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817篇
  免费   231篇
  国内免费   144篇
耳鼻咽喉   3篇
儿科学   26篇
妇产科学   2篇
基础医学   117篇
口腔科学   17篇
临床医学   443篇
内科学   109篇
皮肤病学   8篇
神经病学   45篇
特种医学   52篇
外国民族医学   3篇
外科学   224篇
综合类   533篇
预防医学   242篇
眼科学   30篇
药学   1252篇
  6篇
中国医学   71篇
肿瘤学   9篇
  2024年   36篇
  2023年   81篇
  2022年   113篇
  2021年   147篇
  2020年   105篇
  2019年   141篇
  2018年   70篇
  2017年   131篇
  2016年   93篇
  2015年   143篇
  2014年   179篇
  2013年   202篇
  2012年   211篇
  2011年   258篇
  2010年   197篇
  2009年   175篇
  2008年   178篇
  2007年   129篇
  2006年   116篇
  2005年   122篇
  2004年   94篇
  2003年   88篇
  2002年   40篇
  2001年   35篇
  2000年   20篇
  1999年   12篇
  1998年   16篇
  1997年   22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7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4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19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92.
《中国药房》2020,(4):504-508
目的:为临床合理应用万古霉素提供参考。方法:以"成人""万古霉素""群体药动学""群体药动学模型""Adults""Vancomycin""Population pharmacokinetic""PPK model"等为中英文关键词,在PubMed、中国知网、万方等数据库中组合检索自建库起至2019年10月31日发表的相关文献,对成人万古霉素群体药动学(PPK)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结果与结论:共检索到相关文献166篇,其中有效文献25篇。目前已有研究在成年感染患者、危重症患者、接受肾脏替代治疗及血液滤过治疗的患者、神经外科患者、接受体外膜氧合治疗的患者、重症脓毒血症患者、血液肿瘤患者以及下呼吸道感染重症患者等群体中建立了万古霉素PPK模型。成人患者中,肌酐清除率与体质量是影响万古霉素药动学参数的主要因素,提示临床用药时应当关注患者肾功能与体质量;另外,是否感染及感染类型也对万古霉素的药动学参数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对于接受肾脏替代治疗及血液滤过治疗的患者,万古霉素的清除主要与其疗法的滤过率相关,提示临床应当根据所接受疗法的滤过率调整剂量;对于神经外科患者,脑脊液白蛋白与脑脊液引流量则是万古霉素脑脊液分布与清除的主要协变量,提示临床在脑脊液白蛋白低以及脑脊液引流量大时,应适当增加给药剂量。此外,患者的年龄、性别也是药动学参数的影响因素之一。在不同人群中,万古霉素药动学参数差异较大,应结合不同人群中的各类影响因素来制定合理的给药方案。  相似文献   
93.
儿童感染性心内膜炎临床表现与治疗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儿童感染性心内膜炎的临床特征、治疗和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1998—2012年收治的83例感染性心内膜炎患儿的临床资料。结果共83例患儿,男53例、女30例,平均年龄(6.8±4.6)岁,临床特征以发热(77.1%)、轻中度贫血(71.1%)、C反应蛋白升高(67.5%)、红细胞沉降率增高(60.2%)、白细胞增高(47.0%)为主;出现栓塞症状20例(24.1%);血培养阳性56例(67.5%),以革兰阳性菌为主,链球菌属及葡萄球菌属占89.3%;万古霉素等敏感抗生素治疗有效;超声检查检出赘生物68例(82%)。55例(66.2%)患儿接受心脏手术,最终死亡7例(8.4%)。结论近年来感染性心内膜炎的病原菌变迁,缓症链球菌及金黄色葡萄球菌成为主要病原菌,需万古霉素等敏感抗生素治疗;心脏超声检出赘生物阳性率较高。  相似文献   
94.
目的研制可注射α-CSH-nano-HA/PHBV-PEG顺铂释药系统,为骨转移瘤提供新型的局部药物缓释系统。方法α-CSH-nano-HA/PHBV-PEG载顺铂制成可注射用α-CSH-nano-HA/PHBV-PEG cis-platinum缓释微球,研究其结构、释药特性、可注射性以及力学性能。结果(1)第1、3、5、7天缓释微球的释药浓度分别为97.5、90.7、83.2、68.5μg/mL,第7天后趋于稳定。(2)可注射α-CSH-nano-HA/PHBV-PEG顺铂释药系统在液固比为0.7时可注射性强,与此同时缓释药系统随着液固比的增大凝固时间延长。结论α-CSH-nano-HA/PHBVPEG顺铂释药系统具有良好的注射性能和缓释作用。  相似文献   
95.
目的研究联合使用甘露醇对使用万古霉素治疗的患者血药浓度的影响,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取入住我院重症监护病房的74例脑出血合并MRSA肺炎患者,都使用万古霉素治疗。将其随机分为两组,使用甘露醇的为研究组,未使用甘露醇的为对照组。达到稳态浓度后抽取静脉血,测定万古霉素血药浓度,比较两组间差异有无统计学意义。结果研究组万古霉素的血药浓度谷值为(7.12±2.13)mg/L,对照组万古霉素的血药浓度谷值为(12.78±2.42)mg/L,研究组相比于对照组血药浓度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甘露醇能促进万古霉素在体内的清除和排泄,令血药浓度降低。  相似文献   
96.
<正>近年来,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感染肺炎在医院重症感染性肺炎中占首位〔1〕。传统应用万古霉素治疗MRSA感染肺炎的疗效确切,但药物不良反应(ADR)时有发生,限制其在临床上的广泛应用。利奈唑胺是第1个上市的恶唑烷酮类合成抗生素,可用于治疗MRSA引起的感染。目前,国外对万古霉素与利奈唑胺治疗MRSA感染疗效比较已有文献报道〔2〕,本文拟比较利奈唑胺和万古霉素治疗MRSA感染肺  相似文献   
97.
98.
目的探讨新生儿万古霉素经验剂量的药代动力学特征,并制定优化的给药方案。方法回顾2015年4月至2016年12月在首都医科大学大兴教学医院新生儿病房接受万古霉素治疗患儿的资料。收集患儿血浆万古霉素浓度的数据。根据万古霉素的血药浓度(<10 mg/L、10~20 mg/L、>20 mg/L)将患儿分为3组。计算达到目标血药浓度(10~20 mg/L)患儿的百分率和相关药代动力学参数,按照药代动力学模型,确定万古霉素的理想剂量并预测其效果。结果共纳入107例患儿,35例(32.7%)患儿的血药浓度达到了目标水平。本研究推荐万古霉素的给药方案:剂量为20~40 mg/d;胎龄≤29周的给药间隔为12 h,胎龄≥30周的给药间隔为8 h,以期将患儿血药浓度的达标率提高至74%。结论万古霉素经验剂量治疗新生儿的药代动力学结果不理想,需要进行优化。本研究推荐的给药方案可以提高血药浓度的达标率,但需要进一步的临床研究进行验证。  相似文献   
99.
目的分析老年重症感染患者肾功能与万古霉素血药浓度的相关性。方法选择80例重症感染老年患者为研究对象,均经验性使用万古霉素抗感染治疗,治疗期间检测血药浓度及肾功能,根据相关指标将患者分为肾功能正常组与肾功能减退组,比较两组血清万古霉素谷浓度检出情况,比较不同血药浓度患者血清肾功能〔尿素氮(BUN)、血清肌酐(Scr)及内生肌酐清除率(Ccr)〕,经相关性分析找出老年重症感染患者肾功能与万古霉素血药浓度的相关性。结果80例老年重症感染患者中肾功能正常者42例,其他38例均为肾功能减退。万古霉素血清谷浓度共检测136次,其中肾功能正常组检测71次,肾功能减退组检测65次。肾功能减退组万古霉素血清谷浓度低谷浓度、中谷浓度检出次数均较肾功能正常组显著减少,高谷浓度检出次数较肾功能正常组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肾功能正常组万古霉素平均谷浓度明显低于肾功能减退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万古霉素血清谷浓度升高,老年重症感染患者血清BUN、Scr水平升高,Ccr水平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老年重症感染患者血清BUN、Scr水平与万古霉素血药浓度呈正相关(r=0.377、0.630,均P<0.05),与Ccr呈负相关(r=-0.297,P<0.05)。结论老年重症感染患者万古霉素的血药浓度直接影响其肾功能,药物在使用期间应谨慎,医务工作者可动态监测患者血药浓度及肾功能相关指标水平变化情况,及时对给药方案做出合理调整,实现个体化给药,以降低肾毒性,增加治疗安全性。  相似文献   
100.
目的:调查20株耐药粪肠球菌株可能存在的耐药基因状况和菌株间的亲缘关系。方法:收集2015年1月—2018年12月湖北省江汉油田总医院住院患者分离的20株耐药粪肠球菌株,用PCR法检测1种青霉素耐药基因、4种氨基糖苷类耐药基因、6种大环内酯类耐药基因、1种链阳菌素耐药基因、2种四环素耐药基因、3种万古霉素耐药基因、2种季胺类消毒剂耐药基因、1种可移动遗传元件标志基因,最后对检测结果作样本聚类分析(UPGMA法)。结果:20株耐药粪肠球菌分别检出1~7种耐药元件基因,包括1种青霉素耐药基因、3种氨基糖苷类耐药基因、2种大环内酯类耐药基因、1种四环素耐药基因、2种万古霉素耐药基因、1种可移动遗传元件标志基因。菌株亲缘关系分析可见20株耐药粪肠球菌可分为A、B 2群。B群又可分为B?1、B?2亚群。B?1亚群有2个克隆播散(4号株?14号株?17号株、8号株与11号株),B?2亚群有1个克隆播散(9号株与12号株)。结论:青霉素耐药基因、氨基糖苷类耐药基因、大环内酯类耐药基因、四环素耐药基因、万古霉素耐药基因和可移动遗传元件是导致本组粪肠球菌耐药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