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562篇
  免费   1252篇
  国内免费   881篇
耳鼻咽喉   53篇
儿科学   155篇
妇产科学   190篇
基础医学   1004篇
口腔科学   109篇
临床医学   2311篇
内科学   1460篇
皮肤病学   68篇
神经病学   205篇
特种医学   671篇
外国民族医学   33篇
外科学   2101篇
综合类   4752篇
预防医学   565篇
眼科学   96篇
药学   1612篇
  25篇
中国医学   914篇
肿瘤学   1371篇
  2025年   1篇
  2024年   162篇
  2023年   510篇
  2022年   614篇
  2021年   759篇
  2020年   510篇
  2019年   489篇
  2018年   328篇
  2017年   478篇
  2016年   500篇
  2015年   535篇
  2014年   885篇
  2013年   940篇
  2012年   1117篇
  2011年   1201篇
  2010年   1161篇
  2009年   1078篇
  2008年   1126篇
  2007年   1052篇
  2006年   902篇
  2005年   796篇
  2004年   601篇
  2003年   467篇
  2002年   372篇
  2001年   266篇
  2000年   196篇
  1999年   115篇
  1998年   111篇
  1997年   89篇
  1996年   76篇
  1995年   65篇
  1994年   55篇
  1993年   33篇
  1992年   35篇
  1991年   17篇
  1990年   20篇
  1989年   17篇
  1988年   6篇
  1987年   5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1篇
  197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81.
目的 探查间质核 (INV)内内脏传入终末与向臂旁核 (PBN)投射的NOS阳性神经元之间的联系。 方法 逆行、跨神经节追踪以及免疫荧光组织化学方法 ,结合激光共聚焦扫描显微镜观察。 结果 PBN内注射四甲基罗丹明 (TMR)后 ,逆行标记细胞主要位于注射侧的INV ,大多属 2 0 μm以下的中、小型细胞。NOS阳性细胞与TMR逆行标记细胞分布区域重叠。NOS TMR双标记细胞分别占NOS阳性细胞总数的 5 4 8% (17 31)和TMR逆行标记细胞总数的 34% (17 4 9)。舌咽和迷走神经内注射生物素化葡聚糖胺 (BDA)跨神经节标记的内脏神经初级传入终末点状膨体贴近双标记细胞胞体 ,呈紧密接触状。 结论 可能存在经INV向PBN投射的内脏伤害性信息传导通路 ,作为神经递质和神经信息分子的NO可能参与其内脏伤害性信息的传递和调控  相似文献   
82.
原发小肠恶性间质瘤伴腹腔广泛转移一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患者男 ,6 6岁。因间断左中上腹痛二周并发现腹部有包块而于 2 0 0 0年 2月 16日入院。体检 :左中上腹部压疼 ,左侧脐旁可触及一肿物 ,但大小及边界触摸不清。腹部B超、CT均显示 :左中上腹部占位性病变 ,肝脏内多发占位性病变 ,考虑为 :转移癌。手术所见 :全腹腔及盆腔的腹膜、肠壁、网膜、系膜上密布大小不等的球形肿物 ,肿瘤部分融合成块 ,有的象葡萄串样 ,肿瘤数目多达近万枚。切除一段空肠上可见一与肠壁紧密黏连的外凸性肿物 ,肿物边界清楚 ,检查肝脏表面及膈面均未见肿瘤组织。临床诊断 ,恶性间皮瘤。病理检查 :送检空肠组织一段 ,…  相似文献   
83.
脾脏胃肠道间质瘤型间叶源性肿瘤1例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患者女 ,72岁。因外伤后急腹症、昏迷入院。患者不慎从楼梯滚下 ,3h后出现腹痛、昏迷 ,行急症手术见腹腔内大量血液及凝血块 ,吸尽血液 ,压住脾蒂 ,分次缝扎脾蒂和切断 ,切下脾见一肿块与脾门粘边 ,质韧 ,脾脏可见破裂口 ,探察肝脏、胃、小肠无殊。临床诊断 :脾破裂出血及肿瘤 ?脾脏连同肿块送病理检查。眼观 :脾脏 8cm× 5 5cm× 2cm ,脾门有一椭圆形肿物粘附 ,8cm× 6cm× 4 5cm ,有包膜 ,切面灰白灰红 ,实性 ,质软 ,无出血囊性变等继发改变。脾脏上有一破裂口 ,3cm× 2cm。镜检 :肿瘤与脾脏边缘粘连 (图 1) ,与脾实质…  相似文献   
84.
目的观察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与自体腹膜桥接管联合移植修复盆腔自主神经损伤的效果.方法建立比格犬盆腔自主神经损伤模型,实验组以自体腹膜管填充胶原蛋白海绵+BMSC桥接于缺损神经两端;对照组改BMSC为生理盐水.正常对照组为自体神经移植.术后12周取材,标本切片行HE染色和神经纤维(NF)免疫组化染色.应用图像分析系统对选定数据进行测量.透射电镜观察实验组再生神经纤维超微结构.结果实验组与对照组比较再生神经纤维总数[(1742±185)根比(1131±262)根,P<0.01]、密度[(168±14)根/104μm2比(124±17)根/104μm2,P<0.01]、直径[3.83±0.22)μm比(3.28±0.41)μm,P<0.05]、面积百分比(0.32±0.07比0.21±0.08,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再生神经纤维结构清晰,形态接近正常.结论 BMSC与自体腹膜桥接管联合移植修复盆腔自主神经缺损再生神经纤维生长好,方法可行,与自体神经移植修复效果相当.  相似文献   
85.
IgA肾病病理改变中广泛存在或伴随着肾小管间质损害 ,黏附分子介导的炎细胞浸润是肾小管间质免疫炎症反应重要前提。树突状细胞 (DC)是功能最强的专职抗原递呈细胞 ,其炎症组织迁移依赖于黏附分子P 、E 选择素介导。为此我们探讨了IgA肾病患者肾组织中P 选择素表达和DC分布变化 ,以及与肾小管间质病变之间的关系。选择经肾活检和临床资料确诊的4 5例IgA肾病患者 ,其中男 2 5例 ,女 2 0例 ,平均年龄 (4 5 .4± 1.5 )岁。根据肾小管间质病变程度分为 3组 :轻度组 2 9例 ,中度组 10例 ,重度组 6例 ;10例正常人肾组织为对照。用免疫组化法…  相似文献   
86.
目的:探讨螺旋CT平扫和增强扫描对胃肠道间质瘤(GISTs)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33例经手术、病理及免疫组化证实的GISTs患者螺旋CT表现。结果:平扫33例中,瘤体呈均匀等密度10例,肿块周边呈等密度中间略低或不均匀低密度23例。增强扫描16例中,病灶区呈中度或明显均匀强化9例,不均匀强化并可见囊状改变4例,病灶中央大片状坏死伴周边部明显强化3例。33例中良性9例,肿块直径多小于5cm,且呈圆形、类圆形,规则,边界尚清楚;恶性24例,直径多大于5cm,多数向腔外生长,边界不清楚,5例肿块中有坏死出血,4例发现转移灶。结论:螺旋CT检查对GISTs诊断虽无特异性,但可以准确定位,发现转移灶,显著提高GISTs的检出率,弥补常规胃肠道造影和内窥镜检查的不足,对GISTs术前定位和鉴别诊断均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87.
热休克蛋白70对离体心脏心肌间质的保护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热休克蛋白70(HSP70)对大鼠离体心脏心肌间质的影响。方法Wistar大鼠16只,分为2组:对照组(C,n=8),腹腔注射生理盐水0.4ml,24h后取离体心脏灌注HTK心脏保护液,4℃保存3h后建立Langendorff灌注模型,灌注KH液2h;实验组(E,n=8),腹腔注射重酒石酸去甲肾上腺素,24h后取离体心脏,方法同对照组。以心肌细胞中HSP70含量、血流动力学指标、心肌组织羟脯氨酸(HP)、内皮索(ET)含量和心肌超微结构等作为观察指标。结果HSP70含量E组与C组比较明显增高;E组心功能恢复方面优于C组(P〈0.05),HP含量优于C组(P〈0.01),ET含量低于C组(P〈0.01),心肌超微结构损伤较C组明显减轻。结论HSP 70对供心心肌间质具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88.
目的 探讨大鼠三叉神经脊束间质核(INV)内接受内脏伤害性信息的含calbindin D-28K(CB)神经元与孤束核(NTS)的投射联系。方法 用福尔马林刺激上消化道,应用荧光金(FG)逆行束路追踪结合Fos和CB的免疫荧光组织化学三重标记法。结果 INV的背侧边缘旁核(PaMd)和三叉旁核(PaV)内可见到大量FG逆标细胞,以注射FG的同侧为主。大部分FG逆标细胞(约71.2%)为CB免疫反应阳性。部分FG和CB双标记神经元(约31.5%)同时呈Fos免疫反应阳性的三重标记。结论 INV内部分接受内脏伤害性刺激的CB神经元可直接投射至NTS,含CB的神经元在内脏伤害性信息经INV向NTS的传导通路中,可能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89.
例1男,76岁。因双下肢浮肿2个月余,声嘶1周于2000年3月12日入院。体检:一般情况差,左颈部触及肿大淋巴结约2cm×2cm大小,血生化检查提示肾功能及呼吸功能衰竭,后因呼吸困难作气管插管时舌根部见一菜花状肿瘤约3.0cm×2.5cm大小,行颈淋巴结及舌根部肿瘤活检术。术后1个月患者死于慢性肾炎所致肾功能及呼吸功能衰竭。病理检查:切除淋巴结大小2cm×2cm,切面灰白色,质硬。舌根部肿瘤大小3.0cm×2.5cm,表面呈菜花状,切面灰白色,质硬。镜下观察:舌根部肿瘤细胞形态较一致,排列呈互相吻合的小梁状、岛状或片状。巢间有大量玻璃样变的纤维性间质。瘤…  相似文献   
90.
假体磨损碎屑颗粒是引起假体一骨界面无菌性炎症和骨溶解而致全关节置换术失败的主要原因之一。磨屑颗粒所诱发的骨溶解须有周围骨组织中成骨细胞分泌足够的骨基质以弥补丢失的骨量,而成骨细胞正常的数量和质量有赖于其来源骨髓祖细胞—骨髓问质干细胞的正常增殖分化能力的维持。为了探讨磨屑钛颗粒对大鼠骨髓间质干细胞(Rat MSCs,rMSCs)产生细胞毒性的可能细胞分子机制,选用健康3月龄SD雄性大鼠,采用Percoll等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获取rMSCs,经体外传代纯化培养后,与不同直径、不同负荷浓度、不同负荷作用时间的钛颗粒悬液共孵育,再采用精准的流室系统对钛颗粒负荷的rMSCs施加一定的流体剪切应力(Fluid shear stress,FSS)后立刻固定细胞,经免疫荧光抗体染色,结合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技术和图像分析软件定性定量分析rMSCs F—actin表达和DNA含量的变化情况。同时设置相应的未经钛颗粒孵育的rMSCs细胞为对照组细胞。结果显示,切应力作用可上调rMSCs胞内F—actin的表达。亚微(Submieron)直径(0.9μm)的钛颗粒负荷对rMSCs F—actin表达和DNA含量的抑制作用最为显著,并伴有凋亡小体出现;直径为2.7μm的钛颗粒负荷产生的抑制作用略为减弱,而较大直径(6.9μm)的抑制效应最弱。相同条件下,钛颗粒负荷对F—actin的抑制效应有一定的时间和浓度依赖性:以0.1wt%浓度对F—actin表达和DNA含量的抑制效应最为明显,亦有凋亡小体的出现;随着浓度的降低,抑制作用亦减弱,以0.01wt%浓度最弱;随着作用时间的延长,F—actin表达和DNA含量逐渐降低,至实验中的32h达到最低值。提示:磨屑颗粒对rMSCs活力的抑制作用是假体无菌性松动的可能分子机制,对其具体细胞分子机制进行深入研究,必将有助于有效防治假体松动药物的研发应用以及人工关节材料的优化设计,从而为全关节置换术患者真正带来福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