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317篇 |
免费 | 8篇 |
国内免费 | 4篇 |
专业分类
基础医学 | 11篇 |
临床医学 | 57篇 |
内科学 | 13篇 |
皮肤病学 | 12篇 |
神经病学 | 2篇 |
特种医学 | 12篇 |
外科学 | 25篇 |
综合类 | 68篇 |
预防医学 | 87篇 |
药学 | 36篇 |
中国医学 | 6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篇 |
2023年 | 3篇 |
2022年 | 4篇 |
2021年 | 4篇 |
2020年 | 6篇 |
2019年 | 7篇 |
2018年 | 4篇 |
2017年 | 4篇 |
2016年 | 7篇 |
2015年 | 2篇 |
2014年 | 25篇 |
2013年 | 16篇 |
2012年 | 21篇 |
2011年 | 20篇 |
2010年 | 33篇 |
2009年 | 39篇 |
2008年 | 31篇 |
2007年 | 11篇 |
2006年 | 14篇 |
2005年 | 8篇 |
2004年 | 9篇 |
2003年 | 8篇 |
2002年 | 10篇 |
2001年 | 10篇 |
2000年 | 6篇 |
1999年 | 3篇 |
1998年 | 1篇 |
1997年 | 2篇 |
1996年 | 3篇 |
1995年 | 6篇 |
1994年 | 2篇 |
1993年 | 3篇 |
1992年 | 1篇 |
1991年 | 1篇 |
1989年 | 1篇 |
1987年 | 1篇 |
1983年 | 1篇 |
1978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32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41.
总结报道在2008年5月12日四川省汶川地区8.0级特大地震大量地震伤员救治护理中创造了"4个第一"救治护理的方法和体会.医院迅速启动应对突发事件紧急预案,20 min内将1 629例病人全部转移至院内安全地带;野战医疗队队员10 min集结完毕赶赴灾区,是到达灾区的第一支医疗队;全力接收地震伤员,1 d内接收伤员1 863例.分区安置.分类治疗,确保了所有伤员都能得到及时、正确、有效的治疗.针对重症伤员处置过程中的矛盾,采取专家集体会诊制度,每日2次定时汇报病情,针对救治中的矛盾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确保了危重症伤员的生命安全.院领导重视及应急预案的有效实施是抢救成功的保障;快速准确分类是成功救治的必要前提;完善的急救应急机制及先进的急救设备是抢救成功的必备条件;平时的训练有紊和精湛技术是救治成功的必要保证. 相似文献
42.
目的探讨认知行为团体辅导对地震伤员焦虑抑郁状态的影响。方法根据焦虑、抑郁程度,对48例地震伤员进行以认知教育和行为干预为主要内容的团体辅导,采用Zung编制的焦虑自评量表(self-rating anxie-tyscale,SAS)和抑郁自评量表(self-ratin depression scale,SDS)评定辅导前后伤员的焦虑和抑郁状况。结果团体辅导前后地震伤员的SAS和SDS得分均显著高于国内常模。团体辅导后伤员的SAS和SDS得分显著低于辅导前,焦虑和抑郁阳性率明显下降,阳性患者的症状分级程度也较辅导前明显减轻。结论地震伤员存在一定程度的焦虑和抑郁状态,认知行为团体辅导可缓解地震伤员的焦虑和抑郁。 相似文献
43.
44.
野战医疗所技术装备建设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分析维和二级医院与野战医疗所的建制及运行模式,结合外军战伤急救进展,提出野战医疗所的人员必须一专多能,应加强急救技术及跨专业技术训练;将先进的创伤理论应用于危重伤员急救;加强网络技术及远程会诊建设;应用简便、高效、安全的设备及技术。 相似文献
45.
46.
登岛作战海上伤病员后送通道建立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本文针对未来登岛作战的特点,提出海上伤病员后送通道的设想,界定后送通道的概念,推导其理论模型,定量分析通道的时空结构,在此基础上构建通道系统仿真模型,并论证通道运作方案,力求形成完整而系统的后送通道理论,为制定登岛作战卫勤保障计划提供科学依据,为陆(岛)上及海域救治阶梯的有效衔接提供必要手段。 相似文献
47.
通过分析空运情况下对伤病员影响的主要因素,提出了伤病员空运后送前医学准备的主要要求:维持伤病员生命体征的稳定;减少机上医疗护理操作;处置伤病员使其符合航空环境要求。指出伤病员空运后送前医学准备的主要内容包括:对伤病员进行分类,确定其空运后送的顺序;对伤病员进行更换敷料、包扎固定等一般性处置;针对不同的伤类、伤部和伤势进行特殊处置等。 相似文献
48.
49.
50.
目的 探讨适合于地震中极危重伤员的治疗模式.方法 鲁甸地震中将对极危重伤员的诊疗模式,由平时的“诊断—治疗”改为“抢救—诊断—治疗”模式.对治疗效果进行分析.结果 20例极危重伤员中4例直接收入中心ICU,16例经多学科会诊后由专科重症监护室转入中心ICU治疗.给予合理评估、集中救治全面生命支持,多学科专家小组一对一管理,强化护理质量及医院感染管理.死亡3例(15.00%),好转转出中性ICU12例(60.00%),病情平稳仍住中心ICU治疗5例(25.00%).结论 对极危重地震伤员集中救治试行“抢救—诊断—治疗”模式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