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451篇 |
免费 | 68篇 |
国内免费 | 54篇 |
专业分类
耳鼻咽喉 | 1篇 |
儿科学 | 31篇 |
妇产科学 | 1篇 |
基础医学 | 37篇 |
口腔科学 | 12篇 |
临床医学 | 243篇 |
内科学 | 305篇 |
神经病学 | 17篇 |
特种医学 | 270篇 |
外国民族医学 | 2篇 |
外科学 | 98篇 |
综合类 | 320篇 |
现状与发展 | 1篇 |
预防医学 | 18篇 |
眼科学 | 7篇 |
药学 | 48篇 |
中国医学 | 12篇 |
肿瘤学 | 150篇 |
出版年
2024年 | 3篇 |
2023年 | 13篇 |
2022年 | 23篇 |
2021年 | 33篇 |
2020年 | 15篇 |
2019年 | 28篇 |
2018年 | 14篇 |
2017年 | 12篇 |
2016年 | 19篇 |
2015年 | 16篇 |
2014年 | 31篇 |
2013年 | 53篇 |
2012年 | 28篇 |
2011年 | 40篇 |
2010年 | 38篇 |
2009年 | 35篇 |
2008年 | 51篇 |
2007年 | 66篇 |
2006年 | 90篇 |
2005年 | 66篇 |
2004年 | 75篇 |
2003年 | 67篇 |
2002年 | 76篇 |
2001年 | 55篇 |
2000年 | 75篇 |
1999年 | 50篇 |
1998年 | 39篇 |
1997年 | 52篇 |
1996年 | 31篇 |
1995年 | 43篇 |
1994年 | 43篇 |
1993年 | 30篇 |
1992年 | 32篇 |
1991年 | 29篇 |
1990年 | 22篇 |
1989年 | 22篇 |
1988年 | 26篇 |
1987年 | 24篇 |
1986年 | 24篇 |
1985年 | 16篇 |
1984年 | 14篇 |
1983年 | 16篇 |
1982年 | 14篇 |
1981年 | 8篇 |
1980年 | 9篇 |
1979年 | 3篇 |
1978年 | 2篇 |
1977年 | 1篇 |
1975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57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放射性核素骨显像对多发性骨髓瘤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多发性骨髓瘤(multiple myeloma,MM)患者放射性核素骨显像(以下简称骨显像)的特点,评价多发性骨髓瘤骨显像的临床价值.方法 对70例新近确诊的MM患者进行前瞻性研究,同期进行全身骨显像及中轴骨、肱骨及股骨X线平片(以下简称X片)检查,分析显像结果并与X片、相关临床资料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全身骨显像阳性率为84%(59/70),大多表现为多发放射性"热"区或"轮圈征"(55例),病灶主要见于肋骨、椎体、骨盆及肱骨、股骨近端、颅骨;5例同时见胃摄取显像剂,1例广泛软组织摄取显像剂.骨显像有以下影像特征:①颅盖骨病灶多呈"轮圈征".②肋骨病灶呈多发圆点状浓聚.③椎体病灶以腰椎多见,多呈扁平状浓聚,少数可呈点状浓聚.④肱骨头、股骨头病灶呈对称性浓聚或"轮圈征"分布.⑤股骨近端病灶多为片梭状浓聚,其间含稀疏区.⑥"轮圈征"、骨外组织摄取显像剂相对常见.X片阳性率为86%(60/70).在27%病变部位中骨显像比X片更加敏感,而28%病变中X片比骨显像更敏感(P>0.05);探查肋骨、肩胛骨、腰椎病灶骨显像敏感性优于X片(P<0.01),但颅骨、骨盆、胸椎的敏感性低于X片(P<0.001).骨显像比X片更加敏感的患者治疗无效、疾病进展发生率更高(P<0.01).结论 骨显像与X片发现多发性骨髓瘤骨破坏各有所长,骨显像具备多个影像特点,完全可以作为MM辅助诊断方法,还可能在预后判断、转移钙化、淀粉样变性等并发症诊断中也可能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22.
131I-SPECT/CT与131I-WBI对分化型甲状腺癌转移灶的诊断价值比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 探讨131^I-单光子发射型计算机断层显像-计算机断层摄影(131^I-SPECT/CT)同机融合显像与131^I-全身显像(131^I-WBI)对分化型甲状腺癌(DTC)病人术后头颈部及纵隔部转移灶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30例术后DTC头颈部及纵隔部转移的病人,口服131^I 185~370MBq诊断剂量后24~48h,分别进行131^I-WBI和131^I—SPECT/CT同机融合显像,显像结束后将二者检查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加以比较。结果 131^I-SPECT/CT融合显像检查发现DTC转移灶106处,占93.0%(106/114),有8处转移灶显示为阴性,占7.0%(8/114),无假阳性病灶。131^I-WBI检查发现DTC转移灶93处,占81.6%(93/114),有21处DTC转移灶显示为阴性,占18.4%(21/114),有13处假阳性转移灶。两种结果比较,差别有显著性(Х^2=6.68,P〈0.01)。结论 131^I-SPECT/CT融合显像能较准确检出、定位DTC转移灶和除外假阳性结果,更有益于DTC病人术后头颈及纵隔部转移灶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23.
目的探讨^99mTc—Octreotide生长抑素受体显像诊断肺癌的价值。方法43例肺部肿瘤病人,静脉注射^99mTc-Octreotide 15min、1h、3h后行前后位平面显像,2~3h行SPECT/CT同机断层融合显像。勾画感兴趣区,分别测定肿瘤和对侧正常肺组织的放射性比值(T/N),并将影像最终诊断结果与病理检查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99mTc-Octreotide显像诊断肺癌的灵敏度、特异度和准确度分别为94.4%、85.7%和93.0%。小细胞肺癌(SCLC)的T/N值高于非小细胞肺癌(NSCLC),差异有显著性(t=6.469,P〈0.01)。结论。^99mTc-Octreotide SPECT/CT同机断层融合显像对肺癌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24.
目的探讨核素骨显像和血清前列腺特异抗原(PSA)、碱性磷酸酶(ALP)测定对前列腺癌骨转移诊断的价值。方法对37例前列腺癌患者的核素骨显像结果、血清PSA和ALP结果进行回顾性研究;并对骨转移程度与血清PSA水平和ALP值进行相关分析。结果前列腺癌骨转移发生率为70.3%(26/37),最多见的转移部位为脊柱和骨盆。治疗前18例骨转移患者血清PSA值均>20 ng/ml,与骨转移阴性组有显著差异(P<0.001);对治疗后患者,血清PSA以4 ng/ml作为界值时骨转移阳性组和阴性组无显著差异(P>0.05),而以0.4 ng/ml作为界值时差异有显著性(P<0.05)。ROC曲线分析表明,治疗前血清PSA和ALP曲线下包围的面积分别为0.772和0.923;治疗后PSA和ALP曲线下包围的面积分别为0.885和0.769。相关分析显示,ALP值与骨转移等级之间有较好的直线相关关系(r=0.752,P<0.01);治疗前和治疗后PSA水平与骨转移等级间亦存在正相关关系(r=0.508,P<0.01;r=0.515,P<0.05)。结论核素骨显像仍然是目前诊断前列癌骨转移的主要方法;初诊为前列腺癌的患者,当PSA≥20 ng/ml时,应常规进行骨显像的检查,对治疗后的患者,一旦发现PSA≥0.4 ng/ml,应行骨显像检查;治疗前ALP对骨转移的诊断效能高于PSA,其升高的程度与骨转移的严重程度相关。 相似文献
25.
目的 探索放射性核素显像活体追踪移植干细胞的可能性.方法 用放射性受体分析定量测定体外培养人间充质干细胞(hMSCs)的转铁蛋白受体表达.兔脊髓内移植人间充质干细胞,蛛网膜下腔注入 131Ⅰ标记铁胞和转铁蛋白后不同时间,用伽玛相机采集图像.感兴趣区(ROI)技术对图像进行半定量分析.磷屏放射自显影验证活体显像.结果 hMSCs高表达转铁蛋白受体(10,770/细胞),并且对铁饱和转铁蛋白具有高亲和力(KD=0.982nmol/L).实验组动物在注射显像剂后16和24h观察到了移植区放射性浓聚灶,而以PBS作为移植物和以 131Ⅰ标记的血清白蛋白作为显像剂的2个对照组均呈阴性显像,ROI分析显示实验组与对照组之间具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别(P<0.05).磷屏放射自显影证实了间充质干细胞移植部位能够特异结合铁饱和转铁蛋白.结论 应用核素显像活体示踪移植干细胞具有可行性,经过进一步改进,有望为干细胞移植治疗提供无创的监测手段. 相似文献
26.
放射性骨显像在组织工程骨修复骨缺损实验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观察修复兔桡骨大段骨缺损时复合了血管内皮祖细胞(EPCs)的组织工程骨的血管化及成骨情况。方法自体骨髓通过不同方法的体外培养,分别获得EPCs及经成骨诱导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与脱钙骨基质(DBM)构建组织工程骨修复兔桡骨大段骨缺损,通过放射性核素骨显像技术评价术后不同时期组织工程骨的血管化进程及成骨情况。结果感兴趣区(ROI)计数和摄取比值显示:术后3d,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低于正常对照。术后2、4、8周,各组均呈逐渐上升的趋势,4周和8周时达到峰值,实验组在各个时相点均高于自身对照及阴性对照组。术后12周,各组均开始下降,其中延迟相结果显示:实验组与自身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二者均高于阴性对照组。术后16周,血池相结果显示:实验组低于自身对照组,与阴性对照组无差异;延迟相结果各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放射性核素骨显像对骨修复过程中的血管化及成骨具有良好的监测作用。EPCs可以促进组织工程骨的血管化,加速骨愈合。 相似文献
27.
目的:探讨核素脑池动态显像在脑脊液鼻漏诊断和治疗中的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了15例脑脊鼻漏的临床资料,尤其是核素脑池动态扫描的结果。结果:15例病人中14例核素脑池动态扫描有核素异常分析,且鼻漏出液放射性测定有核素显影,1例核素分布正常。14例核素分布异常病人,13例手术证实漏口与核素扫描结果一致,1例保守治疗成功。1例核素分布正常者,诊断假性脑脊液鼻漏,药物治疗而愈。结论:核素脑池动态显像作为一种简单创伤小的检查手段,对确定有无脑脊液脊液鼻漏和确定具体漏口部位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8.
目的:探讨^99Tc^m-甲氧基异丁基异腈(^99Tc^m-methoxyisobutyl isonitrile,^99Tc^m-MIBI)心肌断层显像对病毒性心肌炎的诊断价值。方法对29例病毒性心肌炎患者及15例健康对照者进行负荷、静息^99Tc^m-MIBI心肌断层显像。结果13例(44.8%)表现为弥漫性放射性核素分布稀疏,15例(51.7%)表现为局灶性放射性核素分布稀疏。结论^99Tc^m-MIBI心肌断层显像对诊断病毒性心肌炎有临床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29.
糖尿病胃轻瘫的诊治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糖尿病胃轻瘫的发病机制与自主神经病变、高血糖、血清胃肠激素异常、微血管病变、胃肠壁内神经病变、胃电节律紊乱及代谢紊乱有关;其中,糖尿病患者自主神经病变发生率为20%~40%。文章综述糖尿病胃轻瘫的发病机制,放射性双核素检查、胃肠压力测定、胃电图等诊断方法及促动力药物、电刺激、手术治疗的进展。 相似文献
30.
目的:评价放射性核素动态显像在小儿先天性肥厚性幽门狭窄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将对照组、病例组、手术组患儿进行放射性核素液体胃排空动态显像,对所有图像进行反流及其持续时间的观察,定量计算反流率、胃排空率和半排时间。结果:病例组反流率、反流持续时间均高于对照组,手术组反流率和反流持续时间均较病例组降低;与对照组比较,病例组胃排空率明显降低(P<0.05),半排时间延长(P<0.05);与病例组比较,手术组胃排空率升高(P<0.05),其半排时间缩短(P<0.05),而手术组与对照组比较,胃排空率和半排时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放射性核素动态胃排空显像是动态、定量评价小儿先天性肥厚性幽门狭窄胃排空能力、反流状况及其治疗效果的一项重要的无创性检测手段。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