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5114篇 |
免费 | 628篇 |
国内免费 | 289篇 |
专业分类
耳鼻咽喉 | 38篇 |
儿科学 | 183篇 |
妇产科学 | 42篇 |
基础医学 | 360篇 |
口腔科学 | 4篇 |
临床医学 | 2398篇 |
内科学 | 1588篇 |
皮肤病学 | 29篇 |
神经病学 | 191篇 |
特种医学 | 1097篇 |
外国民族医学 | 5篇 |
外科学 | 2870篇 |
综合类 | 4188篇 |
预防医学 | 662篇 |
眼科学 | 6篇 |
药学 | 1356篇 |
34篇 | |
中国医学 | 468篇 |
肿瘤学 | 512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54篇 |
2023年 | 311篇 |
2022年 | 366篇 |
2021年 | 447篇 |
2020年 | 384篇 |
2019年 | 291篇 |
2018年 | 141篇 |
2017年 | 229篇 |
2016年 | 282篇 |
2015年 | 309篇 |
2014年 | 485篇 |
2013年 | 556篇 |
2012年 | 744篇 |
2011年 | 818篇 |
2010年 | 712篇 |
2009年 | 721篇 |
2008年 | 837篇 |
2007年 | 816篇 |
2006年 | 874篇 |
2005年 | 980篇 |
2004年 | 741篇 |
2003年 | 709篇 |
2002年 | 601篇 |
2001年 | 550篇 |
2000年 | 491篇 |
1999年 | 378篇 |
1998年 | 378篇 |
1997年 | 338篇 |
1996年 | 308篇 |
1995年 | 292篇 |
1994年 | 202篇 |
1993年 | 138篇 |
1992年 | 102篇 |
1991年 | 92篇 |
1990年 | 110篇 |
1989年 | 70篇 |
1988年 | 15篇 |
1987年 | 15篇 |
1986年 | 19篇 |
1985年 | 13篇 |
1984年 | 2篇 |
1983年 | 2篇 |
1982年 | 2篇 |
1981年 | 3篇 |
1980年 | 2篇 |
1979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01.
肝门部胆管癌的诊治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肝门部胆管癌 (hilarcholangiocarcinoma)是指发生在左肝管、右肝管、左右肝管分叉部和肝总管上段的癌。Klaskin于1 965年详细地描述了此类肿瘤的临床特征 ,故常称为Klaskin瘤。据报道 ,Klaskin瘤约占肝外胆管癌的 58%~ 75 % [1 ] 。由于以往对该病认识不足 ,加之肿瘤生长部位隐蔽 ,早期诊断较困难。患者多以进行性黄疸为主要表现 ,常被误诊为“传染性肝炎”而予以治疗 ,乃至患者到外科就诊时已为晚期。自 2 0世纪 80年代以来 ,随着现代影像技术的发展 ,临床上对肝门部胆管癌的诊断与治疗也取得了长足的进展。1 临床分型高位胆管癌临床… 相似文献
102.
目的 总结Loop技术在腔静脉滤器回收困难病例中的临床应用经验与技巧.方法 回顾性分析肇庆市第一人民医院及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自2015年1月至2020年6月期间采用LOOP技术处理腔静脉滤器回收困难患者27例,滤器留置时长为7~120 d,平均45 d.结果 17例患者的滤器被整体取出,造影显示下腔静脉通畅,无对比剂... 相似文献
103.
104.
目的 探讨下腔静脉滤器植入术在防治肺动脉栓塞中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8年8月—2003年6月间实施的61例下腔静脉滤器植入术防治肺动脉栓塞的临床资料。结果 临时性下腔静脉滤器植入11例,永久性下腔静脉滤器50例。随访3~66个月,平均38个月。61只下腔静脉滤器均展开良好,有1例临时滤器移位至下腔静脉近心端,其他无移位。临时滤器体内置放时间2~4周取出。1例永久性滤器植入14个月后滤器中血栓形成。均未再发生肺动脉栓塞。结论 下腔静脉滤器植入术确能有效预防肺动脉栓塞,但应严格掌握适应症。 相似文献
105.
80%~90%的永存左上腔静脉患者同时存在右上腔静脉。对于此类患者,多数经右侧入路植入起搏导线,从而降低手术难度和手术风险。临床实践中,常常在起搏器植入术中发现偶然永存左上腔静脉,目前常用的术中造影的方法有时难以区分右上腔静脉是否存在。本例在临床实践中使用泥鳅导丝的方法来鉴别右上腔静脉是否存在。该方法简单易行,便于临床... 相似文献
106.
107.
品管圈(quality control circle ,QCC)是由相同、相近或互补的工作场所人员自动自发组成数人一圈的活动团队,通过全体合作,集思广益,按照一定的活动程序,或用科学统计工具及品管手法,来解决工作现场、管理、文化等方面所发生的问题及课题[1‐3]。经颈静脉肝内门体分流术(trasjugular intrahepatic portasystemic shunt ,TIPS),是经颈静脉途径在肝内静脉与门静脉之间穿刺建立有效的门体分流通道,使部分门脉血流直接进入腔静脉[4],从而降低门脉压力,减少或控制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出血的非手术方法,具有微创、精准、可重复和有效等优点,已从以往的肝移植前的过渡治疗方式逐渐成为有效延长生存期的治疗方法[5]。TIPS术后常并发肝性脑病[6‐8],发生率可高达34.5%[7],为预防肝性脑病的发生,2013年7月至2014年9月,本科采用品管圈手法以“提高肝硬化患者 T IPS术后对低蛋白饮食的依从性”为主题,对83例肝硬化 T IPS术后患者进行饮食干预,取得了满意效果。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08.
肝门部胆管癌是具有挑战性的疑难病症,其根治性切除一直是外科医生不断追求的目标之一.围手术期治疗策略的优化,影像学技术的提高,特别是手术器械的改进为肝门部胆管癌治疗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1].肝门部胆管癌手术策略的制定以及规范化操作是获得满意远期疗效的基础. 相似文献
109.
目的 总结区域阻断肝叶、肝段的入肝血管分支,施行各种类型肝切除的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6年~2007年间湖南省人民医院肝胆科行肝门区域血管阻断肝部分切除的319例临床资料.左肝外叶切除127例,左半肝切除(含Ⅰ段切除)89例,右肝前叶切除15例,右肝后叶切除34例,右半肝切除(含Ⅸ段切除)32例,肝血管瘤剥除/肝局部切除19例,肝囊肿剥除/肝局部切除3例.结果 全组无手术死亡,失血量平均(70±15)mL,术后5~7 d复查肝功能无明显损害,未出现肝坏死、胆漏、出血等并发症.结论 区域血管阻断肝叶(段)切除避免了保留肝叶的缺血再灌注损伤,使手术从容不迫的进行,减少了大量失血及肝功能衰竭的发生,是一种安全、有效的切肝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110.
目的探讨疑难性可回收下腔静脉滤器的回收技巧和策略。方法 2010年1月—2013年6月收治采用常规圈套技术无法成功取出的下腔静脉滤器置入术后患者30例,采用导丝成袢法、胃镜活检钳辅助法及猪尾导管搅拌法行下腔静脉滤器取出术。结果成功回收下腔静脉滤器30例(100%)。导丝成袢法取出8例,胃镜活检钳辅助法取出12例,猪尾导管搅拌法取出10例。回收过程用时2090 min,中位时间50.5 min。滤器在体内留置时间为1490 min,中位时间50.5 min。滤器在体内留置时间为1460 d,中位数25.6 d。术后3 d内全部患者顺利出院。结论对于疑难性可回收下腔静脉滤器采用多种辅助性圈套技术可有效提高其回收率,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