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5994篇 |
免费 | 457篇 |
国内免费 | 148篇 |
专业分类
耳鼻咽喉 | 26篇 |
儿科学 | 55篇 |
妇产科学 | 36篇 |
基础医学 | 645篇 |
口腔科学 | 444篇 |
临床医学 | 287篇 |
内科学 | 689篇 |
皮肤病学 | 70篇 |
神经病学 | 540篇 |
特种医学 | 391篇 |
外科学 | 464篇 |
综合类 | 630篇 |
预防医学 | 235篇 |
眼科学 | 962篇 |
药学 | 726篇 |
3篇 | |
中国医学 | 287篇 |
肿瘤学 | 109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2篇 |
2023年 | 103篇 |
2022年 | 286篇 |
2021年 | 287篇 |
2020年 | 229篇 |
2019年 | 190篇 |
2018年 | 237篇 |
2017年 | 232篇 |
2016年 | 214篇 |
2015年 | 238篇 |
2014年 | 381篇 |
2013年 | 425篇 |
2012年 | 297篇 |
2011年 | 348篇 |
2010年 | 236篇 |
2009年 | 274篇 |
2008年 | 259篇 |
2007年 | 240篇 |
2006年 | 214篇 |
2005年 | 181篇 |
2004年 | 154篇 |
2003年 | 115篇 |
2002年 | 107篇 |
2001年 | 117篇 |
2000年 | 108篇 |
1999年 | 99篇 |
1998年 | 74篇 |
1997年 | 97篇 |
1996年 | 57篇 |
1995年 | 56篇 |
1994年 | 59篇 |
1993年 | 52篇 |
1992年 | 44篇 |
1991年 | 46篇 |
1990年 | 49篇 |
1989年 | 41篇 |
1988年 | 55篇 |
1987年 | 37篇 |
1986年 | 29篇 |
1985年 | 66篇 |
1984年 | 46篇 |
1983年 | 41篇 |
1982年 | 33篇 |
1981年 | 40篇 |
1980年 | 23篇 |
1979年 | 25篇 |
1978年 | 15篇 |
1977年 | 11篇 |
1975年 | 5篇 |
1972年 | 6篇 |
排序方式: 共有659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目的:建立疏络化纤颗粒的质量控制方法。方法:对制剂中的百合、灵芝、茜草、地龙、丹参采用薄层色谱(TLC)法进行定性鉴别;采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法对制剂中的疏络化纤颗粒所含成分芍药苷进行含量测定,以C18柱为色谱柱,乙腈-0.1%磷酸水溶液(1486)为流动相,检测波长为230 nm。结果:用薄层鉴别百合、灵芝具有较好的专属性;在0.313~0.626μg范围内芍药苷与峰面积呈良好的线性关系,r2=0.9999,回收率均在95%与105%之间,RSD小于5%(n=6)。结论:所建立的方法专属性强,简便准确,该制剂标准可有效控制其质量。 相似文献
72.
柠檬草与香茅药材中柠檬醛、香叶醇的定性定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对不同产地的柠檬草与香茅进行鉴别,为两者的质量控制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挥发油,以柠檬醛和香叶醇2种成分为指标,采用薄层色谱法对柠檬草与香茅进行定性鉴别,并采用气相色谱法进行定量分析.结果 薄层鉴别结果显示,柠檬草供试品与柠檬醛对照品相应位置上显相同颜色斑点,香茅供试品与香叶醇对照品相应位置上显相同颜色斑点;气相色谱法测定结果显示,4批柠檬草中柠檬醛平均质量分数为(2.08±0.86) ng,/g,3批香茅中香叶醇平均质量分数为(4.11±2.28)mg/g.结论 柠檬草中主要含有柠檬醛及少量香叶醇,而香茅中主要含有香叶醇、不含柠檬醛.本文所建立的分析方法简便、重复性好、结果可靠,可用于柠檬草和香茅的定性定量鉴别. 相似文献
73.
颅颈交界区是头颅向颈椎过渡的关键部位,该区域结构复杂,功能特殊。颅颈交界区韧带在维持颅颈部的稳定和正常旋转、屈伸运动中扮演着重要角色。颅颈交界区韧带损伤,轻则引起寰枕枢关节脱位,重则损伤延髓、颈髓引起瘫痪甚至危及生命。颅颈交界区韧带众多,位置深,相互重叠,其损伤诊断困难,成为临床和影像研究的热点和难点。本文通过对CT双能量技术在韧带损伤诊断中的应用可行性进行分析、综述,为颅颈交界区韧带损伤的临床诊断、治疗及预后评估提供技术支持和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74.
目的探讨早期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 PD)伴认知功能障碍患者视网膜形态的改变及其与临床特征之间可能存在的关系。方法收集神经内科就诊的PD患者共53例(106只眼)以及同期健康体检的正常人20例(40只眼),对PD患者进行统一PD评定量表运动检查(UPDRS-Ⅲ)评分、简易认知评估量表(MMSE)、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匹兹堡睡眠指数量表(PSQI)、Epworth嗜睡量表(ESS)评分。根据认知量表评估结果将患者分为PD认知正常组21例,PD认知障碍组32例。利用光学相干断层成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 OCT)测定受试对象视盘周围上、下、鼻、颞象限及对应的12钟点象限视网膜纤维层(retinal nerve fiber layer, RNFL)厚度,以及黄斑区厚度、黄斑容积。结果PD认知障碍组与认知正常组相比,H-Y分级更高(P=0.037)、ESS得分更高(P=0.014)。PD认知障碍组、PD认知正常组、健康对照组OCT视觉参数分析比较,视盘颞侧9:00钟方向RNFL厚度三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0);亚组间比较,PD认知障碍组较认知正常组变薄(P=0.006)。三组黄斑区容积、黄斑中心凹厚度、平均厚度、外环厚度均有显著差异(P均<0.05);亚组间比较,PD认知障碍组较认知正常组黄斑中心凹厚度均显著变薄;进一步进行相关分析,PD患者中MOCA得分(r=0.317)、定向力分数(r=0.416)与黄斑中心凹厚度呈正相关。结论病情严重程度、嗜睡的发生情况是PD发生认知障碍的主要影响因素,而且PD伴认知功能障碍患者存在视网膜纤维层和黄斑区结构的异常,特别是MOCA得分越低、定向力得分越差的患者,黄斑中心凹厚度越薄。 相似文献
75.
目的 利用频域光学相干断层扫描(SD-OCT)检测健康对照和早中期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POAG)患者的视盘及黄斑参数,分析其相关影响因素。方法 选择2015年9月至2018年8月在我科就诊的早中期POAG患者40例(40眼),其中20~39岁者20例、60~79岁者20例;纳入同期在我科就诊的40名(40眼)健康对照,其中20~39岁者20名、60~79岁者20名。受试者均接受全面的眼科检查,并利用SD-OCT测量所有受试者视盘周围视网膜神经纤维层(pRNFL)厚度、黄斑区平均神经节细胞层联合内丛状层(GCL-IPL)厚度、黄斑区最薄GCL-IPL厚度和黄斑区平均整体厚度。结果 健康对照组和早中期POAG组黄斑区平均GCL-IPL厚度及最薄GCL-IPL厚度均随年龄增长而变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两组黄斑区平均整体厚度随着年龄的增长均无明显变化。在健康对照组,年龄因素对pRNFL厚度影响不大,20~39岁者与60~79岁者pRNFL厚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早中期POAG组,20~39岁者和60~79岁者pRNFL平均厚度、上方厚度、下方厚度和颞侧厚度与健康对照组同年龄者相比均变薄,且60~79岁者上述pRNFL厚度与20~39岁者相比更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早中期POAG组pRNFL鼻侧厚度在20~39岁者与60~79岁者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健康对照组同年龄者相比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SD-OCT测量的pRNFL厚度与POAG有关,可作为早期诊断POAG的检测指标。 相似文献
76.
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是冠心病的严重类型,ACS患者不仅病死率较高,还存在缺血事件(如缺血性卒中、心肌梗死)复发风险。血小板聚集及血栓形成是导致ACS的重要原因。为降低缺血事件的发生风险,临床推荐ACS患者接受阿司匹林联合强效P2Y12抑制剂的双联抗血小板治疗12个月。然而在标准双联抗血小板治疗下,ACS患者残余缺血风险(经抗栓治疗后仍残留的缺血事件发生风险)仍旧较高。因此为进一步降低缺血事件发生风险,临床对强化抗栓方案的研究也逐渐增多。本文通过总结强化抗栓治疗方案的作用机制及其最新研究进展,发现延长双联抗血小板治疗时间、三联抗血小板治疗、双通道抑制(抗血小板联合抗凝治疗)等强化抗栓治疗方案可降低缺血事件发生风险,为进一步指导临床个体化抗栓治疗及明确最佳抗栓策略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77.
目的 探究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前期(NDR)视盘周围视网膜神经纤维层(RNFL)厚度的动态变化。 方法 选取 NDR 患者 24 例和健康对照者 30 例,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仪测量两组视盘周围 RNFL 厚度,每间隔 6 个月复查 1 次,共检测 5 次;比较两 组视盘全周及各象限 RNFL 厚度的动态变化。 结果 NDR 组与对照组视盘周围 RNFL 均值为 (104.42±15.75)、(114.28±6.69)滋m, NDR 组视盘全周、上方、下方和颞侧象限 RNFL 厚度均小于对照组(P<0.05);NDR 组每次测量(共 5 次)的视盘全周 RNFL 厚度均小 于对照组(P<0.05)。上方与鼻侧、上方与颞侧、下方与鼻侧、下方与颞侧象限 RNFL 厚度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 0.05)。 结论 NDR 患者 RNFL 变薄,且随病程发展持续存在,以视盘上方、下方象限尤为显著。 相似文献
78.
目的:根据体表面积(body surface area,BSA)调整碘剂量(17.1 g I/m2BSA)、固定注射时间(25 s),比较双能量CT(dual energy CT,DECT)增强扫描中两种不同碘浓度对比剂之间血管和肝实质的强化。方法:300例患者被前瞻性随机分为4组,A组及C组注射300 mg/m L对比剂,B组及D组注射370 mg/m L对比剂,碘剂量根据BSA调整,对比剂注射时间固定为25 s。分别于肝动脉晚期(A、B组)或门静脉期(C、D组)采用双能量扫描,在80 k Vp、140 k Vp及彩色编码碘覆盖图中,比较高、低碘浓度对比剂间腹主动脉、门静脉及肝实质强化程度。组间强化程度差异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结果:在80 k Vp、140 k Vp或彩色编码碘覆盖图中,注射高碘浓度对比剂时,动脉期主动脉平均强化程度较高,但两组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两种碘浓度对比剂间门静脉期门静脉及各扫描期内肝实质强化程度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肝脏增强DECT成像中,根据BSA调整碘剂量,固定注射时间,注射300 mg I/m L或370 mg I/m L对比剂,可获得相等的血管及肝实质的强化。 相似文献
79.
目的比较5种不同方法预备根管后对根尖1/3根管壁的清洁能力。方法将2007年12月至2008年3月在大连市口腔医院颌面外科门诊拔除的60颗离体牙随机分为6组,每组10颗。各组的牙齿先使用Protaper进行根管预备,然后使用不同的方法处理根管壁,分别为:A组H2O2和生理盐水(对照组)、B组EDTA凝胶和5.25%的NACLO,C组超声波荡洗根管、D组Nd:YAG激光、E组超声波(蒸馏水)+EDTA、F组:超声波(5.25%NAcL0)+EDTA。完成之后将样本纵向剖开,扫描电镜观察根管壁的界面,比较根尖1/3根管壁的清洁程度和牙本质小管的状态。结果对照组(A组)牙齿根尖部被玷污层全部覆盖,未见开放的牙本质小管;各实验组(B、C、D、E、F组)牙齿根尖部根管壁玷污层不同程度被去除。B、C、D、E、F组根尖1/3玷污层的评分与A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个实验组间根尖1/3玷污层的评分比较,D组与E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各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5种不同的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可去除根尖部的玷污层,以超声波(5.25%NACLO)+EDTA处理根管壁的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80.
Al-Ali M, Sathorn C, Parashos P. Root canal debridement efficacy of different final irrigation protocols. International Endodontic Journal,?45, 898-906, 2012. ABSTRACT: Aim To compare the smear layer and debris removal effectiveness of four root canal irrigation protocols as well as their effectiveness in removing remaining soft tissues in curved root canals. Methodology The mesiobuccal and mesial root canals of 107 extracted human maxillary and mandibular molars were instrumented using Mtwo rotary NiTi instruments then randomly divided into four groups according to a final rinse protocol: Group 1 (n?=?28) - manual agitation of 1% NaOCl and 15% EDTA; Group 2 (n?=?26) - CanalBrush agitation of 1% NaOCl and 15% EDTA; Group 3 (n?=?26) - 3% H(2) O(2) alternated with 1% NaOCl; Group 4 (n?=?27) - passive ultrasonic agitation of 1% NaOCl and 15% EDTA. All irrigation protocols were performed in a closed system. Eleven roots per group were prepared and histologically stained (H&E) to assess percentage of remaining pulpal tissues in the apical thirds. The remaining specimens were split longitudinally and examined under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 at ×2000 magnification to assess smear layer and debris removal. Image Pro Plus 6.0 software was used to analyse smear layer and remaining pulp tissue. Debris presence was scored by two blinded investigators using a five-point scale. Data were analysed using Univariate analysis of variance (GenStat 13, α?=?0.05). Results CanalBrush and passive ultrasonic irrigation were equally effective with significantly less smear layer and debris than manual agitation and H(2) O(2) alternated with NaOCl (P?0.05). The H(2) O(2) alternated with NaOCl protocol was significantly more effective in removing pulp tissue remnants in the apical level than manual agitation (P?=?0.009) and passive ultrasonic irrigation (P?=?0.01). Conclusions CanalBrush was as effective as passive ultrasonic irrigation in smear layer and debris removal. Alternating H(2) O(2) with NaOCl was effective in removing soft tissues from root canal complexities. Further studies are required to evaluate effectiveness of this regimen taking into account irrigant volume differences and effect of root canal system configuration.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