新生儿1分钟Apgar评分[(7.4±2.8)分]明显低于对照组[(10.0±0.0)分],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肩难产组新生儿锁骨骨折3例,新生儿发生臂丛神经损伤4例,其余3例无明显副损伤.结论 临床预测非巨大儿肩难产的发生难度较大,通过产前超声测量胎儿头围、胸围及胸围/头围比值可能评估其发生风险;发生非巨大儿肩难产的高危因素为合并胎膜早破、第一产程胎位异常及第二产程延长.  相似文献   
19.
目的:临床分析产伤性新生儿锁骨骨折发生原因和治疗措施.方法:选择我院收治的50例产伤性新生儿锁骨骨折患儿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分析不同分娩方式发生锁骨骨折情况,阴道生产第2产程锁骨骨折情况.结果:50例产伤性新生儿锁骨骨折原因有阴道助产、顺产、剖宫产;阴道助产引起产伤性新生儿锁骨骨折发生率44%,明显比剖宫产22%、顺产高34%(P<0.05);阴道生产产妇42例中有30例发生于第2产程10-30分钟以内.结论:有骨折高危因素胎儿分娩时要选择合适生产方式,避免发生产伤性新生儿锁骨骨折.  相似文献   
20.
阿莲 《健康博览》2006,(11):28-29
我为人妻后,在28岁那年才怀上孩子,当时出现了日渐加重的头晕、反酸、恶心等早孕反应,竟然达到吃哈吐哈的程度。一次重感冒,使我体温升至39.2摄氏度,身上还长出了米粒般大小的疹子。忙去看医生,医生全面检查后建议说,为了优孕、优生,应考虑不要这个胎儿。我和老公四目相对,满眼噙着泪花,忍痛点了点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