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7篇
  免费   18篇
  国内免费   4篇
儿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9篇
临床医学   59篇
内科学   37篇
特种医学   13篇
外科学   21篇
综合类   69篇
预防医学   12篇
药学   22篇
中国医学   1篇
肿瘤学   15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14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9篇
  2016年   22篇
  2015年   15篇
  2014年   30篇
  2013年   18篇
  2012年   17篇
  2011年   17篇
  2010年   19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19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2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Objective

Discuss and improve the understanding of the clinical characters and diagnostic methods of myelomatous pleurisy, particularly of the patients with pleural effusion as an initial manifestation.

Background

A 53-year-old male, who had been misdiagnosed as tuberculous pleurisy in a local hospital, was diagnosed as multiple myeloma (MM) with pleural infiltration. We reviewed the literature on clinical manifestations, serum and pleural effusion characters, treatment and diagnostic options of this exceptionally rare presentation of MM.

Methods

We conducted a search of the published medical literature since 2000 in MEDLINE and PubMed using search criteria [(“pleural effusion” and “MM”) or “myelomatous pleural effusions”]. The search led to 64 case reports, and 16 cases with pleural effusion as an initial manifestation were included in this review. We have also searched for recent advances in diagnosis.

Results and conclusions

Myelomatous pleurisy is a rare complication of MM. Its clinical and laboratory findings are non-specific. Definitive diagnosis relies on the histopathology of pleural biopsy or pleural effusion. Thoracoscopic pleural biopsy is reliable, safe and effective. Chemotherapy is the mainstay of treatment for myelomatous pleural effusion. However, the response rate is low with an overall median survival time of 4 months.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究胸腔镜胸腺扩大切除术治疗重症肌无力的方法及疗效.方法 选取我院收治的60例重症肌无力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各30例患者,对照组采用常规手术进行重症肌无力治疗,实验组采用胸腔镜胸腺扩大切除治疗重症肌无力,治疗结束后对两组患者进行疗效与生活质量满意度调查,通过调查结果分析胸腔镜胸腺扩大切除治疗重症肌无力疗效.结果 两组患者治疗满意度结果差异显著,对照组非常满意3例,一般满意17例,不满意10例,满意度66.67%;实验组患者非常满意25例,一般满意4例,不满意1例,满意度达96.67%.结论 胸腔镜胸腺扩大切除治疗重症肌无力得到患者认可,具有安全可靠、长效等特点,疗效等同于其他传统方法,具有实际推广意义.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评估支气管封堵器(endobronchial blocker,EBB)在电视胸腔镜手术中的应用效果. 方法 选择100例拟行择期电视胸腔镜手术(video assisted thoracoscopic surgery,VATS),完全随机分为EBB组(E组)和双腔支气管导管(double-lumen tube,DLT)组(D组),每组50例.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的定位时间、肺塌陷时间、导管或EBB移位次数、肺隔离效果、气道压及下气道损伤情况. 结果 与D组比较,E组定位时间和肺隔离效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E组和D组肺塌陷时间分别为(8.5±3.5)、(4.5±2.9) min,套囊移位次数分别为23和5次,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D组患者单肺通气(one-lung ventilation,OLV)时压力显著高于E组,分别为(26±4)、(22±3) cm H20(1 cm H20=0.098 kPa);且其下气道中重度损伤例数也显著高于E组,分别为25和12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与DLT比较,EBB OLV术中肺萎陷时间长、位置易移动,但气道损伤小,能安全顺利地完成OLV,是满足VATS较好的OLV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胸腔镜下肺叶切除术治疗体会,分析顺利完成胸腔镜下肺叶切除术以及中转开胸的主要影响因素,以更好地把握全胸腔镜手术的适应证及中转开胸的时机。方法:选取本院2006年12月-2013年10月间进行的全胸腔镜肺叶切除术37例患者,其中全腔镜21例,16例中转行腔镜辅助小切口手术,比较中转行腔镜辅助小切口手术以及未中转的临床资料以及分析中转患者的主要原因。结果:术中中转行腔镜辅助小切口手术的主要原因有血管损伤(肺动脉损伤、肺静脉损伤、奇静脉损伤)、淋巴结干扰以及胸腔内的致密粘连等,其中肺动脉损伤是最为多见的原因,占37.50%(6/16),中转行腔镜辅助小切口手术组与未中转组年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肿瘤直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管损伤出血以及淋巴结的干扰、胸腔粘连是术中中转的主要原因,肿瘤大小不是常见的中转行腔镜辅助小切口手术的原因,而患者的年龄也会对中转开胸形成影响。  相似文献   
15.
目的比较Ⅰ期非小细胞肺癌电视胸腔镜(VATS)肺叶切除术与开胸肺叶切除术中淋巴结清扫的效果。方法将60例拟行肺癌手术治疗的患者按患者意愿分为观察组(n=38)和对照组(n=22)。对照组采用传统开胸肺叶切除术,观察组行VATS肺叶切除术。比较两组患者淋巴结清扫总个数、淋巴结清扫时间、术后引流时间及并发症。结果对照组淋巴结清扫总个数及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13.2±2.6)个和9.1%,观察组分别为(12.4±2.2)个和7.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清扫时间明显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4.2±4.8)min vs(22.7±3.3)min,P0.05];观察组术后引流时间明显小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5.4±1.6)d vs(8.4±2.8)d,P0.05]。结论临床Ⅰ期非小细胞肺癌电视胸腔镜肺叶切除术中淋巴结的清扫可达到与开胸手术同样的效果,且具有创伤小、术后恢复快的优点。  相似文献   
16.
目的:比较胸腔镜下不同节段胸交感神经干切断术治疗手汗症的疗效和术后代偿性多汗的差异。方法本院自1995年7月至2011年12月,收治的原发性手汗症患者共1040例。依据切断胸交感神经节段的不同分为两组比较分析。A组(不保留T2神经节段)503例, B组(保留T2神经节段)537例。对上述两组病例进行随访观察,评定与比较两组之间的疗效以及代偿性多汗的发生情况。结果1040例患者随访到834例,随访率80.2%。到访两组手术成功率均为100%,术中、术后无严重并发症发生,术后12个月内两组代偿性多汗总体发生率37.8%(315/834)。两组代偿性多汗和重度代偿性多汗发生率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0.05)。结论与经典的A组(不保留T2神经节段)胸交感神经干切断术相比,B组(保留T2神经节段)T3或T4胸交感神经干+旁路切断术式疗效确切,且能明显减少代偿性多汗的发生率,是一种较为合理的术式。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自发性气胸患者胸腔镜术后复发现状和影响因素。方法选取我院胸外科2009年3月至2011年3月收治的218例自发性气胸胸腔镜术后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自编问卷对自发性气胸患者胸腔镜术后情况进行调查,应用SPSS 19.0统计软件进行描述性统计和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并找出其复发的影响因素。结果自发性气胸患者胸腔镜术后复发率为5.05%(11/218),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示复发性气胸(OR=2.432,P=0.000)和多发肺大疱(OR=1.918,P=0.000)是自发性气胸电视胸腔镜手术后复发的危险因素。结论自发性气胸胸腔镜术后患者复发率较高,应加强复发性气胸和多发肺大疱患者管理,减少其复发,改善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超声引导下竖脊肌平面(ESP)阻滞对胸腔镜下肺叶切除患者术后镇痛和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择期胸腔镜下肺叶切除术患者90例,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分级Ⅰ~Ⅲ级。随机分为单纯静脉全麻组(C组)、椎旁神经阻滞+静脉全麻组(P组)和ESP阻滞+静脉全麻组(E组)。E组和P组分别在全麻诱导前行超声引导下ESP阻滞和椎旁神经阻滞,20 min后测定阻滞范围和效果,术毕3组均采用静脉自控镇痛(PCIA)。记录入手术室(T_0)、麻醉诱导前(T_1)、切皮即刻(T_2)和术毕(T_3)3组患者平均动脉压(MAP)和心率(HR);记录术后2 h (T_4)、8 h (T_5)、12 h (T_6)、24 h (T_7)和48 h (T_8)静态数字疼痛评分[NRS(R)]和动态NRS评分[NRS(M)];并于T_0、T_3、T_7和T_8抽取静脉血5 mL,检测血液自然杀伤(NK)细胞数目和Th1/Th2比值;记录术后镇痛泵按压次数、药物输注总量、曲马多给药次数和术后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与T_0比较,P组患者在T_1时点MAP降低、HR增快(P 0.05),C组患者T_2和T_3时点MAP增高、HR增快(P 0.05);P组和E组患者T_2和T_3时点MAP低于C组、HR慢于C组(P 0.05);C组和E组患者T_1时点MAP高于P组、HR慢于P组(P 0.05);P组和E组患者术后T_4~T_6时点的NRS(R)低于C组(P 0.05),E组患者术后T_7时点NRS (R)低于C组(P 0.05);P组和E组患者术后T_4~T_6时点的NRS (M)低于C组(P 0.05);P组和E组各时点NRS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各组患者在T_3、T_7和T_8时点NK细胞数目、Th1/Th2比值均较T_0降低,E组和P组在T_3、T_7和T_8时点NK细胞数目、Th1/Th2比值高于C组(P 0.05),E组和P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E组和P组术中瑞芬太尼用量、镇痛泵按压次数、药物输注总量和曲马多给药次数均明显少于C组(P 0.05),E组与P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组术后低血压发生率高于C组和E组(P 0.05)、C组术后恶心呕吐发生率高于P组和E组(P 0.05)。结论超声引导下ESP阻滞,对胸腔镜下肺叶切除患者术后疼痛和免疫功能的影响与椎旁神经阻滞相当,但对患者循环影响更小。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胸腔镜用于诊断胸腔积液的护理配合措施。[方法]对128例病人术前做好心理护理,加强呼吸道管理,进行肺功能锻炼,指导病人咳嗽及深呼吸锻炼;术中密切配合医生操作;术后加强生命体征监测,保证引流管通畅,合理止痛,严密观察与及时处理并发症。[结果]128例病人手术过程顺利,无严重并发症及死亡病例,123明确诊断,术后恢复良好。[结论]胸腔镜手术的成功与否与医生操作熟练程度密切相关,但护士充分的术前准备,术中密切配合,术后严密观察病情及精心护理是胸腔镜手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电视单孔胸腔镜手术(VATS)下应用切割缝合器与缝扎术治疗自发性气胸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我院采用VATS治疗的92例原发性自发性气胸患者,将其随机分为两组,切缝组48例采用腔镜下直线切割缝合器切除肺大疱,缝扎组44例采用丝线缝扎、结扎肺大疱.比较两种手术方式的临床疗效.结果 两组患者均未发生手术死亡、中转开胸及术后严重并发症.术后共复发气胸5例.两组患者的术后胸管留置时间[切缝组(2.0±0.4)d,缝扎组(2.0±0.5)d]、术后切口愈合(切缝组3/48例,缝扎组7/44例)、住院时间[切缝组(5.2±1.9)d,缝扎组(5.8±2.0)d]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术中出血量[切缝组(61±6) ml,缝扎组(90±9) ml]、手术时间[切缝组(43±7)min,缝扎组(50±5) min],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两种手术方式安全有效,复发率低.缝扎法适用于单发、基底部不宽的肺大疱患者,手术费用低,适合在基层医院推广;腔镜下切割缝合器法更适用于成簇的肺大疱或多发性肺大疱的患者,而且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少,操作简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