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8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6篇
基础医学   38篇
口腔科学   3篇
临床医学   12篇
内科学   31篇
神经病学   12篇
特种医学   42篇
外科学   26篇
综合类   36篇
预防医学   10篇
眼科学   5篇
药学   45篇
中国医学   7篇
肿瘤学   3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5篇
  2021年   9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23篇
  2017年   17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22篇
  2013年   23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16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22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7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2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7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31.
从自然界中分离聚乙烯醇(PVA)的降解细菌,经紫外线诱变,得到两株具有单重抗药性的突变菌株S7(Str^s,Kan^r)和K15(Str^r,Kan^s),两者对PVA的去除率分别达到52%和58%.将S7和K15作为亲本菌株进行原生质体融合,并对融合条件进行优化,融合子F4菌株对PVA去除率达到79.9%,将其培养成活性污泥后,PVA去除率可达87%,是普通活性污泥的三四倍.  相似文献   
32.
目的:探讨不同栓塞剂行子宫动脉栓塞术(UAE)治疗子宫肌瘤后的疗效、不良反应及并发症。方法:129例子宫肌瘤患者行选择性双侧子宫动脉插管造影栓塞治疗。将患者按所用栓塞材料分为四组:真丝线段组(SS组,32例)、明胶海绵组(GS组,35例)、聚乙烯醇组(PVA组,30例)和平阳霉素碘油乳剂+明胶海绵组(PLE组,32例)。术后随访6个月,观察临床症状改变、肌瘤大小变化、术后副反应及并发症。结果:四组患者贫血、月经量多、压迫症状均有不同程度改善。UAE后6个月,四组患者肌瘤均有不同程度减小,SS组由治疗前的(91.21±67.54)mm缩小到(39.39±11.09)mm(t=4.019 7,P〈0.01),GS组由(95.33±71.13)mm缩小到(41.17±10.65)mm(t=4.386 1,P〈0.01),PVA组由(89.93±65.32)mm缩小到(34.36±11.75)mm(t=4.586 1,P〈0.01),PLE组由(92.56±62.19)mm缩小到(34.02±14.63)mm(t=5.184 3,P〈0.01)。PVA组和PLE组肌瘤体积减小程度较GS组明显,但术后下腹坠痛此二组又明显高于GS组和SS组(P=0.032 4),而其他副反应及并发症四组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真丝线段和平阳霉素碘油乳剂+明胶海绵颗粒行动脉介入栓塞治疗子宫肌瘤具有良好的疗效和安全性,可作为PVA的替代物。  相似文献   
33.
以环氧氯丙烷为键合剂将胍盐低聚物(PHMG)接枝到淀粉分子上,设计了正交试验优化接枝反应条件。将产物添加到淀粉和聚乙烯醇(PVA)水溶液中,采用化学交联法合成了具有抗菌性能的淀粉-聚乙烯醇(S-PVA)水凝胶,测试了水凝胶的溶胀率、脱水率以及抗菌性能。结果表明:当反应温度为40 °C、时间为0.5 h、pH为9时,PHMG的接枝效率最高,水凝胶的溶胀率随着PVA含量的增大而减小,随着交联剂用量的增加呈现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S-PVA水凝胶对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均显示出了优异的抗菌活性,当w(PHMG)=0.2%时,抑菌率达到100%。  相似文献   
34.
目的 探讨用栓塞微粒PVA行选择性支气管动脉栓塞术治疗大咯血的治疗效果。方法 所有患者均采用改良Seldinger's法,经皮股动脉穿刺置入5F动脉鞘管或4F眼镜蛇导管,选择适当栓塞材料PVA颗粒与造影剂混合后进行周围性栓塞畸形血管床和供养动脉,在透视监视下进行低压流控性推注,并做到间歇性重复栓塞。结果 所有病例治疗后...  相似文献   
35.
目的检测Ⅰ型胶原(Col-Ⅰ)/聚乙烯醇(polyvinyl alcohol,PVA)共聚纺丝的生物相容性。方法使用小鼠成纤维细胞(L-929),分为100%浓度Col-Ⅰ/PVA共聚纺丝浸提液、50%浓度Col-Ⅰ/PVA共聚纺丝浸提液、空白对照、阳性对照4个组,MTT法测定各组细胞在1、2、3、4、5、6、7 d的光密度值,计算细胞相对增殖率(relative growth rate,RGR),判定细胞毒性的级别;直接接触共培养L-929细胞,倒置显微镜和扫描电镜观察细胞在Col-Ⅰ/PVA共聚纺丝上的生长情况;将Col-Ⅰ/PVA共聚纺丝和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纤维分别植入昆明小鼠皮下,于术后1、3、9周取标本大体观察包膜情况,HE、Mallory三色法进行组织学观察。结果 MTT法:2个实验组细胞在不同时间点的相对增殖率均为90%~123.61%,Col-Ⅰ/PVA共聚纺丝的细胞毒性评级为0~Ⅰ级;直接接触法:细胞与Col-Ⅰ/PVA共聚纺丝直接接触共培养,生长良好、形态正常,并附着生长。皮下植入的Col-Ⅰ/PVA共聚纺丝和PET纤维在1、3、9周均有包膜形成,且随时间的延长包膜透明度增高,包膜周围炎细胞主要为中性粒细胞、巨噬细胞、淋巴细胞,随时间的延长炎细胞数量明显减少。结论 Col-Ⅰ/PVA共聚纺丝的生物相容性良好,且细胞毒性和组织相容性均在临床应用的允许范围内。  相似文献   
36.
类肝素聚乙烯醇复合材料抗凝血性能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文报道了聚乙烯醇羧甲醚(PC)、聚乙烯醇硫酸酯(PS)及聚乙烯醇接枝甲基丙烯酸β羟乙酯、丙烯腈(PVAgHEMAAN)的合成制备方法。通过红外光谱和元素分析定性、定量证实了合成方法的可行性。研究了将PC、PS以不同重量比加入PVAgHEMAAN后形成的聚乙烯醇衍生物复合材料(CDPVA)对抗凝血性能的影响。(CDPVA)对人血的溶血度仅为32%,人血复钙时间比空白对照延长202s,凝血时间延长1857s。SEM观察表明CDPVA接触血液一定时间后表面没有形成血液蛋白纤维网络,具有微相分离结构。  相似文献   
37.
嘎木朱尔涂膜剂稳定性考察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PVA为成膜材料,制备了嘎木朱尔涂膜剂,并对其稳定性进行了考察,其实验结果表明嘎木朱尔涂膜剂在不同温度和不同实验条件下稳定性较强.  相似文献   
38.
目的 探讨动物体内植入生物材料后机体免疫状态的改变.方法 将生物材料聚乙烯醇水凝胶(PVA)/纳米羟基磷灰石(n-HA) 聚酰胺66(PA66)植于大鼠皮下,分别于术后第2、4、6周行局部组织学切片观察,检测大鼠血液中CD3、CD4 、CD8 含量以及脾细胞中IL-1、IL-6、TNF-α的含量并与术前对比.结果 大鼠血液中CD3、CD4 、CD8 的含量和脾细胞中IL-1,IL-6,TNF-α的含量在第2、4、6周时与正常组对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组织学切片显示血管和纤维组织进入复合材料网孔中,与复合材料连为一体,未产生排斥反应.结论 PVA/n-HA PA66生物材料植入动物体内后未引起动物机体的免疫排斥反应,未干扰机体的免疫系统,是一种无毒、易被机体耐受的生物材料.  相似文献   
39.
中心复合设计法优化葛根素衍生物纳米粒处方工艺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应用中心复合设计优化葛根素衍生物4ac纳米粒处方工艺。方法:采用溶剂蒸发法制备4ac纳米粒,以平均粒径、包封率、收率为因变量对载体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用量、表面活性剂聚乙烯醇用量、针孔直径3个自变量的各水平进行多元线形回归和二项式拟合,并用效应面法预测最佳工艺条件。结果:各指标的二项式拟合方程均优于多元线形回归方程,建立的数学模型的预测值与实际值符合较好。结论:用中心复合设计和效应面法优化处方工艺预测性良好。  相似文献   
40.

Purpose

To address the feasibility of infusion of yttrium-90 (90Y) glass microspheres directly through the right inferior phrenic artery (RIPA).

Materials and Methods

From November 2015 to May 2017, 20 patients underwent 90Y radioembolization through the RIPA. When the systemic-to-pulmonary shunt was demonstrated on C-arm computed tomography (CT) of the RIPA, prophylactic embolization by polyvinyl alcohol (PVA) particles was performed prior to infusion of 90Y glass microspheres. Follow-up CT scans were retrospectively reviewed for pulmonary complications. Tumor response was determined by the modified Response Evaluation Criteria in Solid Tumors.

Results

Nine (45%) patients had systemic-to-pulmonary shunts on C-arm CT images of the RIPA. The feeder of the systemic-to-pulmonary shunt was the azygoesophageal branch (n = 7) and the anterior branch (n = 2). The mean activity of 90Y glass microspheres infused into the RIPA was 0.49 GBq (range, 0.19–1.55 GBq). No patient had symptomatic radiation pneumonitis or cutaneous complications during follow-up. Seven patients had focal atelectasis (n = 5), focal ground-glass opacity (n = 2), and/or a small amount of pleural effusion (n = 2) on follow-up image. Best tumor response fed by the RIPA was complete response (n = 4), partial response (n = 9), stable disease (n = 2), progressive disease (n = 4), and unevaluable (n = 1).

Conclusion

The administration of 90Y glass microspheres through the RIPA may be safe after embolization of a systemic-to-pulmonary shunt identified on C-arm CT.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