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1538篇
  免费   5813篇
  国内免费   3283篇
耳鼻咽喉   198篇
儿科学   1332篇
妇产科学   830篇
基础医学   12740篇
口腔科学   744篇
临床医学   5546篇
内科学   16761篇
皮肤病学   1075篇
神经病学   2665篇
特种医学   1299篇
外国民族医学   10篇
外科学   3893篇
综合类   10573篇
现状与发展   19篇
预防医学   6021篇
眼科学   489篇
药学   8881篇
  18篇
中国医学   3564篇
肿瘤学   3976篇
  2023年   803篇
  2022年   1860篇
  2021年   2298篇
  2020年   2163篇
  2019年   2388篇
  2018年   2280篇
  2017年   2244篇
  2016年   2610篇
  2015年   2870篇
  2014年   4675篇
  2013年   4871篇
  2012年   4802篇
  2011年   5116篇
  2010年   4140篇
  2009年   3937篇
  2008年   3886篇
  2007年   3769篇
  2006年   3437篇
  2005年   2935篇
  2004年   2431篇
  2003年   2105篇
  2002年   1712篇
  2001年   1500篇
  2000年   1155篇
  1999年   1009篇
  1998年   925篇
  1997年   770篇
  1996年   650篇
  1995年   662篇
  1994年   565篇
  1993年   464篇
  1992年   440篇
  1991年   351篇
  1990年   318篇
  1989年   285篇
  1988年   238篇
  1987年   205篇
  1986年   170篇
  1985年   443篇
  1984年   461篇
  1983年   373篇
  1982年   380篇
  1981年   318篇
  1980年   294篇
  1979年   261篇
  1978年   205篇
  1977年   159篇
  1976年   176篇
  1975年   153篇
  1974年   126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用体内外实验模型,研究了新维A类化合物4-乙酰胺苯基维A酸酯(4-APR)对肿瘤侵袭、转移的抑制作用。4-APR 43.3mg·kg-1po即能减少小鼠Lewis肺癌的自发性肺转移瘤数。半体内实验证明4-APR10-5mol·L-1和10-6mol·L-1对B16-F10癌细胞的人工肺转移瘤数分别抑制67.9%和36.6%。体外实验显示,4-APR对B16-F10细胞侵袭重组基底膜的抑制率分别为54.2%和41.9%。  相似文献   
992.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树突状细胞状况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汤伟  汪晓莺  朱俊  周跃  沈轶瑶  蒋道荣 《江苏医药》2003,29(6):401-403,F002
目的 研究慢性乙型肝炎(慢性乙肝)患者外周血树突状细胞(DCs)的状况。方法 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在含重组人白细胞介素4(rhIL-4)(500U/m1)和重组人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GM-CSF)(100ng/m1)完全培养基中培养诱导出DCs。在显微镜下观察DCs生长状况,并采用直接计数法以了解DCs的增殖速度。采用LDH法检测DCs诱导的细胞毒性T细胞(CTL)杀伤能力。以MTT法检测DCs刺激同种异体混合淋巴细胞反应的能力。结果 慢性乙肝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通过诱导培养所产生的DCs的细胞数量明显少于正常人群;慢性乙肝患者的DCs的增殖速度与正常人DCs无显著性差异,但细胞发育不良。慢性乙肝患者的DCs诱导CTL杀伤作用的能力明显弱于正常人;并且在经过体外培养3、6、9天后,慢性乙肝患者的DCs刺激同种异体混合淋巴细胞反应的能力均显著低于同培养时段的正常人DCs。结论 慢性乙肝患者体内的DCs不仅细胞数量明显少于正常人,而且发育不良、功能低下。这可能是导致慢性乙肝患者抗HBV特异性免疫功能低下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993.
自毛叶香茶菜Rabdosia japonica(Burm.f)Hara的干叶中分离出四个二萜化合物,其中两个是新的二萜,命名为毛叶香茶菜素A和B。通过光谱分析和化学反应转变成已知化合物epinodosin 6和isodonal 8确定了毛叶香茶菜素A和B的结构分别为3和7。初步的抗癌试验表明,3和7都具有明显细胞毒作用。其它两个二萜成分证明为enmenol 4和epinodosinol 5。  相似文献   
994.
叶酸、维生素B12水平与老年人高凝状态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文  门剑龙 《天津医药》2002,30(4):195-197
目的:研究叶酸、维生素B12水平与老年人高凝状态的关系。方法:测定叶酸、维生素B12、凝血酶原片段1 2、纤维蛋白肽A、可溶性纤维蛋白单体复合物、D-二聚体,抗凝血酶-Ⅲ抗原及活性,蛋白C抗原及活性,组织纤维酶原激活物,纤溶酶原活性,纤溶酶原激活抑制物活性等指标的水平。结果:健康老年人各项指标水平与叶酸、维生素B12水平不相关;血栓性疾病老年人组各项指标均与叶酸、维生素B12水平显著相关。结论:老年人叶酸,维生素B12水平的异常,可对凝血、抗凝血,纤溶系统的功能状态产生显著的影响。  相似文献   
995.
目的 筛选藿朴夏苓汤治疗早期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湿邪郁肺证的物质基础,预测其作用机制。方法 查阅文献及临床报道分析藿朴夏苓汤与早期COVID-19湿邪郁肺证的方证关系。运用TCMSP数据库筛选藿朴夏苓汤中潜在活性成分,将活性成分与新型冠状病毒(SARS-CoV-2)3CL水解酶、血管紧张素转化酶II(ACE2)进行分子对接,根据结合能筛选与两者均有较好结合作用的核心成分。借助Cytoscape软件构建关键成分靶点蛋白互作网络,筛选出核心靶点;通过STRING数据库进行核心靶点的GO分析,Cytoscape软件ClueGO插件进行Pathway、KEGG富集分析。结果 方证关系分析藿朴夏苓汤用于治疗早期COVID-19湿邪郁肺证,筛选出藿朴夏苓汤中潜在作用成分12个,核心靶点67个。其中通草中的通脱木皂苷元I,茯苓、猪苓中的过氧麦角甾醇,半夏中的黄芩苷与SARS-CoV-2 3CL水解酶、ACE2均具有较好的结合活性。GO、Pathway、KEGG富集分析结果显示藿朴夏苓汤中12个潜在作用成分参与调节刺激反应、信号转导、细胞死亡等生物过程以及白介素信号通路、癌症EGFR信号通路、酪氨酸激酶信号转导途径、编程性细胞死亡途径、MAPK信号通路等。结论 藿朴夏苓汤以化湿解毒、宣肺透邪治疗早期COVID-19湿邪郁肺证患者,菲酮、黄芩苷、酸枣仁皂苷、啤酒甾醇、常春藤皂苷元、过氧麦角甾醇、柠檬二烯醇、麦角甾-7,22-二烯-3-酮、通脱木皂苷元I、泽泻醇B-23-醋酸酯、泽泻醇B、新橙皮苷可能为其主要的物质基础,通过阻断SARS-CoV-2病毒蛋白合成,阻止病毒进入宿主细胞,通过调控白介素信号通路、MAPK信号通路、PI3K-Akt信号通路、T细胞受体信号通路、C型凝集素受体信号通路,抑制相关炎症因子的表达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996.
目的观察重组(酿酒酵母)乙肝疫苗和重组(汉逊酵母)乙肝疫苗在成人中的免疫效果。方法对HBsAg、抗HBs、抗HBc三项指标全部为阴性、且未接种过乙肝疫苗的162名16岁以上人群,按照0、1、6的免疫程序接种10μg重组(酿酒酵母)乙肝疫苗和重组(汉逊酵母)乙肝疫苗,于全程免疫1个月后采血,测定血清中抗HBs水平。结果接种重组(酿酒酵母)乙肝疫苗的99人,抗HBs阳转率为94.95%,几何平均浓度为331.08mIU/mL;接种重组(汉逊酵母)乙肝疫苗的63人,抗HBs阳转率为98.41%,几何平均浓度为270.79mIU/mL。两组间抗HBs阳转率和几何平均浓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接种两种疫苗均未观察到明显的不良反应。结论重组(酿酒酵母)乙肝疫苗和重组(汉逊酵母)乙肝疫苗均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和免疫原性。  相似文献   
997.
牛磺酸对培养大鼠心肌细胞感染 Coxsackie B_3 病毒的影响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目的:观察牛磺酸对病毒性心肌炎模型的保护作用。方法:取新生SD大鼠心室肌制备培养搏动心肌细胞,18h后接种100TCID50的CoxsackieB3病毒(CVB3)做为实验性病毒性心肌炎模型。结果:牛磺酸能剂量依赖性地减少感染CVB3后心肌细胞乳酸脱氢酶、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的释放,降低上清液的病毒滴度,对搏动停止、细胞病变及超微结构均有保护作用,并发现感染CVB3后心肌细胞内牛磺酸含量下降。结论:临床应用牛磺酸治疗病毒性心肌炎有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998.
目的:探讨不同联合抗感染方案在治疗耐碳青霉烯类肺炎克雷伯杆菌(CRKP)肺部感染中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2017年1月~2019年12月在南京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诊断为CRKP肺部感染的165例患者,根据不同药物治疗方案分为:①替加环素组(85例):替加环素首剂200 mg,维持剂量100 mg q12h,静脉滴注;②多粘菌素B组(80例):多粘菌素B首剂2.5 mg·kg-1,维持剂量1.25 mg·kg-1,静脉滴注;两组患者均根据临床需要联合亚胺培南西司他丁或美罗培南,治疗时间超过7天;分析两组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性。结果与结论:患者首次痰培养的CRKP均对替加环素和多黏菌素B敏感,对美罗培南耐药。两组患者一般情况无统计学差异。临床总有效率:替加环素组为89.4%,多粘菌素B为92.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肝功能损害:替加环素组11例(12.9%),多黏菌素B组8例(1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肾功能损害:替加环素组3例(3.5%),多黏菌素B组4例(5.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胃肠道反应:替加环素组4例(4.7%),多黏菌素B组0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粘菌素B组细菌清除率及临床疗效略高。替加环素大剂量使用需警惕肝功能损害及胃肠道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999.
Tetrandrine (TET) has been reported to induce anti‐cancer activity in many human cancer cells and also to inhibit cancer cell migration and invasion. However, there are no reports to show TET inhibits cell migration and invasion in human brain glioblastoma multiforme GBM 8401 cells. In this study, we investigated the anti‐metastasis effects of TET on GBM 8401 cells in vitro. Under sub‐lethal concentrations (from 1, 5 up to 10 μM), TET significantly inhibited cell mobility, migration and invasion of GBM 8401 cells that were assayed by wound healing and Transwell assays. Gelatin zymography assay showed that TET inhibited MMP‐2 activity in GBM 8401 cells. Western blotting results indicated that TET inhibited several key metastasis‐related proteins, such as p‐EGFR(Tyr1068), SOS‐1, GRB2, Ras, p‐AKT(Ser473) and p‐AKT(Thr308), NF‐κB‐p65, Snail, E‐cadherin, N‐cadherin, NF‐κB, MMP‐2 and MMP‐9 that were significant reduction at 24 and 48 hours treatment by TET. TET reduced MAPK signaling associated proteins such as p‐JNK1/2 and p‐c‐Jun in GBM 8401 cells. The electrophoretic mobility shift (EMSA) assay was used to investigate NF‐κB and DNA binding was reduced by TET in a dose‐dependently. Based on these findings, we suggested that TET could be used in anti‐metastasis of human brain glioblastoma multiforme GBM 8401 cells in the future.  相似文献   
1000.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患者血清免疫球蛋白水平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择我院2011年6月至2012年6月96例乙型肝炎患者作为观察组,同时选择同期健康体检者96例作为对照组,观察其治疗前后血清免疫球蛋白(IgG、IgA、IgM)水平。结果慢性重型乙型肝炎、慢性乙型肝炎与急性乙型肝炎患者IgG、IgA、IgM水平均高于正常组,根据患者的疾病严重程度,其排列顺位依次是慢性重型乙型肝炎、慢性乙型肝炎与急性乙型肝炎,IgG、IgA、IgM指标水平高低于疾病严重程度呈正相关,组间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有统计学意义P<0.05。乙型肝炎患者治疗后IgG、IgA、IgM水平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清免疫球蛋白是反应乙型肝炎患者严重程度的重要指标,根据血清免疫球蛋白水平可对患者肝细胞的受损程度作出准确判断,从而可随时了解患者的疾病进展及治疗情况,对疗效及预后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