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4161篇 |
免费 | 176篇 |
国内免费 | 106篇 |
专业分类
耳鼻咽喉 | 7篇 |
儿科学 | 142篇 |
妇产科学 | 90篇 |
基础医学 | 504篇 |
口腔科学 | 10篇 |
临床医学 | 642篇 |
内科学 | 753篇 |
皮肤病学 | 3篇 |
神经病学 | 180篇 |
特种医学 | 673篇 |
外科学 | 465篇 |
综合类 | 462篇 |
预防医学 | 72篇 |
眼科学 | 24篇 |
药学 | 354篇 |
1篇 | |
中国医学 | 28篇 |
肿瘤学 | 33篇 |
出版年
2023年 | 34篇 |
2022年 | 58篇 |
2021年 | 88篇 |
2020年 | 90篇 |
2019年 | 80篇 |
2018年 | 91篇 |
2017年 | 71篇 |
2016年 | 61篇 |
2015年 | 79篇 |
2014年 | 185篇 |
2013年 | 189篇 |
2012年 | 152篇 |
2011年 | 201篇 |
2010年 | 198篇 |
2009年 | 206篇 |
2008年 | 217篇 |
2007年 | 241篇 |
2006年 | 200篇 |
2005年 | 195篇 |
2004年 | 155篇 |
2003年 | 148篇 |
2002年 | 128篇 |
2001年 | 112篇 |
2000年 | 108篇 |
1999年 | 93篇 |
1998年 | 108篇 |
1997年 | 84篇 |
1996年 | 88篇 |
1995年 | 85篇 |
1994年 | 64篇 |
1993年 | 65篇 |
1992年 | 62篇 |
1991年 | 48篇 |
1990年 | 50篇 |
1989年 | 30篇 |
1988年 | 39篇 |
1987年 | 31篇 |
1986年 | 34篇 |
1985年 | 43篇 |
1984年 | 46篇 |
1983年 | 26篇 |
1982年 | 34篇 |
1981年 | 27篇 |
1980年 | 20篇 |
1979年 | 16篇 |
1978年 | 14篇 |
1977年 | 12篇 |
1976年 | 9篇 |
1975年 | 7篇 |
1973年 | 6篇 |
排序方式: 共有444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81.
目的:探讨肥大细胞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不同区域的分布情况.方法:将42例经尸检后获得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标本和10例尸检正常冠状动脉标本进行抗肥大细胞类胰蛋白酶单克隆抗体免疫组化染色.结果:在正常内膜、斑块帽区、核心区、肩区肥大细胞密度(细胞数/视野)分别为(1.2±1.7)、(2.6±2.1)、(3.1±2.4)、(7.2±3.9),斑块肩区肥大细胞密度明显高于其它部位.结论:肥大细胞参与冠状动脉硬化斑块的形成,并通过释放类胰蛋白酶影响斑块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82.
目的探讨颈动脉粥样斑块回声性质和急性冠状动脉事件间的关系。方法选择因不明原因胸痛、心绞痛和急性心肌梗死而入院的病人109例,分成正常对照组39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组59例、稳定性冠心病组(sCAD)11例,对比分析患者性别、年龄、血压、糖尿病、高血压等一般情况,并检测3组患者颈动脉B超的粥样斑块情况。结果ACS组与sCAD组的一般情况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颈动脉斑块比较,ACS组软斑块(占71.2%)明显高于sCAD组(占18.2%),两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颈动脉粥样斑块的性质可以反映出冠状动脉的斑块性质,可以用来预测急性冠状动脉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83.
目的:分别对正常人和脑梗死患颈动脉血流超声多普勒时频分析,为临床应用提供参考资料。方法:检测正常人和脑梗患(大多有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颈动脉多普勒血流时频谱,以其峰值频率(fmax),模式频率(fmode),平均频率(fmean),低值频率(fmin),重脉波频率(fp)和频弥散宽度(fw)为定量指标。结果:正常人颈动脉血流信号时频谱的fmax,fmean和fmode曲线在一个心动周期中具有总体相似的形状,相互嵌套,其中收缩期的fmax最高,均大于3kHz,fmin最低不低于1kHz,脑梗死患颈动脉时频谱的fmax与fmean和fmode两曲线分开,fmax减低(<3kHz),fp消失,舒张末期fmin减低显(均低于0.5kHz),结论:颈动脉多普勒血流时频分析及所遴选的定量指标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十分敏感,可供诊断试验,且可集成在便携式计算机里,适用于社区人群中筛选易中风病变个体。 相似文献
84.
85.
介入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介入疗法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疗效。方法:溃疡性结肠炎患者52例,分为两组。介入组32例,常规美沙拉嗪治疗基础上行介入治疗,经肠系膜上、下动脉药物灌注治疗;对照组20例,常规美沙拉嗪治疗。观察其临床症状和结肠镜下病变改善情况。结果:治疗后两组症状均有明显的改善(P〈0.05),且介入组患者治疗后1d,排便次数即明显减少,随访4~8周观察各项临床症状改善情况均较对照组治疗效果明显。介入组结肠镜下病变明显改善,且优于对照组;其治疗后的完全缓解率和总有效率也高于对照组。结论:肠系膜上、下动脉药物灌注是一种溃疡性结肠炎切实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86.
《Diagnostic and interventional imaging》2020,101(6):335-345
This article was designed to provide a pediatric cardiac 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 (CCTA) expert panel consensus based on opinions of experts of the Société Française d’Imagerie Cardiaque et Vasculaire diagnostique et interventionnelle (SFICV) and of the Filiale de Cardiologie Pédiatrique Congénitale (FCPC). This expert panel consensus includes recommendations for indications, patient preparation, CTA radiation dose reduction techniques, and post-processing techniques. The consensus was based on data from available literature (original papers, reviews and guidelines) and on opinions of a group of specialists with extensive experience in the use of CT imaging in congenital heart disease. In order to reach high potential and avoid pitfalls, CCTA in children with congenital heart disease requires training and experience. Moreover, pediatric cardiac CCTA protocols should be standardized to acquire optimal images in this population with the lowest radiation dose possible to prevent unnecessary radiation exposure. We also provided a suggested structured report and a list of acquisition protocols and technical parameters in relation to specific vendors. 相似文献
87.
目的探讨选择性侧支融合术或单源化治疗(unifocalization,UF)在室间隔缺损(VSD)及粗大体肺侧支(MAPCAs)的肺动脉闭锁(PA)患儿中的应用,并从组织病理学角度深入剖析不同解剖形态的MAPCAs。方法2017年6月至2018年12月,6例合并粗大体肺侧支及室间隔缺损的肺动脉闭锁(MAPCAs/VSD/PA)患儿实施选择性UF术加一期根治术,男4例,女2例;年龄6~96个月;体质量5.0~23.0 kg。术前均行心导管、选择性体肺侧支造影及心脏CTA检查,明确体肺侧支种类及解剖分布。对造影提示参与肺"气血交换"的粗大体肺侧支实行选择性UF,对不参与肺"血气交换"的功能性体肺侧支术中结扎或不处理。术中留取不同种类粗大体肺侧支的组织行病理检查,根据组织病理学结果明确侧支类型。结果围术期及随访期间无死亡。术前心导管、选择性侧支检查及术中组织病理学检查证实,参与肺"血气交换"的功能性MAPCAs具有肺动脉壁结构,属于弹性动脉;不参与肺"血气交换"的非功能性MAPCAs为小动脉壁结构,属于肌型动脉。结论术前可通过选择性MAPCAs造影检查明确参与肺"血气交换"功能性侧支,功能性侧支属于弹性动脉,具有肺动脉壁结构,术中对功能性侧支进行UF术可取得良好的手术效果。 相似文献
88.
目的 探讨三维增强磁共振血管成像(3D CES MRA)的技术特点和其在诊断下肢动脉血管疾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112例下肢血管疾病行3D CES MRA检查的患者,其中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78例,动脉栓塞24例,动脉瘤4例,血管瘤6例.经静脉注入GD-DTPA,三维FSPGR序列冠状位扫描,采用三段移床法扫描,用最大密度投影法重建血管.根据其下肢血管显示情况分优、良和差3个评价等级.结果 后处理后下肢动脉显示优者104例,良者6例,差者2例,具有非常高的显像成功率.发现下肢动脉狭窄闭塞性病变102例,动脉瘤4例,血管瘤6例.以手术结果 和DSA做比较,3D CES MRA对于显示血管病变的灵敏性和特异性为97.32%.结论 三维增强MRA对下肢大血管病变显示良好,在血管侧支循环方面甚至优于DSA.三段移床动态扫描腹盆部及下肢血管,能一次全程显示从腹主动脉分叉到足部的动脉血管树,更直观、整体,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9.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DM)患者下肢动脉病变的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价值。方法选择70例确诊为2型DM患者和50例正常对照组进行下肢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测量内-中膜(IMT)厚度、粥样硬化斑块、管腔狭窄部位、管腔闭塞部位及血流动力学情况。结果①DM组IMT较对照组明显增厚(P<0.01),异常血流和闭塞检出率较对照组高(P<0.01)。②2型DM组下肢动脉硬化斑块检出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③有下肢症状组动脉明显狭窄和闭塞检出率较无症状组高(P<0.01)。结论二维声像图可清晰显示2型DM患者下肢动脉IMT和斑块,结合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CDFI)及频谱检测可判断下肢病变部位、范围、程度和管腔闭塞,并且对早期无症状糖尿病下肢病变能提供可靠依据,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90.
目的:探讨咯血患者支气管动脉栓塞(BAE)术后咯血复发的原因及预防措施.方法:632例咯血患者接受支气管动脉栓塞术,进行分阶段疗效追踪,全部病例随访12~14个月,复发病例通过再次手术,确定咯血的复发原因.结果:632例中有114例咯血复发,复发的原因主要有病变血管漏栓(3例)、肺循环供血(2例)、病变血管再通(32例)、侧支循环形成(55例)和原发病进展(54例).采用合理的栓塞技术和栓塞物质组合联合栓塞,寻找所有可能对病变区域供血的血管(支气管动脉、肋间动脉、胸廓内动脉、食管固有动脉、膈动脉等)并予以栓塞,并积极的治疗原发病是预防咯血复发的主要措施.结论:充分认识患者支气管动脉栓塞术后咯血原因对降低复发率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