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0794篇 |
免费 | 529篇 |
国内免费 | 147篇 |
专业分类
耳鼻咽喉 | 103篇 |
儿科学 | 139篇 |
妇产科学 | 141篇 |
基础医学 | 1136篇 |
口腔科学 | 147篇 |
临床医学 | 1189篇 |
内科学 | 670篇 |
皮肤病学 | 24篇 |
神经病学 | 2039篇 |
特种医学 | 425篇 |
外科学 | 1644篇 |
综合类 | 1572篇 |
预防医学 | 639篇 |
眼科学 | 116篇 |
药学 | 992篇 |
5篇 | |
中国医学 | 302篇 |
肿瘤学 | 187篇 |
出版年
2024年 | 41篇 |
2023年 | 300篇 |
2022年 | 485篇 |
2021年 | 565篇 |
2020年 | 474篇 |
2019年 | 427篇 |
2018年 | 519篇 |
2017年 | 374篇 |
2016年 | 310篇 |
2015年 | 320篇 |
2014年 | 833篇 |
2013年 | 700篇 |
2012年 | 604篇 |
2011年 | 719篇 |
2010年 | 523篇 |
2009年 | 490篇 |
2008年 | 499篇 |
2007年 | 440篇 |
2006年 | 405篇 |
2005年 | 338篇 |
2004年 | 265篇 |
2003年 | 186篇 |
2002年 | 202篇 |
2001年 | 149篇 |
2000年 | 128篇 |
1999年 | 108篇 |
1998年 | 106篇 |
1997年 | 95篇 |
1996年 | 65篇 |
1995年 | 59篇 |
1994年 | 60篇 |
1993年 | 37篇 |
1992年 | 44篇 |
1991年 | 45篇 |
1990年 | 39篇 |
1989年 | 30篇 |
1988年 | 34篇 |
1987年 | 28篇 |
1986年 | 25篇 |
1985年 | 32篇 |
1984年 | 31篇 |
1982年 | 31篇 |
1981年 | 27篇 |
1979年 | 35篇 |
1978年 | 25篇 |
1977年 | 19篇 |
1976年 | 28篇 |
1975年 | 28篇 |
1974年 | 32篇 |
1973年 | 29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目的观察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导管接触性溶栓(CDT)术后髂静脉支架治疗髂静脉病变的疗效。方法本研究为单中心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155例下肢DVT患者经CDT治疗后,髂静脉远端主干静脉完全通畅,髂静脉残留狭窄大于50%者中的74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实验组45例行髂静脉支架置入,对照组29例髂静脉未置入支架。观察指标:深静脉通畅率,CEAP分类法中临床分级(C)变化,静脉临床严重程度计分(VCSS)变化及生活质量调查表(CIVIQ)评分。结果术后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6~24个月。行静脉造影或彩超检查,实验组40例,对照组27例,实验组与对照组的终点通畅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87.5%(35/40)vs29.6%(8/27),P<0.05];实验组与对照组的1年累积通畅率比较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86.0%vs54.8%,P<0.01)。实验组及对照组的CEAP分类法中临床分级(C)术前术后差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61±0.21vs0.69±0.23,P<0.01)。随访终点实验组及对照组VCSS术后两组差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7.57±0.27vs6.56±0.23,P<0.01)。实验组及对照组CIVIQ调查表终点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22.67±3.01vs39.34±6.66,P<0.01)。结论髂静脉支架对下肢DVT导管溶栓术后治疗髂静脉病变能够提高深静脉的通畅率,提高疗效,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72.
目的比较两种不同右侧腋动脉插管方法对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患者行主动脉弓置换术的安全性和临床效果。方法 2008年7月至2010年7月北京安贞医院对280例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患者采用右侧腋动脉插管建立体外循环(CPB),行全弓置换+降主动脉支架人工血管植入术。根据术中腋动脉插管方式将280例患者分为两组,直接插管组(n=215),年龄(43.1±9.5)岁,行直接腋动脉插管;间接插管组(n=65),年龄(44.7±8.3)岁,腋动脉连接人工血管行间接插管。观察两组患者的安全性,比较相关手术参数、临床结果和术后恢复情况。结果住院死亡10例,其中直接插管组7例(7/215,3.3%),间接插管组3例(3/65,4.6%);所有患者均成功行腋动脉插管;术后25例(25/280,8.9%)出现暂时性神经系统功能障碍,其中直接插管组19例(8.8%),间接插管组6例(9.2%),均经治疗痊愈。间接插管组患者术后腋动脉插管并发症明显少于直接插管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例vs.19例,P=0.045)。两组患者体外循环期间最高流量、最高泵压,深低温停循环时间、顺行性脑灌注时间和CPB时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人工血管右侧腋动脉插管可以降低腋动脉插管相关并发症,安全用于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患者的外科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73.
目的通过研究深低温期间高氧血气管理对深低温停循环(DHCA)兔血气、生化指标、脑组织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丙二醛(MDA)含量、脑组织含水量的影响,探讨高氧管理的脑保护作用。方法建立兔DHCA+选择性脑灌注(ASCP)动物模型,将24只11~13周龄雄性新西兰兔(体重2.7~3.4 kg)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组:假手术组(Sham组),ASCP组(S组),ASCP+高氧管理组(SH组),每组8只。术中检测动脉血氧分压(PaO2)、动脉血氧饱和度(SaO2)、颈静脉球血氧分压(PjvO2)、颈静脉球血氧饱和度(SjvO2)和血乳酸(Lac)含量,术后检测脑组织SOD活性、MDA含量和脑组织含水量。结果停循环前、复灌前和复灌5 min SH组PaO2、PjvO2和SjvO2均高于S组和Sham组(P0.05)。SH组脑组织SOD活性与S组[(213.53±33.52)U/mg.prot vs.(193.02±27.67)U/mg.prot]和Sham组[(213.53±33.52)U/mg.prot vs.(244.38±35.02)U/mg.prot]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S组SOD活性低于Sham组(P0.05)。SH组脑组织MDA含量低于S组[(1.42±0.30)nmol/mg.prot vs.(2.37±0.55)nmol/mg.prot,P0.05]。结论深低温期间的高氧血气管理在DHCA+ASCP中能提供更好的氧供,有效地提高兔PjvO2和SjvO2,维持脑组织SOD活性,降低MDA含量,具有脑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74.
目的观察银杏达莫注射液联合低分子肝素钙预防骨盆骨折手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DVT)形成的疗效。方法将35例骨盆骨折术后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19例应用银杏达莫注射液联合低分子肝素钙,对照组16例单独应用低分子肝素钙。检测术前、术后3天、7天以及14天时D-二聚体指标,并在术后14天常规行双下肢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CDFI)检查,以评价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术后3天、7天以及14天时D-二聚体指标均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D-二聚体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中1例(5.3%)发生DVT,对照组中2例(12.5%)发生DVT。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银杏达莫注射液联合低分子肝素钙能更有效预防骨盆骨折术后DVT的形成。 相似文献
75.
《中国现代医生》2019,57(4):95-99
目的 探讨临床药师在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个体化治疗中的作用。 方法 对南京鼓楼医院血管外科2018年8月收治的8例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的治疗过程进行分析,结合临床药学知识制定导管接触性溶栓及抗凝用药方案,对患者实施全程药学监护。 结果 溶栓治疗期间,患者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呈明显下降趋势,血浆D-二聚体水平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血小板未见明显下降趋势;8例患者在溶栓治疗过程中,2例出现轻微牙龈出血后自行止血,1例出现血尿,停止溶栓治疗后改为口服抗凝药,血尿现象消失。患者预后改善明显,血栓完全溶解,静脉恢复畅通,用药安全得到有效保障。 结论 临床药师在导管接触性溶栓联合抗凝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的个体化用药监护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76.
经脐单孔腹腔镜技术不但具有传统腹腔镜手术的优点,还有手术瘢痕隐蔽、手术标本更易于取出等优势,近几年在微创手术领域发展迅速。但是由于手术操作难度较大,特殊学习曲线以及手术适应证等原因导致该手术方式并未广泛应用于临床,本文从医生的观念、手术操作的瓶颈、学习曲线和设备条件、手术适应证的限制、手术潜在的隐患等限制单孔腹腔镜全面开展的因素进行阐述与探讨。 相似文献
77.
78.
目的:探讨骨折术后下肢深静脉超声检查的诊断作用.方法:选取我院2018年1月-2019年4月期间在本院行骨折内固定手术治疗且术后疑似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患者50例作为研究对象.患者先行彩色多普勒检查,随后行下肢深静脉造影.患者确诊后立即实施溶栓治疗,统计患者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结果,下肢深静脉造影后,对比两者诊断情况.同时,观察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溶栓前后血流频谱Vs、Vd和RI指标变化.结果:经彩超检查显示38例为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检出率为76. 00% (38/50),根据血栓形成情况分为周围型18例(36. 00% ),中央型22例(44. 00% ),混合型10例(20. 00% ),其中混合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占比最低,显著低于周围型和中央型,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 05).下肢深静脉造影对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检出率84. 00% ,略高于超声诊断76. 00% ,但是无显著差异(P>0. 05).与下肢深静脉造影相比,超声诊断符合率为90. 48% (38/42),无误诊者,漏诊者为9. 52% (4/42). 42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溶栓治疗前血流频谱显示:Vs(48. 06 ± 5. 03)cm/s、Vd(10. 36 ± 2. 39)cm/s、RI(1. 75 ± 0. 37);溶栓后为Vs(37. 06 ± 4. 11)cm/s、Vd(7. 69 ± 2. 67)cm/s、RI(2. 67 ± 0. 53);溶栓前后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 05).结论:骨折术后下肢深静脉超声检查对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诊断准确性较高,可为临床溶栓治疗提供参考资料,可作为疑似患者的首选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79.
目的:探讨基于翻转课堂理念的《中药学》混合式教学模式的应用及成效。方法将学生随机分为甲、乙两组,分别采用翻转课堂的混合教学模式与传统教学模式,比较两种模式对学生平均成绩及教学满意度的影响。结果甲组单元测试总成绩及客观题成绩、形成性评价总成绩及课堂抢答、讨论发言成绩、综合性平均成绩及各分数段人数变化均明显高于乙组(P<0.05或P<0.01);两组间的满意度差异极显著(P<0.01)。结论基于翻转课堂理念的的混合教学模式确实能极大地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提升教学效果。可为今后的深入探索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80.
目的:探讨应用整形观念,大张网状皮片联合VSD技术治疗深度烧伤的临床效果。方法:2010年2月-2016年10月,选择40例50%TBSA(ITW30%)以下深度烧伤患者,男28例,女12例,年龄16-50岁,平均年龄32岁,烧伤部位为四肢、躯干,包括手足等关节功能部位,切削痂时间为伤后3-7天,1次手术面积控制在20%-30%以下,切削痂创面应用VSD敷料覆盖,术后2周左右,切削痂创面肉芽组织形成,予以大张网状皮片移植,VSD敷料覆盖,持续负压吸引。结果:切削痂术后2周,肉芽组织新鲜生长良好,植皮术后10-14天观察移植皮片成活率95%以上,3-4周后网状皮片扩展良好,创面全部覆盖,随访6个月-1年,外形良好,无明显瘢痕增生及肢体功能活动障碍,生活质量明显提高。结论:应用整形观念,网状皮片移植结合VSD负压吸引技术是治疗深度烧伤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