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89篇
  免费   33篇
  国内免费   8篇
耳鼻咽喉   14篇
妇产科学   6篇
基础医学   44篇
口腔科学   304篇
临床医学   48篇
内科学   8篇
皮肤病学   4篇
神经病学   12篇
特种医学   33篇
外科学   73篇
综合类   122篇
预防医学   28篇
眼科学   69篇
药学   35篇
中国医学   23篇
肿瘤学   7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1篇
  2022年   24篇
  2021年   35篇
  2020年   31篇
  2019年   26篇
  2018年   22篇
  2017年   22篇
  2016年   52篇
  2015年   55篇
  2014年   62篇
  2013年   64篇
  2012年   64篇
  2011年   64篇
  2010年   43篇
  2009年   44篇
  2008年   39篇
  2007年   20篇
  2006年   30篇
  2005年   26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19篇
  2002年   13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13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4年   1篇
  197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3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目的:探讨肌激动器对不同骨面型的安氏Ⅱ类1分类患者矫治前后软硬组织变化的影响.方法:纳入22例骨性安氏Ⅱ类1分类患者[(男12例,女10例,平均年龄(11.5 ±0.67)岁],根据其骨面型分为低角组(n=15)和均角组(n=7).肌激动器矫治前后拍摄头颅侧位定位片,头影测量分析治疗前后软硬组织的变化.用SPSS 13.0软件,t检验分析治疗结果差异.结果:所有患者治疗前后Co-Pg、ANB、Wits、NA-Pg、LI-APg和L6-MP值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骨组织项目中低角组和均角组治疗前后Wits值变化分别为1.34°±1.82°和3.50°±1.77°,NA-Pg值变化分别为(3.06±2.00) mm和(5.80 ±3.17) mm,牙齿项目中L1-APg变化值分别为(-1.16±1.74)mm和(-2.83±1.48)mm,组间差异均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低角与均角组软组织测量项目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肌激动器矫治低角和均角骨性安氏Ⅱ类1分类患者均能取得较理想的治疗效果,均角患者对矫治器的反映效果好于低角患者.  相似文献   
92.
93.
目的:本研究自主开发了一种新型Ⅲ类磁力Twin-block功能矫形装置(MOA-Ⅲ),通过对青春前期安氏Ⅲ类错的临床治疗,分析其对青春前期安氏Ⅲ类错患者颅面复合体的作用,探讨其临床矫治机制。方法:应用MOA-Ⅲ矫治器对30例(男12例,女18例)青春前期轻度骨性Ⅲ类错患者进行治疗。另外选取18例(男7例,女11例)未立刻进行治疗并随访半年的患者作为对照组。患者平均初始年龄为9岁3个月,平均治疗时间为6.6个月。利用SPSS15.0软件包,应用t检验对40项相关头颅测量数据进行分析。结果:MOA-Ⅲ可对上、下颌骨间关系的调整起到非常有效的作用。上颌骨发生前移并伴随一定的顺时针旋转,下颌骨则发生轻度的后下旋转。下颌骨体及下颌支长度无显著变化。治疗后上颌前牙发生一定程度唇倾,而下前牙发生一定程度的舌倾。软组织测量显示,上唇前移而下唇发生一定程度的后移。对照组除一些下颌骨及软组织的测量项目发生变化外,其他项目均无显著差异。结论:通过与未进行治疗的对照组进行比较,应用MOA-Ⅲ矫治器对青春前期轻度骨性Ⅲ类错进行治疗是有效的。其矫治结果主要来自上颌骨及上颌牙列的前移及下颌骨的顺时针方向旋转。  相似文献   
94.
目的 通过三维可视化技术,验证前期解剖学研究结果,并为失神经支配手术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方法 取自愿捐献的甲醛固定的成人尸头,切取内眦角内侧全层软组织长3 cm、宽1 cm,以皮肤表面2平行刀痕为定位线,连续横断石蜡切片,片厚10 μm,切片间距0.25 mm,共切取120张切片.采用HE组织化学染色,高分辨率扫描仪获取二维数码图像后进行三维重建.结果 ①真实再现了角神经的三维立体结构及角神经与内眦动静脉的三维立体行径,且重建结构不但能单独或搭配显示,并可从任意角度显示.②证实了角神经显微解剖学研究的正确性.③角神经毗邻关系的三维重建技术可以应用到临床.结论 基于组织学和计算机技术,可以三维重建角神经的毗邻关系,为角神经的失神经支配手术提供更加准确的可行性依据.  相似文献   
95.
目的 探讨头影测量和定量分析摆式矫治器加直丝弓技术在上颌第2磨牙萌出后的治疗效果.方法 选择安氏Ⅱ类错(牙合)患者,分为两组,第2磨牙未萌出者为对照组,第2磨牙完全萌出者为实验组.两组均戴用摆式矫治器,推磨牙向远中,当上下磨牙达到轻度安氏Ⅲ类关系时,维持3个月,拆除摆式矫治器.两组皆用滑动直丝弓技术进行第2期矫治,直至治疗结束.每位患者皆拍摄头颅侧位片.对患者的头颅侧位片进行测量、分析.结果 实验组的第1磨牙近中颊尖向远中移动4.62 mm,几何中心移动3.75 mm,约占第1磨牙远中移动量的81%.对照组的第1磨牙近中颊尖向远中移动5.78 mm,几何中心移动3.20 mm,约占第1磨牙远中移动量的55%,以上变化差异均具有显著的统计意义(P<0.01).可见,两组的第1磨牙皆能有效地向远中移动,但实验组以整体移动为主,对照组以倾斜移动为主.结论 在上颌第2磨牙完全萌出的情况下,摆式矫治器仍可以有效远中移动第1、2磨牙.摆式矫治器加直丝弓技术仍可获得良好疗效.  相似文献   
96.
目的 测量和评估成人安氏Ⅱ类1分类错牙合患者正畸前后的唇部软组织形态. 方法 选择30例已经完成正畸治疗的安氏Ⅱ类1分类错牙合成年患者,术后模型及头影测量的数据均在正常范围内. 对其正畸前后正面像和头颅侧位片唇红的矢状向厚度和垂直向厚度进行测量. 结果 正畸后上唇垂直向厚度有变小的趋势,下唇垂直向厚度有变大的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 上唇矢状向唇红部组织厚度术后有增大的趋势,下唇矢状向唇红部组织厚度矫正后有减少的趋势,且有统计学意义(P<0. 05). 上颌上中切牙(U1C)矢状向内收量与上唇红(TUL)的内收呈显著正相关,下唇红(TLL)矢状向位置的变化与下颌切牙突点(L1C)位置变化存在正相关,下唇红(TLL)矢状向位置的变化与上颌切牙突点(U1C)位置变化存在正相关. 结论 安氏Ⅱ类1分类错牙合成人患者拔牙矫治后,可以通过切牙回收量较好地预测其唇部软组织正畸前后的矢状向厚度和垂直向厚度变化.  相似文献   
97.
目的:比较正常牙合与安氏Ⅱ1类错牙合模型上下颌临床牙冠中心高度,为安氏Ⅱ1类错牙合矫治设计提供参考。方法:收集正常牙合,安氏Ⅱ1类错牙合模型各50例,用数显游标卡尺分别测量各组模型的临床牙冠高度并计算出临床牙冠中心高度,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安氏Ⅱ1类错牙合组上下颌临床牙冠高度及临床牙冠中心高度均较正常牙合组小,大部分测量值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安氏Ⅱ1类错牙合畸形患者正畸治疗中应注意托槽定位,以期获得更完美的咬合状态。  相似文献   
98.
Tooth transposition is a rare dental anomaly that often represents a challenge for the clinician. The case of a girl with skeletal Class III malocclusion and concomitant maxillary canine–first premolar bilateral transposition, followed from 7 to 17 years of age, is presented. After a first phase of treatment aimed at resolving the Class III malocclusion, the transposition was maintained and the case finalized with a multibracket appliance.  相似文献   
99.
100.
桥小脑角区面神经与小脑下前动脉的显微解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研究桥小脑角区小脑下前动脉形成的动脉袢及面神经脑桥小脑间隙动脉袢的显微解剖关系。方法:采用经福尔马林固定、灌注蛛红明胶的成人尸头22个(共44侧),在手术显微镜下解剖观察,并进行有关数据的统计学处理。结果:(1)在44侧尸头标本中存在动脉袢的为42则(95.45%),每侧只有1个动脉袢的13侧(30、95%),有2个动脉袢的20侧(47、62%);有3个动脉袢的2侧(4、76%);有4个和5个动脉袢的各为1侧(2、38%)。(2)脑桥小脑间隙动脉袢由小脑下前动脉本干形成者33侧(78、57%);由小脑下前动脉侧支形成者9侧(21、93%)。(3)脑桥小脑间隙动脉袢的类型中内耳门外型者23侧(54、6%),内耳门型者5侧(11.9%),由耳道型者14侧(33.33%)。(4)脑桥小脑间隙动脉袢的空间位置中水平位者29介(69.05%);垂直位者13侧(30.95%)。(5)面神经与脑桥小脑间隙动脉袢的位置关系有五种,其出现率分别为:中间位54、76%(23侧)、下位11.96%(5侧)、后位9.52%(4侧)、上位4.76%(2侧)和前位2.38%(1侧)。(6)动脉袢与面神经根接触者出现率为77.02%。结论:桥小脑角区脑桥小脑间隙脉袢的形成及空间位置复杂,并且面神经与脑桥小脑隙动脉袢形成复杂的解剖关系。动脉袢可对面神经形成迫导致神经疾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