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984篇
  免费   197篇
  国内免费   123篇
耳鼻咽喉   76篇
儿科学   6篇
妇产科学   40篇
基础医学   150篇
口腔科学   99篇
临床医学   593篇
内科学   221篇
皮肤病学   386篇
神经病学   15篇
特种医学   431篇
外国民族医学   3篇
外科学   656篇
综合类   1704篇
预防医学   312篇
眼科学   343篇
药学   549篇
  6篇
中国医学   194篇
肿瘤学   520篇
  2024年   38篇
  2023年   101篇
  2022年   85篇
  2021年   84篇
  2020年   106篇
  2019年   87篇
  2018年   40篇
  2017年   69篇
  2016年   84篇
  2015年   89篇
  2014年   242篇
  2013年   197篇
  2012年   313篇
  2011年   305篇
  2010年   304篇
  2009年   301篇
  2008年   385篇
  2007年   416篇
  2006年   338篇
  2005年   454篇
  2004年   334篇
  2003年   333篇
  2002年   284篇
  2001年   393篇
  2000年   253篇
  1999年   199篇
  1998年   153篇
  1997年   127篇
  1996年   63篇
  1995年   29篇
  1994年   19篇
  1993年   10篇
  1992年   7篇
  1991年   16篇
  1990年   14篇
  1989年   26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30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91.
乳腺肿瘤中c-erbB-2和nm23蛋白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研究c erbB 2和nm2 3基因蛋白在乳腺肿瘤中的表达情况及临床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化S P法 ,对 131例乳腺良恶性肿瘤进行c erbB 2和nm2 3基因蛋白检测 ,对其中 10 2例乳腺癌进行雌激素受体 (ER)和孕激素受体 (PR)检测。结果 c erbB 2蛋白在导管内癌、Paget病及浸润性导管癌中呈高表达 ;nm2 3蛋白在浸润性小叶癌中呈高表达。c erbB 2与淋巴结转移及PR呈正相关 ;nm2 3与乳腺癌患者的年龄、组织学分级、淋巴结转移及ER和PR密切相关。结论c erbB 2呈阴性表达、而nm2 3呈阳性表达时乳腺癌患者的预后最好。  相似文献   
992.
转移抑制基因nm23-H1在人肺癌中的表达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 探讨人肺癌中nm 2 3 H1基因的表达水平与肺癌发生、发展和转移的关系。方法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法对 6 9例人肺癌组织中nm2 3 H1基因表达产物NDPK的表达水平及其与肺癌淋巴结转移的关系进行研究。结果 人肺癌组织中nm2 3 H1的表达水平与其性别、年龄、PTNM分期、组织类型无明显关系 ,而与肺癌细胞分化程度以及淋巴结转移有密切关系。肺癌组织中的nm2 3 H1表达低于癌旁正常肺组织 (P <0 .0 5 ) ,有淋巴结转移的肺癌原发灶中nm 2 3 H1的表达水平低于无淋巴结转移的肺癌原发灶 (P <0 .0 5 ) ,肺癌转移灶 (淋巴结 )中的nm2 3 H1的表达水平明显低于肺癌原发灶 (P <0 .0 1) ,分化差的肺癌中的nm 2 3 H1表达水平低于分化较好的肺癌 (P <0 .0 5P <0 .0 0 5 )。结论 nm 2 3 H1基因与肺癌淋巴结转移有关 ,并可能参与肺癌淋巴结转移过程中的调节并起转移抑制基因的作用 ,nm2 3 H1基因表达水平的降低预示肺癌的转移和预后不良。nm2 3 H1基因可能是监测肺癌患者病情发展及评估预后的有用指标。  相似文献   
993.
994.
目的 探讨nm2 3 -H1基因在宫颈癌组织中表达及其意义。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 88例宫颈癌组织中nm2 3 -H1基因表达 ;对nm2 3 -H1表达与临床病理因素及预后关系进行分析。结果 宫颈鳞癌与腺癌的表达阳性率分别为 46 4% (2 6 /5 6 )和5 6 2 % (18/32 ) ;在与临床病理指标的相关性分析中发现 :宫颈腺癌中 ,无淋巴结转移者nm2 3 -H1阳性率明显高于有淋巴结转移者(P <0 0 1) ;而鳞癌中nm2 3 -H1的表达与淋巴结转移无关 (P >0 0 5 )。另外 ,nm2 3 -H1的表达与宫颈癌的临床分期、病理分级、病灶大小无关。回顾性预后调查发现 ,nm2 3 -H1阳性患者的生存率明显高于阴性表达者 ,在鳞癌及腺癌中 ,P <0 0 5和P <0 0 1。结论 nm2 3 -H1表达与宫颈腺癌淋巴结转移呈负相关 ;与鳞癌淋巴结转移无关。nm2 3 -H1基因的表达可以作为宫颈癌预后的一项指标  相似文献   
995.
目的 研究p53、p2 1ras、nm2 3 H1基因在子宫内膜癌中的表达与临床病理学关系。方法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 (SABC法 )研究 18例正常增生期子宫内膜、12例子宫内膜非典型性增生过长、78例子宫内膜癌的p53、p2 1ras、nm2 3 H1基因的表达情况。结果  12例增生期子宫内膜中p53和p2 1ras基因表达阴性 ,3例子宫内膜非典型性增生过长中p53阳性 ;p53、p2 1ras、nm2 3基因在子宫内膜癌中表达率分别为 57 69% ,55 12 % ,71 79% ;p53的表达在不同的临床分期 ,病理学分级 ,有无淋巴结转移和是否绝经之间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P <0 0 1) ;p2 1ras基因表达与病理学分级及有无淋巴结转移有关 (P <0 0 5) ,但与临床分期无关 ;nm2 3 H1的表达与病理学分级 ,临床分期 ,有无淋巴结转移有关。结论 p53、p2 1ras、nm2 3基因在子宫内膜癌中均高表达 ,p53的表达和肿瘤发生 ,发展有关 ,p2 1ras基因表达与肿瘤的进展有关 ,nm2 3的表达与淋巴结转移呈负相关。  相似文献   
996.
张杰  钟梅 《肿瘤》2000,20(6):448-449
目的:观察p185、nm23-H1蛋白及PCNA在甲状腺良、恶性肿瘤中表达并探讨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117例各类甲状腺肿瘤三种蛋白表达状况。结果:p185、nm23-H1蛋白及PCNA在甲状腺癌中表达阳性率分别是46.70%(28/60)、41.70%(25/60)和90%(54/60),在甲状腺良性肿瘤分别是8.77%(5/57)、29.83%(17/57)和21  相似文献   
997.
胃癌VEGF和nm23表达与血管生成的关系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和nm23与血管生成及胃癌发展的关系。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对40例胃癌组织中的VEGF、nm23蛋白表达和微血管密度(MVD)进行检测,分析其与胃癌组织学类型、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和预后的关系。结果 VEGF阳性者(MVD)值显著高于阴性者(P〈0.01),VEGF表达率和MVD值与胃癌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呈正相关(P〈0.05),nm23高表达  相似文献   
998.
目地 :探讨p53、nm2 3/NDPK蛋白与大肠癌病理改变之间以及这二种蛋白相互之间的关系。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 84例大肠癌P53、nm2 3/NDPK蛋白表达的阳性率。数据统计分析采用 χ2检验。结果 :P53、nm2 3/NDPK蛋白在大肠癌组织中表达的阳性率分别为 53 6%和 70 2 %。肿瘤分化程度越差 ,恶性程度越高 ,P53蛋白表达的阳性率越高 ,而nm2 3/NDPK蛋白表达的阳性率反而越低。未分化癌与高分化腺癌之间二种蛋白表达的阳性率均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5)。有转移组与无转移组P53蛋白表达的阳性率无显著性差异 (P >0 0 5) ;而有转移组nm2 3/NDPK表达的阳性率明显低于无转移组 (P <0 0 5)。二种蛋白的表达均与癌块大小无关。结论 :P53蛋白在肿瘤发生、发展的整个过程中均起了重要作用 ;nm2 3/NDPK蛋白的表达与转移呈负相关 ,并可能与大肠癌的组织分化有关 ;P53蛋白与nm2 3/NDPK蛋白之间似乎存在着一定的负相关。  相似文献   
999.
研究食管鳞癌组织中nm2 3基因表达与肿瘤生物学行为之间的关系。方法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 -P法检测 43例食管癌手术切除标本中nm2 3基因的表达水平。结果 :食管鳞癌组织中nm2 3基因表达阳性率为 74 4% ( 3 2 /4 3 ) ,其表达水平与癌浸润深度和TNM分期有关 ( P <0 0 5 )。早期病例nm2 3基因表达明显低于中晚期食管癌。有淋巴结转移者均为高表达。结论 :nm2 3基因过度表达与食管鳞癌的浸润深度、TNM分期、淋巴结转移有关。nm2 3基因表达可作为中晚期食管癌预后判断的参考指标之一 ,过度表达提示预后不良。  相似文献   
1000.
对52例经病理活检证实的腺性膀胱炎患者,分别采用经尿道电切和激光烧灼两种方法进行治疗。其中,电切治疗28例,激光治疗24例。结果:本组共治愈41例,好转9例,无效2例,治愈率为78.8%,有效率为96.2%。其中,电切治疗治愈率为82.1%;激光治愈率为75%。经尿道电切和激光烧灼一次治疗的治愈率分别为75%和41.7%,两者差异显著(x~2检验,P<0.05)。结论:经尿道电切和激光烧灼是目前治疗腺性膀胱炎较为有效的方法,电切的一次性治愈效果优于激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