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127篇
  免费   355篇
  国内免费   123篇
耳鼻咽喉   7篇
儿科学   4篇
妇产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274篇
口腔科学   1741篇
临床医学   472篇
内科学   816篇
皮肤病学   122篇
神经病学   443篇
特种医学   249篇
外科学   120篇
综合类   679篇
现状与发展   2篇
预防医学   152篇
眼科学   43篇
药学   253篇
  5篇
中国医学   199篇
肿瘤学   23篇
  2024年   17篇
  2023年   94篇
  2022年   183篇
  2021年   222篇
  2020年   190篇
  2019年   189篇
  2018年   184篇
  2017年   174篇
  2016年   159篇
  2015年   143篇
  2014年   350篇
  2013年   304篇
  2012年   265篇
  2011年   268篇
  2010年   219篇
  2009年   182篇
  2008年   238篇
  2007年   223篇
  2006年   190篇
  2005年   164篇
  2004年   127篇
  2003年   127篇
  2002年   84篇
  2001年   111篇
  2000年   72篇
  1999年   49篇
  1998年   58篇
  1997年   65篇
  1996年   69篇
  1995年   64篇
  1994年   49篇
  1993年   60篇
  1992年   80篇
  1991年   61篇
  1990年   53篇
  1989年   47篇
  1988年   47篇
  1987年   45篇
  1986年   43篇
  1985年   44篇
  1984年   40篇
  1983年   42篇
  1982年   40篇
  1981年   28篇
  1980年   31篇
  1979年   15篇
  1978年   15篇
  1977年   22篇
  1976年   16篇
  1975年   24篇
排序方式: 共有560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Nipah virus (NiV) is an emerging zoonotic paramyxovirus that causes severe disease in humans and livestock. Due to its high pathogenicity in humans and the lack of available vaccines and therapeutics, NiV needs to be handled in biosafety level 4 (BSL-4) laboratories. Safe inactivation of samples containing NiV is thus necessary to allow further processing in lower containment areas. To date, there is only limited information available on NiV inactivation methods validated by BSL-4 facilities that can be used as a reference. Here, we compare some of the most common inactivation methods in order to evaluate their efficacy at inactivating NiV in infected cells, supernatants and organs. Thus, several physical and chemical inactivation methods, and combinations thereof, were assessed. Viral replication was monitored for 3 weeks and NiV presence was assessed by RT-qPCR, plaque assay and indirect immunofluorescence. A total of nineteen methods were shown to reduce NiV infectious particles in cells, supernatants and organs to undetectable levels. Therefore, we provide a list of methods for the safe and efficient inactivation of NiV.  相似文献   
62.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中肥大细胞分布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目的:探讨肥大细胞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不同区域的分布情况.方法:将42例经尸检后获得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标本和10例尸检正常冠状动脉标本进行抗肥大细胞类胰蛋白酶单克隆抗体免疫组化染色.结果:在正常内膜、斑块帽区、核心区、肩区肥大细胞密度(细胞数/视野)分别为(1.2±1.7)、(2.6±2.1)、(3.1±2.4)、(7.2±3.9),斑块肩区肥大细胞密度明显高于其它部位.结论:肥大细胞参与冠状动脉硬化斑块的形成,并通过释放类胰蛋白酶影响斑块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63.
活血胶囊对家兔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活血胶囊对兔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作用及其稳定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机制.方法通过高脂饮食建立实验性动脉粥样硬化动物模型,采用生化分析测定血脂、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血清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及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研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中CD68、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表达,光镜下观察动脉粥样硬化血管形态学及斑块病理变化.结果与模型组比较,活血胶囊可显著降低血清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LDL-C)水平(P<0.05);减少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内巨噬细胞的浸润,降低斑块内TNF-α表达及血清IL-6的水平(P<0.05),并呈现一定的量效关系.结论活血胶囊具有改善斑块稳定性的作用,该作用机制可能与其抑制动脉粥样硬化的炎症过程有关,其改善斑块稳定性方面与辛伐他汀有相似的作用.  相似文献   
64.
目的 观察血塞通软胶囊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中软斑块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240例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成两组各120例.对照组采用肠溶阿匹林、辛伐他汀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血塞通软胶囊,两组均治疗6个月为1个疗程,随访1年.结果 两组治疗后软斑性质、数目、体秘均较治疗前显著改善,且治疗组在软斑消退、软斑转为硬斑、软斑数目、软斑体积等方面优于对照组(t=3.525,P<0.01).治疗组心脑血管事件发生和再住院情况优于对照组(t=3.678,P<0.01).结论 血塞通软胶囊可有效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软斑块,降低心脑血管疾病事件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65.
[目的】探讨心脑血脉宁对家兔动脉粥样硬化易损斑块模型基质金属蛋白酶一2(MMP-2)、基质金属蛋白酶抑制因子一2(TIMP一2)表达的影响。【方法】通过喂养高脂饲料和主动脉球囊内皮拉伤术复制动脉粥样硬化易损斑块模型,实验分为模型组,假手术组,心脑血脉宁组,历时15周。处死后,取腹主动脉行苏木精一伊红(HE)染色,观察镜下病变,计数斑块破裂数,免疫组化方法检测MMP一2、TIMP一2蛋白含量。【结果】1)HE观察:假手术组镜下形态结构完整,模型组斑块中心可见大量脂核,斑块表面覆盖纤维帽,在斑块肩部可见残存泡沫细胞和大炎细胞浸润。心脑血脉宁组介于两者之间。2)免疫组化结果:与假手术组相比,模型组MMP一2、TIMP一2蛋白含量明显升高,差异有显著性(P〈0.01);心脑血脉宁组MMP一2与模型组比较表达降低,差异有显著性(P〈0.01),而TIMP一2含量与模型组相比有降低趋势,但无统计学差异(P〉0.05);心脑血脉宁组能够有效降低两者比值,与模型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心脑血脉宁干预家兔动脉粥样硬化易损斑块模型,能减少斑块破裂,其机制可能与降低斑块MMP一2含量以及调节MMP一2与TIMP一2比值有关。  相似文献   
66.
目的观察复方芪参降脂饮对颈动脉粥样硬化(AS)患者易损斑块稳定性的影响。方法 258例颈AS斑块患者,按中医辨证分为痰湿阻滞证、瘀阻脉络证、浊毒内蕴证和肝肾亏虚证、气虚证5型。给予复方芪参降脂饮口服,疗程为6个月。检查各证型患者治疗前后颈动脉斑块内膜中层厚度(IMT)、斑块面积、斑块积分及血脂、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变化。结果颈AS患者易损斑块分布以瘀阻脉络证和浊毒内蕴证组远大于其他证组(P〈0.05)。治疗后瘀阻脉络证、浊毒内蕴证、气虚证组颈动脉易损斑块IMT、斑块面积、斑块积分及血清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LDL-C)、hs-CRP水平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结论复方芪参降脂饮对稳定瘀血、浊毒、气虚证易损斑块效果明显。其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调脂及抗炎作用实现的。  相似文献   
67.
目的:通过对颈动脉斑块的患者中医舌象的分析,探讨颈动脉斑块的中医病机特点。方法:收集经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为颈动脉斑块形成的门诊和住院患者,按超声检查结果分为颈动脉内中膜增厚组(A组)、不稳定型斑块组(B组)、稳定型宽块组(C组),观察舌象,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舌色以暗红为主,其次是淡红;腻苔出现频率最高,其次为薄苔;白苔出现频率最高,其次为黄苔。结论:舌象特点反映出脾肾气虚及痰、瘀、热是颈动脉斑块的重要病机。  相似文献   
68.
目的 观察搜风祛痰中药复方稳斑汤对动脉粥样硬化(AS)ApoE基因敲除小鼠不稳定斑块炎症反应及动脉组织过氧化物酶增殖体激活型受体γ(PPAR-γ)基因表达的影响.方法 建立ApoE基因敲除小鼠动脉粥样硬化不稳定斑块模型,并设立空白组、模型组、西药组、稳斑汤低、中、高剂量组.实验周期1个月,麻醉处死小鼠取主动脉组织HE染色后在光学显微镜下进行病理学观察,然后采用半定量RT-PCR技术检测PPAR-γ基因表达的变化.结果 与空白组相比,模型组PPAR-γ基因表达量明显增加(P<0.01);与模型组相比,西药组及稳斑汤各剂量组均能增加PPAR-γ基因表达量(P<0.01);与西药组相比,稳斑汤高剂量组增加PPAR-γ基因表达量无差异(P>0.05).光镜下观察中药各剂量组和西药组炎症反应均明显弱于模型组.结论 ApoE基因敲除小鼠AS不稳定斑块的形成与发展和炎症因子密切相关,搜风祛痰中药复方稳斑汤能够抑制斑块内的炎症反应并上调实验性AS不稳定斑块ApoE基因敲除小鼠PPAR-γ基因表达.  相似文献   
69.
目的研究狼疮清颗粒对正常小鼠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将小鼠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口服给予不同剂量的狼疮清颗粒(分别为11.4、22.8、45.6g/kg),对照组灌服生理盐水。观察狼疮清颗粒对小鼠刀豆蛋白(ConA)诱导的脾淋巴细胞转化、溶血空斑数的作用。结果小剂量狼疮清颗粒能够增加小鼠脾淋巴细胞和溶血空斑数,大剂量狼疮清颗粒能够抑制小鼠脾淋巴细胞和溶血空斑数。结论狼疮清颗粒具有调节机体免疫功能的作用,且与剂量相关。  相似文献   
70.
吴素英 《光明中医》2016,(10):1416-1417
目的探讨祛瘀消斑胶囊对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稳定及消退作用。方法对照组动脉粥样硬化患者经临床常规治疗,研究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祛瘀消斑胶囊,记录两组治疗前后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变化情况、消退程度及血脂指标改善效果。结果两组动脉粥样硬化患者治疗前IMT、AIIc%及血脂检测结果对比并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IMT、TC、TG、LDL-C均较之前有所减小,而AIIc%、HDL-C则较之前增加,研究组改善效果优于对照组,对比结果具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对动脉粥样硬化患者给予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祛瘀消斑胶囊可显著提高斑块稳定性并缩小体积,有利于达到更为理想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