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9418篇
  免费   1177篇
  国内免费   485篇
耳鼻咽喉   4篇
儿科学   87篇
妇产科学   79篇
基础医学   559篇
口腔科学   5篇
临床医学   5876篇
内科学   1485篇
皮肤病学   115篇
神经病学   277篇
特种医学   1259篇
外国民族医学   7篇
外科学   3256篇
综合类   8707篇
预防医学   1962篇
眼科学   4篇
药学   3810篇
  82篇
中国医学   3363篇
肿瘤学   143篇
  2024年   224篇
  2023年   771篇
  2022年   986篇
  2021年   1365篇
  2020年   1010篇
  2019年   832篇
  2018年   360篇
  2017年   795篇
  2016年   750篇
  2015年   855篇
  2014年   1757篇
  2013年   1555篇
  2012年   2030篇
  2011年   2146篇
  2010年   1832篇
  2009年   1732篇
  2008年   1895篇
  2007年   1634篇
  2006年   1407篇
  2005年   1421篇
  2004年   1048篇
  2003年   951篇
  2002年   706篇
  2001年   626篇
  2000年   443篇
  1999年   350篇
  1998年   324篇
  1997年   282篇
  1996年   243篇
  1995年   204篇
  1994年   157篇
  1993年   82篇
  1992年   65篇
  1991年   53篇
  1990年   50篇
  1989年   61篇
  1988年   18篇
  1987年   13篇
  1986年   17篇
  1985年   8篇
  1984年   8篇
  1983年   8篇
  1958年   5篇
  195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71.
目的探讨老年下肢动脉硬化泛大西洋介入学会(TASC)Ⅱ-D级病变患者腔内治疗的技术特点及疗效。方法选取50例我院收治并进行腔内治疗的老年下肢动脉硬化TASCⅡD级病变患者(64条下肢),对腔内治疗的技术方法、疗效、并发症、术后随访等进行总结分析。结果成功进行腔内治疗58条下肢,技术成功率90.6%(58/64),其中单纯行球囊扩张10条下肢,球囊扩张联合支架置入48条下肢。围手术期发生并发症5例,发生率为10.0%(5/50),包括穿刺处假性动脉瘤形成1例、心力衰竭1例、造影剂肾病1例、动脉穿孔2例。围手术期无死亡患者,术前与术后7 d踝肱指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40±0.11 vs 0.78±0.14,P<0.001)。术后12、24个月分别随访50条和30条下肢,Ⅰ期通畅率分别为84.0%(42/50)和66.7%(20/30),Ⅱ期通畅率分别为88.0‰(44/50)和76.7%(23/30),24个月保肢率为100%(30/30)。结论对老年患者下肢动脉硬化TASCⅡ-D级病变进行腔内治疗,技术成功率高、保肢率高、并发症少、近期临床效果良好,远期疗效需继续观察。  相似文献   
972.
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是糖尿病严重的慢性并发症之一,是糖尿病患者致死、致残的重要原因.对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的诊断,目前主要根据临床表现及踝臂指数(ABI)、多普勒超声(DUS)、血管成像技术等综合判断.对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的治疗可通过危险因素的控制、运动及药物治疗等.近年来,介入、手术和干细胞移植等手段也已在临床上逐步应用于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的治疗.  相似文献   
973.
目的 探讨腹壁下动脉穿支皮瓣(DIEP)皮瓣游离移植修复下肢外伤后大面积严重缺损的方法及疗效. 方法 2009年7月-2011年11月,应用腹壁下动脉穿支皮瓣(DIEP)游离移植修复下肢外伤后大面积严重缺损患者共8例,其中足底外伤后全部缺损伴肌腱外露3例,胫骨骨折术后钢板外露伴大面积缺损3例,足跟部外伤植皮术后反复破溃2例. 结果 术后除1例皮瓣远端血运不良经积极处理后成活外,其余皮瓣全部成活良好,术后3例皮瓣略显臃肿,经皮瓣修薄后外形良好,其余外形及功能良好,患者均较满意. 结论 DIEP皮瓣存活率高;皮瓣为穿支皮瓣,保留全部腹直肌,避免了腹部并发症的发生.DIEP皮瓣游离移植是修复下肢外伤后大面积严重缺损的理想方法.  相似文献   
974.
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中3种肢体长度测量方法比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肖斌  郭新辉  王建华  张炜剑  许啸 《中国骨伤》2013,26(10):863-866
目的:分析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中3种常用肢体长度测量方法的准确性,探讨影响其准确性的原因及对策。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3年1月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手术的患者145例,男66例,女79例;年龄48~89岁,平均66.7岁。术中采用3种不同的肢体长度测量方法,其中31例采用健侧对照法(A法),63例采用克氏针定位测量法(B法),51例采用解剖标志定位测量法(C法)。术后检查双下肢长度差,并比较这3种方法的准确性及肢体不等长的发生率。结果:145例患者术后获得随访,上述3种方法在手术时间、出血量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B、C法术后双下肢长度差的平均值分别为(8.7±5.7)、(3.1±2.6)、(5.6±5.3)mm,各组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准确性从高到低依次为B、C、A法。A、B、C法术后发生双下肢不等长的比例分别为32.3%、1.6%、11.8%,A法的发生比例较B、C法高,B法与C法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上述的3种方法中克氏针定位测量法(B法)最为准确,解剖标志定位测量法(C法)其次,健侧对照法(A法)准确性最差。建议除股骨颈骨折患者外均采用克氏针定位测量法,对于股骨颈骨折患者可采用解剖标志定位测量法。  相似文献   
975.
[目的]观察骨骼发育成熟的单侧发育性髋关节完全脱位(unilateral developmental dislocation of the hip,UDDH)的患者脱位侧下肢长度与膝关节畸形的变化特点.[方法]通过骨盆正位X线片及站立位双下肢全长X线片对骨骼发育成熟的UDDH(HartofilakidisⅡ或Ⅲ型)进行脱位侧股骨头上移距离、双侧下肢骨骼长度、小粗隆至内踝长度的测量,同时测量双侧膝关节外翻角.[结果] 28位UDDH患者符合研究标准.平均年龄29.80岁(13.4 ~66.2岁).脱位侧股骨头均上移,上移距离为4.6~60.9 mm,平均30.9 mm.脱位侧下肢骨骼长度延长者20例,占71.43%;最长延长距离为25 mm,平均延长9.4mm;双侧对比有显著性差异,P=0.022.小粗隆至内踝尖的距离延长者24例,占85.71%;最长延长距离为29.3mm,平均延长12.1 mm;双侧对比有显著性差异,P=0.000.脱位侧下肢骨骼长度延长5 mm以上者12例,占42.86%.脱位侧大于3°的膝外翻畸形12例,膝内翻1例;而非脱位侧大于3°的膝内翻畸形15例,膝外翻畸形1例;双侧对比有显著性差异,P =0.000.[结论]本研究通过骨盆正位及双下肢全长正位X线片显示UDDH患者脱位侧股骨头均明显上移;脱位侧骨骼长度较非脱位侧延长的比例高达70%,若以小粗隆为参考标志,脱位侧延长比例高达85.71%.脱位侧出现膝外翻畸形的发生率较高,而非脱位侧膝内翻的发生率高.  相似文献   
976.
病例资料笔者所在医院2012年1月至2012年12月期间对45例下肢静脉曲张患者实施了日间手术治疗。男22例,女23例;年龄35~60岁,平均47岁;均为单纯下肢静脉曲张,无活动性溃疡。其诊治流程:嘱患者空腹入院,入院后查血常规、凝血功能、肝肾功能及血糖,并行胸片、心电图检查。手术方法:常规椎管内麻醉,抬高患肢驱血,上止血带;选择腹股沟韧带下方2cm作一3cm长横切口。  相似文献   
977.
目的 探讨有限切开内固定技术在下肢围关节骨折手术中的应用. 方法 2008年至2012年3月,选择下肢围关节骨折病人107例,采用有限切开内固定技术固定. 结果 107例下肢关节周围骨折病人术中未发生重要神经、血管损伤等并发症,术后除5例发生切口愈合不良,有1例股骨颈骨折术后发生骨不连,1例股骨颈骨折发生股骨头坏死,余骨折全部愈合,其中103例获8~40个月随访. 结论 有限切开内固定可以使下肢围关节部位骨折得到有效的暴露、复位和固定,且手术创伤小,并发症少,术后恢复快,具有临床应用价值,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978.
目的探讨早期护理干预措施预防剖宫产后下肢深静脉血栓(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形成的效果。方法将96例剖宫产产妇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措施。观察组在常规护理措施基础上进行早期护理干预。观察股静脉血流峰速度、平均速度和出现的DVT阳性体征的例数。结果观察组股静脉血流峰速度和平均速度、DVT阳性体征发生率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剖宫产产妇术后早期进行护理干预措施,能提高下肢静脉血流速度,有效降低DVT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979.
赵红武  胡健  陈杰 《实用骨科杂志》2013,(11):1023-1024
目的探讨臀肌挛缩症致骨盆倾斜下肢不等长诊断治疗体会。方法本组6例臀肌挛缩致下肢不等长患者,男4例,女2例;年龄在3~28岁,平均12岁。均采用手术治疗,术后配合早期功能锻炼。结果随访1~4年,6例骨盆倾斜完全矫正,腰椎侧弯消失,髋关节内收内旋正常,双下肢等长。结论对于臀肌挛缩引起骨盆倾斜致下肢假性不等长的患者,术前临床分析、术中正确松解以及术后恰当的物理锻炼都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980.
《上海一东京血管外科研讨会(STARS)》是我国最早的轮换制举办的血管外科国际研讨会,采用两国隔年轮换主办的模式,已经成功举办9届,同期国家级医学继续教育项目《下肢静脉曲张微创治疗》和《下腔静脉滤器植入预防创伤骨折合并下肢深静脉血栓导致的肺栓塞》已在上海连续举办7届和2届.为广泛传播血管疾病微创诊治新技术、新疗法提供了高等级的专业平台,国内外业界经验丰富、享有盛誉的许多专家曾莅临演讲。本次会议将有50余名日本血管外科和其他相关学科专家汇聚上海进行交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