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44篇
  免费   15篇
  国内免费   32篇
基础医学   23篇
临床医学   113篇
内科学   54篇
皮肤病学   1篇
神经病学   8篇
特种医学   27篇
外科学   133篇
综合类   141篇
预防医学   15篇
药学   48篇
  1篇
中国医学   24篇
肿瘤学   3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13篇
  2022年   13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15篇
  2019年   11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15篇
  2015年   15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32篇
  2012年   37篇
  2011年   45篇
  2010年   51篇
  2009年   56篇
  2008年   50篇
  2007年   50篇
  2006年   30篇
  2005年   30篇
  2004年   26篇
  2003年   18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11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8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2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9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521.
缺血性下肢血管病变是引起糖尿病足溃疡、坏疽、截肢的重要因素.其病变常表现为大小血管均受累,病变广泛,尤其远端腘动脉以下小动脉闭塞或狭窄严重,即流出道受阻.无流出道者不能进行外科血管重建术,内科治疗效果欠佳.  相似文献   
522.
糖尿病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腔内治疗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糖尿病是下肢动脉粥样硬化闭塞症的高危发病因素,糖尿病下肢动脉病变主要累及膝下动脉,为多节段弥漫性病变,病情严重,重症下肢缺血的发病率和截肢率均较高[1].膝下动脉的再通对糖尿病性重症肢体缺血具有非常关键的治疗作用.现就糖尿病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腔内治疗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523.
急性腹主动脉闭塞(AOAA)常表现为两下肢缺血和肾脏缺血,以脊髓病变首发症状临床少见。现报告1例如下。1病例男,53岁。因"突发双下肢无力19 h"于2010年12月16日入院。患者于19 h前无明显诱因下出现双下肢无力,伴疼痛、麻木及腰部酸胀感,小便费力;次日晨起不能行走,遂  相似文献   
524.
郑里  谢春明 《当代医学》2009,3(5):32-34
目的分析探讨糖尿病足下肢的DSA改变及治疗方法,观察血管内介入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对5例2型糖尿病足患者行下肢动脉血管超声及DSA检查,糖尿病足下肢动脉有不同程度的狭窄与阻塞同时存在,细小动脉多有闭塞,5例7条下肢节段性狭窄动脉行介入治疗(5例5支血管经皮血管球囊成形术,5例6支血管腔内支架植入)。术后3到6个月后血管造影或血管超声复查。结果5例患者中6条患肢症状明显减轻或消失,溃疡面治愈,1条患肢在外科拉栓术后截肢。结论DSA检查可以准确了解糖尿病足下肢动脉阻塞部位及程度,介入治疗可以改善糖尿病足下肢动脉的血液灌注,通过控制血糖和改善血液循环,其治疗的近期疗效令人满意。  相似文献   
525.
下肢动脉血栓是指动脉本身的病变导致血栓形成,引起动脉狭窄,导致下肢缺血,严重者可出现坏死,传统的治疗方法是外科切开取血栓或截肢。我们采用介入导管直接接触血栓连续溶栓取得很好的效果,现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526.
目的:探讨用超声微泡造影剂介导血管生成素-1(Ang-1)基因治疗兔下肢缺血的可行性?方法:将15只新西兰大白兔左侧股动脉及其分支切断结扎后随机分成3组:A组采用局部注射pEGFP/Ang-1质粒与超声微泡造影剂的混合物并用超声照射;B组采用局部注射pEGFP/Ang-1质粒;C组注射生理盐水作为对照组?治疗4周后进行血管造影,了解新生血管情况,免疫组化方法检测Ang-1的蛋白表达?结果:在侧支循环建立?胞浆棕褐色程度?新生血管方面,A组较多,B组其次,C组较少?结论:用超声微泡介导的Ang-1基因转染,可促进缺血骨骼肌的血管新生和侧支循环建立,为下肢缺血性疾病的基因治疗提供了一种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527.
本院自2007—2010年应用主动脉球囊反搏术(IABP)作为辅助手段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源性休克8例取得良好效果,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1资料和方法  相似文献   
528.
下肢缺血性疾病是指因动脉狭窄或闭塞而引起的一系列疾病,包括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血栓闭塞性脉管炎、雷诺症、糖尿病动脉硬化闭塞症等。临床主要表现为因相应供血区域缺血、缺氧引起的间歇性跛行、静息痛、溃疡及坏疽,严重者可  相似文献   
529.
背景:血管病变引起的肢体缺血性疾病不仅仅是肢体动脉主干发生病变,还常常伴有微循环障碍,通常所采用的动脉搭桥或动静脉转流术只能解决主干动脉阻塞,不能改善微循环障碍,因而其临床效果并不十分理想。近年来,基于内皮祖细胞的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已成为治疗此类疾病的新方法。 目的:观察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对下肢缺血性疾病的治疗效果。 方法:选择2004-09/2006-07在泸州医学院附属医院住院经下肢血管造影确诊的下肢动脉症闭塞患者14例,共23条患肢,临床表现为患肢痛,冷感,间歇性跛行,皮温降低,足背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皮色发生变化及皮肤溃疡,严重者趾或足坏死破溃。采用血细胞分离机采集自身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制成干细胞混悬液,于患肢一次性按4 cm ×4 cm间距做干细胞混悬液肌肉注射,每点注射1 mL,沿缺血下肢动脉走行采取多点肌肉注射。12个月后对移植前后临床症状主观指标和辅助检查客观指标进行评估。 结果与结论: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后12个月患者肢体疼痛、患肢冷感明显减轻,皮肤温度升高,间歇跛行距离延长。5例缺血性足溃疡患者的足部创面基本愈合。9例实施了下肢血管造影检查,其中7条患肢侧支血管丰富。未见骨髓动员并发症,1例患者发生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移植并发症,患肢移植部位剧烈疼痛,所有疼痛均于移植后第3天缓解。提示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对于下肢缺血性疾病是一种安全、可行、可选择的治疗方式。  相似文献   
530.
目的探讨建立高血胆固醇兔下肢缺血模型的方法及其形成机制,观察缺血肢体血运重建情况。方法将34只日本大耳兔随机分成对照组11只,喂以普通饲料;实验组23只,喂以高胆固醇饲料并静脉注射牛血清蛋白;6周后结扎离断股动脉,建立下肢缺血模型,观察血脂水平、颈总动脉斑块形成情况和测定股动脉内膜/中膜厚度比值(I/M);10周后血管造影观察血管形成情况。结果6周后实验组兔均出现高胆固醇血症,其中12只见颈总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动脉粥样硬化组),9只未见粥样硬化斑块(高血胆固醇组),TC、TG、LDL—C、I/M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均P〈0.05);动脉粥样硬化组TC、TG、LDL—C、I/M亦明显高于高血胆固醇组(均P〈O.05)。血管造影示实验组兔新生血管明显少于对照组,镜下可见动脉内皮细胞损害、平滑肌细胞增生。结论高胆固醇饲料喂养结合免疫反应损伤法可成功建立高血胆固醇兔下肢缺血模型,该方法简便易行、可靠,可引起内皮结构和功能损害、内膜增厚,其病理改变与人类动脉粥样硬化的病理过程相似,这为内皮祖细胞移植治疗老年下肢缺血提供了可靠的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