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94篇
  免费   97篇
  国内免费   36篇
儿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69篇
口腔科学   2篇
临床医学   136篇
内科学   31篇
神经病学   28篇
特种医学   143篇
外科学   334篇
综合类   216篇
预防医学   27篇
药学   64篇
  2篇
中国医学   32篇
肿瘤学   42篇
  2024年   7篇
  2023年   13篇
  2022年   44篇
  2021年   45篇
  2020年   61篇
  2019年   39篇
  2018年   31篇
  2017年   44篇
  2016年   50篇
  2015年   45篇
  2014年   106篇
  2013年   73篇
  2012年   92篇
  2011年   79篇
  2010年   83篇
  2009年   76篇
  2008年   48篇
  2007年   47篇
  2006年   43篇
  2005年   46篇
  2004年   24篇
  2003年   17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2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目的评价高粘度骨水泥治疗椎体压缩性骨折恢复椎体高度的矫正效果及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05-2015-05月期间在我院采用高粘度骨水泥行椎体成形术治疗的107例(123个椎体)压缩骨折患者,记录患者术中骨水泥注入量及骨水泥弥散分布程度,术前与术后椎体前缘、中央高度及后凸Cobb角,计算椎体前缘恢复高度、后凸Cobb角纠正度数,根据骨水泥注入量将患者分为D1组(注入量4 ml)和D2组(注入量≤4 ml),根据骨水泥弥散分布程度将患者分为V1组(填充率15%)和V2组(填充率≤15%),比较两组术前与术后椎体前缘、中央高度及后凸Cobb角,对骨水泥注入量、骨水泥弥散程度与骨折椎体恢复高度进行相关分析。结果使用高粘度骨水泥系统注入椎体后近80%椎体高度较术前有不同程度的恢复,平均(4.6±3.8)mm。通过手术前后X线测量比较,椎体前缘压缩改善程度(13.1±10.8)%,椎体中央压缩改善程度(7.3±6.9)%,后凸cobb角平均纠正(-6.5±4.6)°。D1组76椎,D2组47椎,D1组:术前:椎体前缘平均高度(18.4±5.5)mm,椎体中央平均高度(20.8±5.3)mm,后凸Cobb角(21.6±6.7)°;术后:椎体前缘平均高度(24.3±4.7)mm,椎体中央平均高度(24.9±4.8)mm,后凸Cobb角(12.5±5.6)°。D2组:术前:椎体前缘平均高度(17.5±5.7)mm,椎体中央平均高度(19.1±5.6)mm,后凸Cobb角(22.3±6.5)°;术后:椎体前缘平均高度(21.6±6.1)mm,椎体中央平均高度(22.8±5.0)mm,后凸Cobb角(15.6±6.2)°。两组术前和术后椎体前缘平均高度和后凸Cobb角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V1组98椎,V2组25椎,V1组:术前:椎体前缘平均高度(17.9±5.7)mm,椎体中央平均高度(19.2±4.8)mm,后凸Cobb角(20.3±6.7)°;术后:椎体前缘平均高度(23.8±4.2)mm,椎体中央平均高度(23.9±3.8)mm,后凸Cobb角(13.8±4.8)°。V2组:术前:椎体前缘平均高度(18.6±6.2)mm,椎体中央平均高度(21.0±5.8)mm,后凸Cobb角(19.0±6.2)°;术后:椎体前缘平均高度(20.5±6.9)mm,椎体中央平均高度(21.4±6.3)mm,后凸Cobb角(16.9±7.5)°。V1组术前和术后椎体前缘平均高度、椎体中央平均高度和后凸Cobb角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V2组术前和术后椎体前缘平均高度、椎体中央平均高度和后凸Cobb角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骨折椎体恢复高度与骨水泥注入量呈正相关(r=0.618,P0.001),骨折椎体恢复高度与骨水泥弥散程度呈正相关(r=0.626,P0.001)。结论高粘度骨水泥可恢复椎体高度,改善后凸畸形,且骨水泥注入量增加和骨水泥弥散形态良好有助于椎体高度的进一步恢复。  相似文献   
32.
目的探讨老年人脊柱压缩性骨折单侧PVP术后对侧发生椎体骨折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05-2014-05在我院经单侧椎体成形术(PVP)治疗脊柱压缩性骨折共286例,其中再发对侧椎体骨折16例16椎体,10例经对侧椎弓根再次采用PVP术,6例采用卧床休息保守治疗,并行抗骨质疏松治疗。比较两组患者入院、1、3、6、12月VAS(视觉模拟疼痛)评分及再骨折情况。结果手术组术后24h疼痛明显改善,保守治疗组1月后疼痛减轻,随访3、6、12月两组VAS评分无明显差别,随访期间未再出现骨折。结论 PVP术后再次骨折后行PVP,可及时有效的缓解疼痛,保守治疗同样可有效的缓解患者症状,规律的抗骨质疏松治疗是预防再次骨折的关键。  相似文献   
33.
王健  刘建  徐卫星 《浙江医学》2016,38(10):697-699
目的探讨经皮椎体成形术(PVP)治疗腰椎融合术后邻椎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3年12月行PVP的病例资料,其中腰椎融合术后邻椎骨折12例,同时随机选择15例无腰椎融合术病史、性别匹配且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患者作为对照组,分析两组患者临床特征,并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估临床疗效。结果腰椎融合术后邻椎骨折患者均为女性,平均年龄(64.0±6.4)岁;骨折均发生在融合节段的近侧椎体,依据AO分型均为A1型骨折,平均BMD(-2.1±0.5)T。腰椎融合术后邻椎骨折患者VAS由术前(8.2±1.1)分降至术后1个月(3.0±0.7)分、术后6个月(2.3±0.5)分,3个时间点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ODI由术前(84.6±6.8)%降至术后1个月(30.6±5.4)%、术后6个月(26.0±4.8)%,3个时间点比较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1)。腰椎融合术后邻椎骨折患者各个时间点VAS、ODI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融合术后邻椎骨折患者BMD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术中未发生明显的骨水泥渗漏、神经损伤等并发症;术后随访期间未出现伤椎再骨折或其他椎体骨折。结论PVP治疗腰椎融合术后邻椎骨折与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的临床疗效接近,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34.
目的:观察补肾健骨汤联合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压缩骨折患者的效果。方法:选取62例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压缩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31例。对照组行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联合补肾健骨汤治疗,比较两组疗效、骨钙素(BGP)水平、骨密度、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伤椎前缘高度比、伤椎楔变角、后凸Cobb角和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87.1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4.5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周,两组BGP水平和骨密度均高于术前,且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ODI水平均低于术前,且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3个月,两组伤椎楔变角和后凸Cobb角均低于术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两组伤椎前缘高度比均高于术前,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补肾健骨汤联合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压缩骨折患者可提高治疗总有效率、BGP水平、骨密度和伤椎前缘高度比,以及降低ODI、伤椎楔变角、后凸Cobb角和并发症发生率,效果优于单纯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  相似文献   
35.
目的 探讨O型臂导航引导下经皮椎体成形术(percutaneous vertebroplasty,PVP)在治疗中段胸椎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精准性及安全性。方法 2019年12月—2021年8月复旦大学附属浦东医院骨科收治中段胸椎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osteoporotic vertebral compression fracture,OVCF)患者15例(15个椎体),男5例,女10例;年龄70~89岁,平均(76.7±5.8)岁。均采用O型臂导航引导下经单侧穿刺行PVP治疗。主要疗效指标:术中规划路径与实际路径的符合率,微创经皮开路器穿刺成功需要的次数,主要指标用于评价该手术操作的精准性。次要疗效指标包括:记录患者术前、术后2天以及末次随访时视觉模拟(visual analogue scale,VAS)疼痛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同时记录患者的手术时间、骨水泥使用量、术中出血量及手术相关并发症发生情况等,测量并记录术前、术后2天及末次随访时伤椎前缘高度,次要指标用于评价该手术方案的临床疗效与安全性。结果 15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术中规划路径与实际路径的符合率:优6例,良9例,优良率达100%,所有病例均为1次穿刺成功,无患者出现骨水泥渗漏或严重并发症。平均随访11.7个月。术前、术后2天及末次随访时患者VAS评分分别为7.2±0.7、2.3±0.5和1.9±0.5,患者ODI评分分别为68.1±4.0、23.6±4.3和23.0±4.6,患者伤椎前缘高度分别为(2.4±0.3)cm、(2.7±0.3)cm和(2.6±0.3)cm。术后2天患者VAS评分、ODI评分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术后2天及末次随访时患者伤椎前缘高度较术前均增加(P<0.05)。结论 O型臂导航引导下PVP治疗中段胸椎OVCF,可提高手术操作精准度及安全性,在治疗中段胸椎OCVF中可能具有较大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36.
目的观察腰痹康颗粒联合骨化三醇治疗脊柱脆性骨折经皮椎体成形术后(percutaneous vertebroplasty,PVP)的临床疗效。方法依据纳入标准筛选90例脊柱脆性骨折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45例。观察组术后口服腰痹康颗粒和骨化三醇,对照组常予以骨化三醇口服,对比术前、术后3 d、4周各组VAS评分、下腰痛功能障碍ODI评分、骨代谢指标包括骨钙素(OC)、I型原胶原N端前肽(PINP)和Ⅰ型胶原C端肽β降解产物(β-CTX)。结果术后3 d、术后4周VAS/ODI评分,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4周血清β-CTX含量明显降低,OC、PINP含量明显升高,且观察组的变化比对照组更显著,二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腰痹康颗粒联合骨化三醇对缓解PVP术后残留腰背疼痛疗效显著,能够改善腰椎活动功能和骨代谢相关指标。  相似文献   
37.
目的比较两种黏度骨水泥对老年重度胸腰段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OVCF)患者经皮椎体成形术(PVP)手术效果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5月至2019年4月于我院骨科择期行PVP治疗的老年重度胸腰段OVCF患者152例,利用随机数字表法分成观察组(n=76)及对照组(n=76)。所有对象均行PVP治疗,观察组于PVP术中采取高黏度骨水泥治疗,而对照组采用低黏度骨水泥治疗。汇总两组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并于术前及术后第1 d和第3、6个月时运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价受试者当时主观疼痛的程度,使用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估被调查者运动功能的恢复情况;同时于术前及术后第3、6个月时采用双能X线骨密度仪检测病人腰椎骨密度(BMD)。结果两组疼痛VAS评分均随术后时间的延长而逐渐降低(P0.05),且两组术后第1 d和第3、6个月时疼痛VAS评分均较术前显著下降(P0.05)。两组疼痛VAS评分组间同时间点对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术后时间的延长,两组ODI评分均逐渐降低(P0.05);且两组术后第1 d和第3、6个月时ODI评分均显著低于术前(P0.05)。同时观察组术后第3、6个月时ODI评分则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同期(P0.05)。随术后时间的延长,两组腰椎BMD均逐渐增加(P0.05),且两组术后第3、6个月时腰椎BMD均较术前显著增高(P0.05)。但术后同时间点,两组腰椎BMD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压疮、坠积性肺炎及肺栓塞的发生率对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观察组术后骨水泥渗漏率[5.26%(4/76)]显著低于对照组[19.74%(15/76),P0.05]。结论与低黏度骨水泥相比,将高黏度骨水泥应用于老年重度胸腰段OVCF病人PVP术中能显著降低患者术后骨水泥渗漏的发生风险。  相似文献   
38.
向宁  林佳生  张怡元  严伟  陈嵘 《中国骨伤》2020,33(5):470-476
目的:探讨开放微波消融联合椎体成形、钉棒系统内固定在胸腰椎转移性肿瘤治疗中的初步临床效果。方法:对2014年1月至2016年1月收治的12例胸腰椎转移癌行开放微波消融联合椎体成形、钉棒系统内固定治疗的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男6例,女6例;年龄30~75岁,平均55.6岁。转移癌类型:肺转移癌5例,乳腺转移癌2例,甲状腺转移癌2例,肾转移癌2例,肝转移癌1例。转移部位:胸椎转移癌7例,腰椎转移癌5例。Tomita预后评分主要集中在3~6分。脊髓神经功能按ASIA分级:C级3例,D级1例,E级8例。术前的VAS评分为8.3±0.4,术后1、3、6个月以及末次随访时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价临床效果。结果:12例患者手术出血量500~2 050 ml,平均850 ml。手术时间3.5~5.5 h,平均4.5 h。术中无神经损伤病例。术后发生脑脊液漏3例,经保守治疗后自愈。切口浅表感染2例,经换药后愈合。肺部感染1例。无深部感染、下肢血栓等并发症。术后12例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9~40个月,平均28.6个月。临床症状均有明显改善,下肢运动功能不同程度的恢复,ASIA分级2例C级恢复至D级,1例C级恢复不明显,1例D级恢复至E级。1例患者术后10个月死于原发性肝癌。随访期间1例患者局部肿瘤复发。术后第1、3、6个月以及末次随访时VAS评分分别为2.7±0.6、2.5±0.4、2.6±0.5、2.5±0.5,与术前比较明显改善(P0.05)。结论:开放微波消融联合椎体成形、钉棒系统内固定治疗胸腰椎转移瘤效果肯定,术中出血量较少、手术时间较短、术后疼痛缓解明显、肿瘤复发率低。  相似文献   
39.
The efficacy of percutaneous vertebroplasty (PVP) for patients with chronic painful osteoporotic compression fractures remains unknown.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compare the efficacy of PVP and conservative treatment (CT) for pain relief and functional outcome in patients with chronic compression fractures and persistent pain. Ninety-six patients with chronic compression fractures confirmed by MRI and persistent severe pain for 3 months or longer were prospectively randomly assigned to undergo PVP (n = 46, Group A) or CT (n = 50, Group B). The primary outcome was pain relief and functional outcome at 1 week, 1 month, 3 months, 6 months and 1 year. A total of 89 patients (46 in Group A and 43 in Group B) completed the 1 year follow-up assessment. Pain relief and functional outcomes were significantly better in Group A than in Group B, as determined by visual analogue scale scores, 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 scores, and Roland Morris Disability scores at 1 week, 1 month, 3 months, 6 months and 1 year (all p < 0.001). The final clinical follow-up assessment indicated complete pain relief in 39 Group A patients and 15 Group B patients (p < 0.001). PVP for patients with chronic compression fractures and persistent severe pain was associated with better pain relief and improved functional outcomes at 1 year compared to CT.  相似文献   
40.
目的:通过对比研究,观察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患者在经皮椎体成形术后应用唑来膦酸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2010年7月至2013年2月,将中山市中医院骨一科240例椎体压缩性骨折行PVP手术治疗的患者随机分成两组,治疗组在术后3日予以静滴唑来膦酸针;对照组单纯予以椎体成形术。两组患者自入院起均予以口服碳酸钙/维生素D3片,600 mg/d。分别于术前1周及术后1月、3月、6月、9月、一年行腰椎骨密度、血清PINP及β-CTX浓度检查,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随访1年,两组患者共240例获得随访,治疗后治疗组患者在VAS评分、腰椎骨密度、血清PINP及β-CTX浓度等的变化与对照组相比均具有显著性差异,且治疗组患者的依从性较好,新发椎体骨折少。结论唑来膦酸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可增加患者椎体骨密度、改善患者疼痛、预防新发椎体骨折、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可用于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患者PVP术后的巩固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