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36篇
  免费   15篇
  国内免费   33篇
基础医学   21篇
临床医学   110篇
内科学   54篇
皮肤病学   1篇
神经病学   8篇
特种医学   27篇
外科学   131篇
综合类   141篇
预防医学   15篇
药学   48篇
  1篇
中国医学   24篇
肿瘤学   3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13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15篇
  2019年   11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15篇
  2015年   15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32篇
  2012年   37篇
  2011年   45篇
  2010年   51篇
  2009年   56篇
  2008年   49篇
  2007年   51篇
  2006年   30篇
  2005年   30篇
  2004年   26篇
  2003年   18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11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8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2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8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53 毫秒
571.
我院自1998年~1999年共收治夹层主动脉瘤20例,其中合并急性下肢缺血2例(10%),现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 例1,男,44岁,高血压病史10年,因突发腰背部疼痛伴双下肢麻木一天、双下肢疼痛、活动障碍半天至我院急诊,查CT、MRI示腰1-3椎间盘膨出,无椎管内肿瘤或出血。查体:双上肢血压 200/100mmHg(267/13.3kPa),双下肢皮温低,股动脉、足背动脉搏动未触及。急诊DSA示,腹主动脉狭窄伴血栓形成,左骼动脉血栓,左肾未显影。住院行溶栓、抗凝、降血压治疗一周,症状无明显改善,且…  相似文献   
572.
目的 探讨延胡索乙素(THP)对大鼠下肢缺血再灌注(I/R)损伤的影响及作用机制。方法 24只SD大鼠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I/R组、THP组,每组8只。THP组每天分别按THP 60 mg/kg剂量连续灌胃1周,对照组、I/R组予等量0.9%氯化钠溶液连续灌胃1周。除对照组外,其余2组均构建大鼠下肢I/R模型。I/R 24 h后处死大鼠,采集血清和下肢骨骼肌组织样本;观察并比较3组大鼠下肢骨骼肌组织病理学改变;比较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1β(IL-1β)、肌酸激酶(CK)水平,以及骨骼肌组织丙二醛(MDA)含量和TNF-α、IL-1β蛋白表达水平。结果 与I/R组比较,THP组大鼠下肢I/R 24 h后骨骼肌组织肿胀明显减轻,炎症细胞浸润减少。I/R组大鼠下肢I/R 24 h后骨骼肌组织MDA含量和TNF-α、IL-1β蛋白表达水平以及血清TNF-α、IL-1β、CK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均P<0.05),THP组均明显低于I/R组(均P<0.05)。结论 THP通过抑制炎症反应减轻大鼠下肢I/R损伤,具有抗大鼠下肢I/R损伤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573.
重症下肢缺血动脉重建:文献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重症下肢缺血是全身动脉粥样硬化疾病的局部表现,动脉重建可挽救肢体。自体大隐静脉为首选移植物,尽量应用自体静脉。旁路术失败争取再次血管重建。糖尿病严重感染和坏疽是移植物通畅者截肢的主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574.
何志强 《广西医学》2006,28(4):584-585
随着近年来周围血管疾病发病率的上升,下肢缺血性疾病引起肢体坏疽已成为下肢截肢的主要原因之一.我院2000年4月至2005年3月共对下肢缺血性疾病实施截肢术18例,本文就导致截肢的原因、预防措施及经验教训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575.
补阳还五汤加味方对果糖喂饲大鼠下肢缺血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补阳还五汤加味方对果糖喂饲大鼠下肢缺血的影响。方法:将正常8周雄性SD大鼠,以果糖喂养13周,建立果糖喂饲大鼠模型;将其随机分为下肢缺血组和下肢缺血中药治疗组。另外设置正常饲养的下肢缺血对照组。下肢缺血模型采用结扎并离断股动脉、股静脉及其分支方法建立。中药治疗组给予补阳还五汤加葛根、知母(玉液汤的药对)。于术后3 d、7 d、14 d和21 d对各组大鼠双下肢进行激光多普勒血流成像;术后21 d处死大鼠,取术侧腓肠肌,做冰冻切片,进行组织切片的CD 31免疫组织化学检测。结果:果糖喂养使大鼠血糖水平增高。中药治疗并未改善大鼠血糖水平,术后21 d缺血侧下肢与对侧下肢的血流灌注比值有改善趋势,但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果糖喂饲大鼠给以中药治疗后,缺血部位肌肉组织的毛细血管数较没有给以中药治疗组有显著性增加(P0.01)。结论:补阳还五汤加葛根、知母可以增加果糖喂饲大鼠缺血下肢的毛细血管密度,并有改善缺血下肢血流灌注的趋势。  相似文献   
576.
1资料与方法 老年女性,72岁。体重47 kg,体表面积1.50m^2。患者因风湿性心脏病,联合瓣膜病入院。心脏超声提示二尖瓣重度狭窄,三尖瓣重度返流,左房血栓形成,重度肺动脉高压,心功能Ⅲ级。患者在全麻低温体外循环下行二尖瓣置换+左房取栓+左房折叠+三尖瓣成型术。术后顺利脱离体外循环,  相似文献   
577.
目的:探讨急性下肢动脉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机制和防治措施.方法 : 回顾总结了46例急性下肢缺血病例的治疗经验.结果 : 动脉切开取栓38例,动脉重建术4例.术后行筋膜室切开18例,截肢7例,死亡4例.结论 : 下肢再灌注损伤可导致严重后果,其损伤程度与术前缺血程度成正相关;早期诊断、及时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对预后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578.
下肢缺血性疾病是外周血管的常见疾病,主要包括动脉硬化闭塞症、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糖尿病足等^([1-3])。随着饮食结构的改变、人口老龄化加剧,下肢缺血性疾病的发病率逐年升高^([4-6])。目前,临床采用的标准治疗方法是药物治疗、介入治疗与血管旁路手术^([7])。  相似文献   
579.
目的评价糖尿病对血管重建(腔内及手术)治疗慢性重症下肢缺血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3年间北京朝阳医院因慢性重症下肢缺血行下肢血管重建治疗的121例患者(130条肢体)的临床资料。其中,糖尿病组(DM组)55例(60条肢体),行动脉转流手术27条肢体,单纯经皮动脉球囊扩张(PTA)9条肢体,PTA+支架20条肢体,转流手术+腔内治疗杂交手术4条肢体;非糖尿病组(NDM组)66例(70条肢体),行动脉转流手术28条肢体,单纯PTA 10条肢体,PTA+支架24条肢体,转流手术+腔内治疗杂交8条肢体。随访3~36个月,比较两组患者的围手术期病死率、术后1年生存率及保肢率。结果围手术期病死率DM组为9.1%,NDM组为6.1%,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年生存率DM组为88.1%,NDM组为93.1%,两组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年保肢率DM组为81.6%,NDM组为83.4%,两组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因慢性重症下肢缺血行下肢血管重建的患者,糖尿病并不增加其围手术期病死率,也不降低其远期生存率及保肢率。笔者认为,对于糖尿病慢性重症下肢缺血患者应积极进行血管重建...  相似文献   
580.
下肢缺血性疾病是指各种原因导致下肢动脉狭窄或闭塞,引起血流灌注不足进而造成下肢间歇性跛行、溃疡、坏疽等急慢性缺血表现的一类疾病[1]。根据病程不同可分为慢性肢体缺血和急性肢体缺血(acute limb ischemia,ALI),其中病程超过2周以上的静息痛、溃疡、坏疽又称为严重肢体缺血(critical limb ischemia,CLI)或慢性肢体威胁性缺血(chronic limb-threatening ischemia,CLTI)[2]。慢性肢体缺血急性加重或因动脉栓塞造成的急骤性肢体缺血称为ALI[3]。目前,腔内治疗是下肢缺血性疾病的首选治疗方法[4]。然而,国内尚无下肢缺血性疾病腔内治疗围术期护理规范。因此,国际血管联盟中国分部护理专业委员会联合国内血管外科医护专家,共同撰写《下肢缺血性疾病腔内治疗围术期护理规范专家共识》(以下简称《共识》),旨在为下肢缺血性疾病腔内治疗规范化护理提供实践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