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013篇
  免费   901篇
  国内免费   1025篇
耳鼻咽喉   81篇
儿科学   255篇
妇产科学   50篇
基础医学   923篇
口腔科学   104篇
临床医学   887篇
内科学   3107篇
皮肤病学   100篇
神经病学   383篇
特种医学   288篇
外国民族医学   1篇
外科学   991篇
综合类   1442篇
预防医学   385篇
眼科学   133篇
药学   827篇
中国医学   726篇
肿瘤学   256篇
  2024年   67篇
  2023年   272篇
  2022年   725篇
  2021年   775篇
  2020年   753篇
  2019年   507篇
  2018年   435篇
  2017年   487篇
  2016年   432篇
  2015年   439篇
  2014年   921篇
  2013年   670篇
  2012年   561篇
  2011年   611篇
  2010年   439篇
  2009年   376篇
  2008年   443篇
  2007年   415篇
  2006年   322篇
  2005年   217篇
  2004年   167篇
  2003年   142篇
  2002年   106篇
  2001年   82篇
  2000年   85篇
  1999年   57篇
  1998年   47篇
  1997年   45篇
  1996年   45篇
  1995年   44篇
  1994年   23篇
  1993年   32篇
  1992年   31篇
  1991年   21篇
  1990年   16篇
  1989年   11篇
  1988年   17篇
  1987年   12篇
  1986年   12篇
  1985年   13篇
  1984年   17篇
  1983年   5篇
  1982年   11篇
  1981年   5篇
  1980年   7篇
  1979年   5篇
  1978年   3篇
  1976年   3篇
  1973年   3篇
  197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102.
目的 探讨术前罗哌卡因联合右美托咪定和地塞米松行髂筋膜间隙阻滞对高龄患者半髋关节置换术后镇痛效果和应激反应的影响。方法 选取2020年01月至2021年10月入住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第六医学中心拟行半髋关节置换术的高龄患者90例并随机分成两组,每组患者均于术前24 h及手术当日麻醉前30 min行骨折侧超声引导下腹股沟韧带上髂筋膜间隙阻滞,对照组患者使用0.375%罗哌卡因30 mL,观察组患者使用0.375%罗哌卡因联合0.5μg/kg右美托咪定和0.1mg/kg地塞米松共30 mL,术后两组患者均连接静脉自控镇痛泵。比较两组患者入院后即刻(T0)、术前实施神经阻滞后12 h(T1)、入室时(T2)、术后12 h(T3)、24 h(T4)和48 h(T5)的静息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ores, VAS)及T3~T5时刻的运动VAS评分;并记录两组患者术后镇痛泵的首次按压时间,镇痛药的使用剂量和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同时比较两组患者术前和术后1 d血清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C反应蛋白(c reactive protein, CR...  相似文献   
103.
吸入性损伤在烧伤患者中较为常见,是烧伤患者三大死亡原因之一。近年来,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烧伤休克和烧伤脓毒症的治疗均取得了巨大进步,烧伤患者死亡率明显下降,但吸入性损伤所致的烧伤患者死亡率却无明显变化,且众多研究学者认为吸入性损伤诊断标准的缺乏以及预后评价手段的不足是造成此种情况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本研究主要针对近年来吸入性损伤诊断及预后评价的研究进展予以综述,旨在为探寻更有效的吸入性损伤诊断标准及提高吸入性损伤预后效果提供思路与帮助。  相似文献   
104.
目的 探讨血浆外泌体源性miR-1224-5p与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患者炎性反应状态及预后的关系.方法 选择2018年1月-2019年10月海安市人民医院收治的103例UC患者,其中活动期57例,缓解期46例;选择同期来我院体检的60例健康人群作为对照组.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  相似文献   
105.
目的:探讨微创置管引流对重症急性胰腺炎(SAP)患者早期炎症反应的疗效。方法:将57例SAP且有腹腔积液患者,采用随机数表法分为微创置管引流治疗组(观察组,29例)和常规治疗组(对照组,28例)。两组均给予相同的基础治疗,观察组给予微创置管引流,对照组给予B超引导下穿刺置管引流。检测两组患者治疗前后TNF-α,IL-6,IL-8及C反应蛋白(CRP)等急性炎症指标,并观察肠道功能恢复时间,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持续时间及多器官功能不全综合征(MODS)的发生率。结果:两组患者均有急性炎症反应发生。两组血清炎症指标术后均不同程度逐渐降低,观察组引流后第3,7天TNF-α,IL-6及CRP的水平与对照组比较明显下降(均P<0.05),而血清IL-8引流后第7天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肠道功能恢复时间、SIRS持续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的(均P<0.01);观察组MODS发生率(13.8%)也明显低于对照组(28.6%)(P<0.01)。结论:微创置管引流治疗SAP,能明显减轻早期炎症反应,促进肠道功能恢复,降低MODS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06.
Aim Previous studies have shown significantly lower appendectomy rates in ulcerative colitis (UC) patients compared with healthy controls. Evidence indicating that the appendix has an immunomodulatory role in UC has been accumulating. To examine the latest evidence on the effect of appendectomy on the disease course of UC. Method PubMed, The Cochrane Library and EMBASE were searched. Primary end‐points were number of relapses, use of steroids, number of hospital admissions and number of colectomies. Results The search resulted in six observational studies (five case–control studies and one cohort study) totalling 2532 patients. Owing to clinical heterogeneity, no meta‐analysis could be conducted. One study found lower relapse rates in patients appendectomized before the onset of UC [absolute risk reduction (ARR) = 21.5%; 95% CI: 1.71–45.92%]. Another two studies found a reduced requirement for immunosuppression in appendectomized patients (ARR = 20.2%; 95% CI: 9.67–30.46% in the first study and ARR = 21.4%; 95% CI: 10.32–32.97% in the second study). In addition, one study found lower colectomy rates in nonappendectomized patients (ARR = 8.7%; 95% CI: 1.29–18.66%) and two studies found lower colectomy rates in appendectomized patients (ARR = 21.4%; 95% CI: 13.17–28.79% in the first study and ARR = 18.7%; 95% CI: 7.50–29.97% in the second study). Conclusion There are limited and conflicting data available regarding the effect of appendectomy on the disease course of UC. Most studies suggest a beneficial effect and the minority find no, or a negative, effect.  相似文献   
107.
目前炎性乳腺癌的综合治疗方法已被广泛认可,但国内对该病的诊断和治疗方案尚缺乏统一认识。新辅助化疗、手术加术后化疗或放疗以及分子靶向治疗等治疗方法使炎性乳腺癌患者的总生存率有所提高。笔者就炎性乳腺癌诊断和治疗的新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08.
目的:探讨肺炎性假瘤的影像学表现及特征.方法:对25例经病理证实的炎性假瘤的患者进行X线及CT检查,对其影像学特征分析.结果:假瘤急性期,病灶多呈团块状,周围可见斑片状炎性浸润.无包膜.假瘤稳定期,大部分肿瘤包膜完整,边界光滑类圆形.部分肿块可见空洞坏死,胸膜粘连,长毛刺等征象.结论:全面系统分析炎性假瘤的影像学表现,结合临床病史,有利于提高本病诊断的准确率.  相似文献   
109.
目的:探讨丙戊酸(VPA)对大鼠脊髓损伤(SCI)后运动功能恢复的影响及作用机制。方法:6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均分为3组:假手术组(C组)、损伤组(SCI组)和丙戊酸保护组(VPA组)。SCI组和VPA组采用改良Allen法制作大鼠T10 SCI模型。VPA组术后即刻及其后每12h皮下注射VPA 300mg/kg,至取材;C组和SCI组在相应时间点注射等体积的生理盐水。伤后6h,每组取5只大鼠处死取材,其余大鼠在伤后24h、48h和72h每组取5只先行后肢运动功能BBB评分,随后处死取材。切片后分别行HE染色观察脊髓组织病理变化,免疫荧光双标法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下观察核因子κB(NF-κB)途径的激活状态,免疫组化法检测白介素1β(IL-1β)的表达。结果:C组大鼠各时间点BBB评分均为21分,VPA组和SCI组各时间点的评分均低于C组(P<0.05),但VPA组各时间点的评分均高于同时间点SCI组,在伤后48h和72h两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病理检查显示C组脊髓组织形态正常,VPA组和SCI组伤后6h损伤中央区即可见明显出血灶,灰质中神经元肿胀坏死,白质中神经纤维肿胀;伤后24h、48h出血灶界限更明显,并可见空洞形成和炎症细胞浸润;伤后72h上述病理变化仍明显;VPA组各时间点的病理变化与SCI组相似,但炎症细胞浸润减少。C组偶见或未见NF-κB核阳性细胞和IL-1β表达,与C组相比,SCI组和VPA组NF-κB核阳性细胞百分比和IL-1β表达量从伤后6h即显著性增高,24h达高峰,以后逐渐减少,72h仍显著性高于C组(P<0.05);VPA组各时间点NF-κB核阳性细胞百分比和IL-1β表达量均低于同时间点SCI组(P<0.05)。结论:VPA可促进大鼠SCI后运动神经功能恢复,其机制可能与抑制炎症反应有关。  相似文献   
110.
目的 探讨炎性假瘤样滤泡树突细胞肿瘤的临床病理特征及生物学行为.方法 收集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病理科2001-2010年诊断为肝脏炎性假瘤样滤泡树突细胞肿瘤(1例)、肝脏和脾脏炎性假瘤病例(13例)资料、复查HE切片、进行免疫组化染色、EB病毒编码的核RNA(Epstein-Barr virus encoded nuclear RNA,EBER)原位杂交,并追踪患者预后.结果 免疫组化染色和EBER原位杂交证实,13例肝脏和脾脏炎性假瘤中有1例为脾脏炎性假瘤样滤泡树突细胞肿瘤,有特殊的组织学形态;1例肝脏炎性假瘤样滤泡树突细胞肿瘤则经进一步检查证实,其组织形态与文献报道一致.2例患者均为女性,术后分别随访2.5年、6年均健在.结论 炎性假瘤样滤泡树突细胞肿瘤应从炎性假瘤中分离出来,此病非常少见.该肿瘤主要发生于肝脏和脾脏,确诊依赖组织形态和免疫组化.其生物学行为相对惰性,属于低度恶性肿瘤,手术彻底切除是根本的治疗方法.本文2例为炎性假瘤样滤泡树突细胞肿瘤的相对惰性的生物学行为提供了进一步的证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