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8397篇 |
免费 | 1273篇 |
国内免费 | 377篇 |
专业分类
耳鼻咽喉 | 175篇 |
儿科学 | 69篇 |
妇产科学 | 1825篇 |
基础医学 | 1085篇 |
口腔科学 | 169篇 |
临床医学 | 1616篇 |
内科学 | 256篇 |
皮肤病学 | 127篇 |
神经病学 | 622篇 |
特种医学 | 937篇 |
外科学 | 3483篇 |
综合类 | 3271篇 |
预防医学 | 1765篇 |
眼科学 | 6篇 |
药学 | 1314篇 |
6篇 | |
中国医学 | 1162篇 |
肿瘤学 | 2159篇 |
出版年
2024年 | 40篇 |
2023年 | 176篇 |
2022年 | 491篇 |
2021年 | 696篇 |
2020年 | 611篇 |
2019年 | 484篇 |
2018年 | 617篇 |
2017年 | 629篇 |
2016年 | 705篇 |
2015年 | 663篇 |
2014年 | 1545篇 |
2013年 | 1394篇 |
2012年 | 1413篇 |
2011年 | 1559篇 |
2010年 | 1341篇 |
2009年 | 1150篇 |
2008年 | 964篇 |
2007年 | 964篇 |
2006年 | 790篇 |
2005年 | 640篇 |
2004年 | 531篇 |
2003年 | 430篇 |
2002年 | 313篇 |
2001年 | 289篇 |
2000年 | 249篇 |
1999年 | 207篇 |
1998年 | 154篇 |
1997年 | 121篇 |
1996年 | 104篇 |
1995年 | 126篇 |
1994年 | 78篇 |
1993年 | 95篇 |
1992年 | 66篇 |
1991年 | 59篇 |
1990年 | 35篇 |
1989年 | 36篇 |
1988年 | 30篇 |
1987年 | 37篇 |
1986年 | 22篇 |
1985年 | 35篇 |
1984年 | 46篇 |
1983年 | 16篇 |
1982年 | 17篇 |
1981年 | 15篇 |
1980年 | 7篇 |
1979年 | 19篇 |
1978年 | 12篇 |
1977年 | 8篇 |
1976年 | 9篇 |
1972年 | 3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中国现代医生》2019,57(29):79-82
目的探讨水囊新法打输尿管隧道在宫颈癌根治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分析2018年6~12月在我院确诊的宫颈癌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用水囊新法处理输尿管16例(A组)、输尿管导管处理输尿管21例(B组)。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尿管拔除时间、尿潴留发生率、输尿管损伤率、术后发热率、尿路感染发生率等。结果 A组手术时间明显短于B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术后尿管拔除时间、术后尿潴留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术后抗生素使用时间明显短于B组,术后发热、尿路感染、术后血尿发生率明显低于B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两组患者术中、术后均未发生输尿管损伤。术后3个月随访过程中,B组患者中4例出现尿路感染,1例出现肾积水,A组患者无尿路感染或泌尿系统损伤的发生。结论在行广泛子宫切除手术时,为避免术中输尿管损伤,术中水囊新法打输尿管隧道是可行的,可有效避免术中输尿管的损伤,不增加患者经济负担,且不增加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92.
【摘要】 目的 探讨长链非编码RNA TUSC8调控miR 137对宫颈癌迁移和侵袭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 qPCR检测TUSC8和miR 137在宫颈癌组织和正常宫颈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及差异,分析TUSC8与宫颈癌患者临床病理学参数之间的相关关系,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检测TUSC8与miR 137之间的相互作用;Transwell侵袭实验检测抑制TUSC8后宫颈癌细胞侵袭行为的变化情况;划痕愈合实验检测抑制TUSC8后宫颈癌细胞迁移行为的变化情况;裸鼠体内成瘤实验抑制TUSC8后宫颈癌细胞的成瘤能力的变化。结果 与正常宫颈组织相比,宫颈癌组织中TUSC8和miR 137的表达水平均相对上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USC8的表达与宫颈癌的病理分期相关以及淋巴结转移情况有关,分期越高,TUSC8在宫颈癌组织中表达越高,淋巴结转移的患者中TUSC8的表达也相对较高;双荧光素酶实验证实TUSC8能与miR 137的3’ UTR特异性结合,可以调控miR 137的表达与活性;抑制TUSC8的表达后可以抑制宫颈癌细胞的迁移和侵袭能力;抑制TUSC8后宫颈癌细胞的成瘤能力受到相应的抑制。结论 TUSC8可以调控miR 137的表达影响宫颈癌细胞的迁移和侵袭行为。 相似文献
93.
[摘要]
〖HTH〗目的〖HTSS〗探讨宫颈癌继发阴道炎患者的病原菌分布情况,并分析其危险因素。
〖HTH〗方法〖HTSS〗回顾性分析120例宫颈癌患者的临床资料,统计阴道炎的发生率和病原菌分布情况。按是否继发阴道炎分为发生组和未发生组,比较2组可能影响宫颈癌继发阴道炎因素的构成比,并对可能的影响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
〖HTH〗结果〖HTSS〗120例宫颈癌患者中继发阴道炎42例(35.00%);继发阴道炎患者共检出72株病原菌,真菌、革兰阴性菌和革兰阳性菌的占比分别为52.78%、31.94%和15.28%,其中分别以白色假丝酵母菌、大肠埃希菌和葡萄球菌的占比最高,分别为27.78%、12.50%和8.33%。发生组年龄>60岁、有阴道炎既往史、伴有糖尿病、手术、手术患者术后引流时间>24 h、化疗、放疗构成比均高于未发生组,采用阴道洗剂者构成比低于未发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60岁、有阴道炎既往史、伴有糖尿病、手术、手术患者术后引流时间>24 h、化疗、放疗是宫颈癌继发阴道炎的危险因素,采用阴道洗剂是宫颈癌继发阴道炎的保护因素(P<0.05)。
〖HTH〗结论〖HTSS〗宫颈癌继发阴道炎的风险较高,以真菌为主要病原菌,危险因素也较多,需要针对危险因素制定防控措施,鼓励患者合理使用阴道洗剂。 相似文献
94.
目的:着重于探讨宫颈糜烂患者运用宫颈环形电切术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对本院80例宫颈糜烂患者按照随机数字法分组,对照组40例采用微波探头治疗,实验组40例采用宫颈环形电切术,比较两组临床指标与治疗总有效率.结果:两组手术时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实验组阴道排液时间与术中出血量较对照组少,治疗总有效率较对照组高,均差异显著(P<0.05).结论:宫颈环形电切术治疗宫颈糜烂效果确切,临床指标可明显改善,临床应用价值极高. 相似文献
95.
目的:观察项五针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71例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37例与对照组34例。观察组采用项五针;对照组采用常规取穴。分别在治疗前、治疗5次、治疗10次后应用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估表(evaluation scale for cervical vertigo,ESCV)评价症状改善情况;治疗10次后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5次后两组ESCV评分较治疗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两组治疗10次后较治疗前ESCV评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痊愈率为54.0%,优于对照组的23.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项五针能提高患者的ESCV评分,优于常规针刺,且具有起效快、痊愈率高、无不良反应等特点。 相似文献
96.
97.
颈椎病患者颈椎不稳的X线指数法分析 总被引:11,自引:4,他引:11
目的:设计一种新的X线指数方法分析颈椎不稳。方法:分别选择颈椎病、颈部症状患者和正常人的颈椎动态X线片,各椎间隙高度、各椎体高度、椎体间角度位移和水平位移、椎管矢状径,采用指数法分析颈椎曲度、颈椎活动度、颈椎水平位称和颈椎不稳。结果:症状组、颈椎病组在中立侠颈椎曲度指数均减小,颈椎病组的最大屈伸活动度减小,症状组和颈椎病组椎体水平位移明显增多、增大。结论:X线指数法能够客观地反映颈椎曲度、活动工和颈椎不稳。颈椎退变过程具有一定的顺序性。建议当量大水平位移指数≥0.3时考虑颈椎不稳。 相似文献
98.
螺旋CT三维重建在颈椎后纵韧带骨化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螺旋CT三维重建显示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的价值和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1例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的螺旋CT扫描资料。结果:颈椎后纵韧带骨化按Hirabayashi分型,节段型3例,连续型9例,混合型5例,其它型4例。结论:螺旋CT三维重建能清晰显示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的范围,厚度,形状。三维重建有助于手术入路设计,有助于理解骨化的复杂性。螺旋CT是颈椎后纵韧带骨化最好的检查方法,应该常规使用。 相似文献
99.
颈椎手术中皮层体感诱发电位(CSEP)监护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目的:通过开展皮层体感诱发电位(CSEP)术中监护脊髓功能的临床研究,有效的预防医源性脊髓损伤。杜绝截瘫的发生。方法:71例手术患者按Frankel分级术前属B级5例,C级24例,D级27例。E级15例,CSEP术中连续动态监测。作者经实验研究并结合临床提出CSEP术中监护临界值为,D、E级患者术中波幅较麻醉后下降不超过50%;B,C级患者术中波幅较麻醉后下降不超过40%,结果:39例未达到监护临界值,术后无脊髓损伤,超过临界值发出警告32例,其中31例接受警告术后脊髓功能无损害。1例不顾警告继续手术。术后发生完全性截瘫。结论:CSEP术中监护脊髓损伤准确可靠。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0.
应用新型合成韧带施行颈椎前路椎间融合术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动物对照实验的方法,确定一种新型合成韧带在颈椎间隔合术的应用价值。方法:12只成年羊随机分为2组各接受单纯间盘摘除椎间植骨融保术或加合成韧带固定术,术后拍片了解植骨融合情况,术后12周时杀死动物,取颈椎标本分别行组织学和生物力学比较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韧带组融合率为83%,对照组为67%,生物力学测试表有韧带组在伸展运动上有明显高的稳定性,屈曲运动的稳定性无差异。组织学分析表明2组动物的融合部位均为纤维组织、软骨及少量的骨组织、且之间无差异。结论:颈椎前路有融合应用新型合成韧带可以提高融合率和颈椎伸方向的生物力学稳定性,可作为颈椎前路固定的一种方法。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