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08篇
  免费   66篇
  国内免费   29篇
耳鼻咽喉   16篇
儿科学   10篇
妇产科学   27篇
基础医学   107篇
口腔科学   11篇
临床医学   79篇
内科学   118篇
皮肤病学   8篇
神经病学   28篇
特种医学   45篇
外科学   131篇
综合类   80篇
预防医学   17篇
眼科学   109篇
药学   22篇
中国医学   2篇
肿瘤学   93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10篇
  2021年   19篇
  2020年   16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12篇
  2017年   16篇
  2016年   18篇
  2015年   26篇
  2014年   49篇
  2013年   46篇
  2012年   51篇
  2011年   71篇
  2010年   68篇
  2009年   59篇
  2008年   46篇
  2007年   66篇
  2006年   52篇
  2005年   48篇
  2004年   41篇
  2003年   39篇
  2002年   32篇
  2001年   21篇
  2000年   25篇
  1999年   8篇
  1998年   9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8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3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3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0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92.
We investigated the protein carbonylation of red blood cell (RBC) membrane in type 2 diabetic patients and the potential implication of carbonyl/oxidative stress in reflecting disease severity. Sixty-four diabetic patients with or without retinopathy of variable clinical severity (Groups DR and DM, respectively) and 20 healthy controls were included in the study. Protein carbonyls were determined in RBC membranes by immunoblotting. Compared to healthy volunteers, the RBC membranes of diabetic patients were characterized by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levels of carbonylated proteins. The carbonylation of Group DR was higher compared to that of Group DM. The subgroup of patients with proliferative retinopathy exhibited a trend towards a significant increase in protein carbonyls, compared to both free-of-retinopathy diabetic cases and non-proliferative diabetic retinopathy cases.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chemical modifications of the erythrocyte membrane proteins and the clinical severity of diabetic retinopathy suggests a potential utility of membrane carbonylation as a marker and risk factor in the development of retinopathy.  相似文献   
93.
94.
肝细胞癌肿瘤血管生成与螺旋CT增强特征探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 探讨肝细胞癌 (HCC)肿瘤血管生成的调控因子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VEGF)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 (VEGFR)表达及其与螺旋CT(SCT)增强表现和特征之间的相关性。资料与方法 对经手术病理证实的 39例共4 1个HCC病灶 ,观察其SCT表现和特征。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HCC中VEGF、VEGFR 1/Flt 1和VEGFR 2 /KDR/Flk 1蛋白的表达 ,并与SCT增强表现和特征对照。结果 VEGF、Flt 1、KDR/Flk 1阳性率分别为 6 1.0 %、6 8.3%和 70 .7% ;在侵袭高危组、包膜欠完整和 /或无包膜组、小肝癌组中VEGF和KDR/Flk 1的表达均高于侵袭低危组、包膜完整组和大肝癌组 ,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5 ) ;但VEGF和KDR/Flk 1的表达与动脉期强化类型之间无相关性。Flt 1的表达在各组间无显著性差异。χ2 检验提示VEGF表达与KDR/Flk 1表达相关 (P <0 .0 0 1) ,而未显示VEGF表达与Flt 1表达、KDR/Flk 1表达与Flt 1表达之间的相关性 (P >0 .0 5 )。结论 VEGF通过结合其特异性酪氨酸激酶受体KDR/Flk 1促进HCC肿瘤血管生成因而促进HCC的生长、浸润和转移 ;且可通过SCT增强表现在一定程度上推测VEGF及其受体KDR/Flk 1和Flt 1的表达情况。  相似文献   
95.
目的 研究采用TEF方案的新辅助化疗对局部进展期乳腺癌的临床疗效和细胞增殖、微血管密度和组织学分级的影响。方法 24例局部进展期乳腺癌患者接受TEF新辅助化疗二个疗程后进行手术切除,应用免疫组化S-P染色法分别检测24例行新辅助化疗的患者和24例对照组患者手术切除的乳腺癌标本的增殖细胞核抗原(Proliferating cellnuclear antigen,PCNA标记指数以及肿瘤组织的微血管密度(Microvessel Density,MVD),对两组患者的HE染色标本进行组织学分级,并对临床疗效进行分析。结果 新辅助化疗组中临床CR2例,PR21例,NR 1例,病理CR 1例,PR 22例,NR1例。两组比较PCNA标记指数有显著差异(P<0.01),MVD和组织学分级也均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 采用TEF新辅助化疗方案近期临床疗效明显,可以显著地抑制乳腺癌细胞的增殖,减少新生血管的生成,降低组织学的分级。  相似文献   
96.
胃癌螺旋CT增强扫描表现与肿瘤血管生成关系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目的探讨胃癌CT强化特征与肿瘤血管生成的相关性,寻求1种无创、有效的判定胃癌恶性程度及预后的方法。方法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胃癌27例,术前行水充盈螺旋CT低张平扫及三期增强扫描,并测定肿瘤区域的CT值。胃癌标本组织切片经抗Ⅷ因子相关抗原(factorⅧrelatedantigen,F8RA)单克隆抗体和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多克隆抗体2种试剂分别做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测定肿瘤的微血管密度(microvesseldensities,MVD)和VEGF阳性表达率,将CT形态表现、强化程度及特征与组织学结果进行比较。结果螺旋CT术前对胃癌的T、N、M分期准确率分别为77·8%、74·1%和100%,原发灶、淋巴结和转移情况分期(TNM分期)符合率为81·5%。癌灶CT最大强化增加值为40~83HU,平均62·53HU;肿瘤MVD为4~27条/高倍镜视野,平均15·35条/高倍镜视野。胃癌的最大CT强化值与MVD之间存在显著的相关性(r=0·708,t=5·015,P<0·001);VEGF阳性组的MVD和强化峰值(PA)显著高于VEGF阴性组(秩和检验,0·025相似文献   
97.
Li BP  Zhao XJ  Song YM  Zhang L  Lu PY  Liu ZL  Ma J 《中华医学杂志》2007,87(33):2365-2368
目的 观察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对大鼠肺气肿模型动脉血气和肺组织病理学的影响,探讨bFGF、VEGF修复肺泡的机制及肺气肿新的发病机制。方法 Wistar大鼠24只,随机分为bFGF组、VEGF组、对照组和健康对照组4组。bFGF组、VEGF组、对照组大鼠气管内一次性注入猪胰弹性蛋白酶(PPE)(250U/kg)复制肺气肿模型,健康对照组以生理盐水对照,4周后模型制成,bFGF组、VEGF组气管内分别注入bFGF(400U/只)和VEGF(2μg/只),对照组和健康对照组注人生理盐水,每周1次,连续3次。4周后对比大鼠动脉血气和肺泡形态学变化,免疫组化法检测CD34’细胞个数确定肺毛细血管增生情况。结果各组血气分析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bFGF组、VEGF组平均肺泡数(MAN)分别为[(43±8)/视野、(44±9)/视野],均明显多于对照组[(30±6)/视野](P〈0.01);平均肺泡面积(MAA)分别为(9856±1864)μm^2、(9804±1929)μm^2,均明显小于对照组[(14525±3408)μm^2](P〈0.01);平均内衬间隔(MLI)分别为(196±38)μm、(194±38)μm,均明显小于对照组[(288±68)μm](P〈0.01);CD34’阳性细胞相对面积分别为3.7%±1.3%、2.6%±1.2%,均明显多于对照组(0.8%±0.7%)(P〈0.05)。结论 bFGF和VEGF能促进肺毛细血管再生,修复肺气肿的病变。肺毛细血管的损伤可能在肺气肿的发生发展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相似文献   
98.
目的 探讨超声介导微泡携带激肽原酶靶向治疗技术对大鼠急性脑梗死后神经再生及血管新生的影响.方法 线栓法建立局灶性大脑中动脉闭塞(MCAO)模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超声介导激肽原酶微泡组、超声介导空白微泡对照组、超声辐照对照组、激肽原酶对照组、生理盐水对照组,每组24只.机械振荡法制备激肽原酶载药微泡.MCAO术后24h所有大鼠按不同组别予以尾静脉给药,每天1次,连续给药2d或6d.超声组在尾静脉给药的同时,予以超声辐照缺血侧颅骨10 min.分别在第3天和第7天行神经功能评分,并处死大鼠,测量脑梗死体积,观察侧脑室室管膜下区(SVZ)双皮质素的表达变化和梗死灶周围血管密度层黏连蛋白表达的变化.结果 术后7d超声介导激肽原酶微泡组、超声介导空白微泡对照组、超声辐照对照组、激肽原酶对照组、生理盐水对照组SVZ区在每20倍目镜视野下双皮质素阳性细胞数分别为251.8 ±13.1、125.7±11.6、130.2±13.7、234.5±12.4和123.7±10.0,梗死灶周围区在每10倍目镜视野下层黏连蛋白免疫阳性百分比分别为10.0%±0.8%、5.2%±0.7%、5.0%±1.0%、8.0%±1.8%和5.0%±0.9%.其中,超声介导激肽原酶微泡组和激肽原酶组梗死侧SVZ区双皮质素阳性细胞数和梗死灶周围层黏连蛋白免疫阳性百分比均明显高于同时点超声介导空白微泡对照组、超声辐照对照组、生理盐水对照组(双皮质素:超声介导激肽原酶微泡组比超声介导空白微泡对照组、超声辐照对照组、生理盐水对照组,t=17.88、17.17、18.16,P<0.01;激肽原酶组比超声介导空白微泡对照组、超声辐照对照组、生理盐水对照组,t=15.42、14.78、15.70,P<0.01.层黏连蛋白:超声介导激肽原酶微泡组比超声介导空白微泡对照组、超声辐照对照组、生理盐水对照组,t=7.01、6.71、7.11,P<0.01;激肽原酶组比超声介导空白微泡对照组、超声辐照对照组、生理盐水对照组,t=4.23、3.94、4.33,P<0.01).另外,超声介导激肽原酶微泡组与激肽原酶对照组相比,梗死侧SVZ区双皮质素阳性细胞数(t=2.46,P<0.05)及梗死灶周围层黏连蛋白免疫阳性百分比(t =2.78,P<0.05)均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MCAO术后7d上述各组的神经功能评分超声介导激肽原酶微泡组与其他4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超声介导激肽原酶载药微泡治疗较单用激肽原酶治疗更能促进大鼠MCAO术后的神经再生和血管新生,进一步改善大鼠急性脑梗死后的神经功能,因此,超声介导载药微泡靶向治疗技术有望进一步用于神经系统疾病的治疗.  相似文献   
99.
目的 了解移植3种人工真皮支架对Ⅲ度烧伤创面血管化及其瘢痕形成的影响.方法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18只广西巴马小型猪分成壳聚糖支架组、磺化羧甲基壳聚糖支架组、ADM支架组,每组6只,在每只猪背部制作Ⅲ度烫伤(下称烧伤)创面4或8个,共96个.伤后48 h切痂后,前2组创面分别移植胶原-壳聚糖/硅橡胶双层人工皮、胶原-磺化羧甲基壳聚糖/硅橡胶双层人工皮,ADM支架组创面移植ADM,每组创面24个;剩余24个创面作为油纱对照组,直接覆盖油纱.于支架移植或油纱覆盖后l、2、3、4周(“4周”指植入支架或覆盖油纱后2周+移植表皮后2周),观察各组创面的大体情况;取创面中央部位组织,采用生物素-链霉亲和素-过氧化物酶染色法观察CD31、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TGF-β1、TGF-β3表达阳性的血管或细胞,并计数.对数据行单因素方差分析和LSD检验. 结果(1)大体观察可见,磺化羧甲基壳聚糖支架组创面血管化程度明显优于其余3组.(2)移植或覆盖后1~3周各组创面组织CD31阳性血管数持续增多,第4周时3个支架组均减少.各时相点4组间比较,F值分别为24.005、38.822、25.274、3.856,P<0.05或P<0.01;磺化羧甲基壳聚糖支架组l~3周明显多于其余3组(P值均小于0.05).(3)移植后1~3周,3个支架组创面组织α-SMA阳性血管数均持续增多,4周时下降;油纱对照组覆盖后1~4周持续增多.各时相点4组间比较,F值分别为22 637、28.087、62.651、18.055,P值均小于0.01.磺化羧甲基壳聚糖支架组各时相点均明显多于其余3组(P值均小于0.05).(4)移植或覆盖后1~4周每400倍视野下TGF-β1阳性细胞数:壳聚糖支架组分别为(127±8)、(167±19)、(170±18)、(144±10)个,磺化羧甲基壳聚糖支架组为(171±17)、(207±25)、(130±30)、(69±16)个,ADM支架组为(106±8)、(159±17)、(171±11)、(145±11)个,油纱对照组为(100±20)、(150±18)、(200±14)、(172±20)个;各时相点4组间比较,F值分别为29 675、9.503、13 107、54.515,P值均小于0.01.1、2周时磺化羧甲基壳聚糖支架组明显高于其余3组(P值均小于0.05),3、4周时其表达量下降,明显低于其余3组(P值均小于0 05).(5)移植或覆盖后1~3周,各组创面组织每400倍视野下TGF-β3阳性细胞数持续增多,4周时下降或继续升高;各时相点4组间比较,F值分别为140.612、945 850、714.037、119.147,P值均小于0.01.磺化羧甲基壳聚糖支架组各时相点明显高于其余3组(P值均小于0 05). 结论 胶原-磺化羧甲基壳聚糖真皮支架在烧伤创面愈合过程中可快速诱导血管生成和成熟,有利于创面早期修复和抑制瘢痕增生.  相似文献   
100.
胃癌血行转移最常见的部位是肝脏,其预后差,是胃癌患者常见的死亡原因.近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学的进展,人们对肿瘤转移机制的认识也逐渐深入.肿瘤转移是一个多步骤且复杂的过程,首要条件是细胞自原发灶脱落,并局部转移进入肿瘤新生血管.本文就肿瘤细胞浸润和血管生成在胃癌肝转移中的相关机制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