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99篇
  免费   8篇
  国内免费   15篇
耳鼻咽喉   1篇
儿科学   4篇
基础医学   10篇
口腔科学   63篇
临床医学   27篇
内科学   14篇
神经病学   52篇
特种医学   18篇
外科学   10篇
综合类   91篇
预防医学   6篇
药学   19篇
中国医学   6篇
肿瘤学   1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9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10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2篇
  2016年   10篇
  2015年   17篇
  2014年   23篇
  2013年   18篇
  2012年   22篇
  2011年   20篇
  2010年   26篇
  2009年   13篇
  2008年   16篇
  2007年   15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17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10篇
  1999年   6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2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31 毫秒
31.
目的探讨脑梗死与脑肿瘤患者皮质脊髓束(corticospinaltract,CST)损伤对肢体肌力的影响。方法应用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diffusiontensorimaging,DTI)和扩散张量纤维束成像(diffusiontensortractography,DTT)技术,并将DTI与功能磁共振成像(functionalMRimaging,fMRI)相结合,对脑梗死和脑肿瘤引起的皮质脊髓束损伤进行定位诊断,并观察皮质脊髓束损伤对患者肢体肌力的影响。对40例急性脑梗死(发病时间<72h)和113例脑肿瘤患者行MRI和扩散加权成像检查,其中部分患者再行增强扫描和fMRI检查。收集全部患者的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原始数据,然后行扩散张量纤维束成像,重建双侧皮质脊髓束,并将患侧皮质脊髓束的病理性改变对肢体肌力的影响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1)梗死区各向异性(FA)阈值为(0.336±0.065),对侧半球正常白质区FA阈值为(0.705±0.069),梗死白质区FA值显著低于健侧,两侧相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t=15.823,P<0.001)。(2)扩散张量纤维束成像显示,脑梗死和脑肿瘤患者病变侧皮质脊髓束受压、变形、移位,部分断裂。(3)脑梗死皮质脊髓束损伤患者的肢体肌力降低率为67.50%(27/40),脑肿瘤为16.81%(19/113);组间差异有显著性意义(χ2=36.096,P<0.001)。(4)急性脑梗死和脑肿瘤累及皮质脊髓束内囊后肢致肌力降低率分别  相似文献   
32.
临床资料 患者男,40岁,因视物成双2d.吞咽困难、饮水呛咳1d入院。入院前2d受凉后出现鼻塞、咽痛、视物成双。次日出现双睑上抬力弱、吞咽费力、饮水呛咳,无晨轻暮重感,无肢体麻木及大小便障碍。入院查体:双睑裂正常.双瞳孔等大等圆,对光反射灵敏,双眼外展受限,露白2mm;咀嚼有力,张口无偏斜;双额纹、鼻唇沟浅且右侧明显,双眼闭合力弱;构音欠清,双软腭上抬力弱,咽反射正常,伸舌居中;双下肢近端肌力Ⅳ级,远端Ⅴ级,肌张力正常,腱反射活跃.左侧Babinski征( );双上肢正常。  相似文献   
33.
目的:应用DTI检测脑梗死慢性期患者脑梗死灶的改变及皮质脊髓束(CST)的Wallerian变性,并分析其与运动功能的关系.方法:搜集36例病程半年以上的单侧大脑中动脉供血区脑梗死(MCAO)患者及36例与其性别、年龄相匹配的健康志愿者于1.5T磁共振扫描仪上行全颅15个方向的DTI检查.采用手工法在双侧CST走行区及脑梗死灶取不同兴趣区(ROI)进行测量得到FA值及ADC值.结果:慢性期单侧MCAO患者脑梗死灶及其同侧CST不同ROI的FA值和ADC值与对侧相应部位差异均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脑梗死灶同侧CST不同ROI及与CST相关的脑梗死灶的FA值改变率(rFA)均与运动功能存在相关性.结论:慢性期脑梗死患者同侧CST及与CST相关的脑梗死灶rFA均与运动功能存在相关性.  相似文献   
34.
目的 初步探讨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DTI)在肌萎缩侧索硬化症(ALS)诊断中的临床意义.方法 16例有明确上运动神经元(UMN)损害体征者作为A组,4例仅有下运动神经元(LMN)损害体征者作为B组,15名健康志愿者为对照组.行轴位DTI扫描,选取感兴趣区(ROI)测量各向异性分数(FA)和平均扩散系数(ADC).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A组内囊后肢水平FA值降低(t=3.452,P=0.002),ADC值增大(t=2.670,P=0.012);其他ROI的FA、ADC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对照组比较,B组内囊后肢水平FA值有下降趋势(U=11,P=0.057);与A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U=29,P=0.777).A组内囊后肢水平FA值与ALS功能评分呈正相关(r=0.577,P=0.019),与锥体束征评分呈负相关(r=-0.789,P=0.000),与年龄、病程、病情进展速度无相关性;ADC值与以上指标间均无相关性.结论 DTI可以客观而定量地评价锥体束病变,为ALS的诊断提供有价值的信息.  相似文献   
35.
一种新的锥体束功能测定法——运动诱发电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经皮刺激大脑皮层及脊髓的运动诱发电位技术,是一种判定中枢运动神经—锥体束传导功能的新方法,本文对其技术方法、生理研究及临床应用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36.
小脑出血占脑出血的10%~15%,常见原因有高血压脑动脉硬化症、脑肿瘤、脑血管畸形、血液病及外伤等.典型的小脑出血临床表现为三联征,即眼征:双眼出现水平性眼球震颤;小脑征:头痛、眩晕、呕吐及平衡障碍;脑干受压征:意识障碍,颅神经及锥体束损害的局灶体征.小脑出血病情多凶险,如何正确选择治疗方法与病人的预后密切相关,笔者采用颅骨钻孔穿刺治疗小脑出血21例取得满意疗效.  相似文献   
37.
调查分析2300名正常人及100名脑卒中患者霍夫曼氏征(Hoffmann)出现情况,其结果支持该征属于生理反射,其意义同于腱反射的观点,认为 Hoffmann 氏征属于病理反射的提法不够确切,建议对某些教科书及专著进行适当的修正,以免给初学者以概念上的混淆。  相似文献   
38.
伴有锥体束征的变异型格林-巴利综合征二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格林-巴利综合征(Guillain-Barres syndrome,GBS)是以周围神经和神经根病变为主的自身免疫性脱髓鞘疾病,典型临床表现是急性起病的四肢对称性迟缓性瘫痪、肌张力减低、腱反射减弱或消失.在病程中伴有病理征,腱反射活跃或感觉平面等中枢神经系统受累体征的GBS少见.现报告近年来我科收治的2例明确诊断为格林-巴利综合征,在病程中伴有锥体束征或感觉平面受累体征者,并结合国内外文献分析其发病机制.  相似文献   
39.
目的:探讨机械通气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膈神经运动传导(PNC)及磁刺激膈肌运动诱发电位(dMEP)的特点.方法:选取10例常规机械通气COPD患者(上机时间≤7 d)和10例长期机械通气COPD患者(上机时间>7 d),健康体检者10例为对照组,分别行PNC和dMEP检测.结果:3组间脱机前后PNC、经C7棘突dMEP、经皮质dMEP潜伏期及波幅对数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3组间脱机前后中枢运动传导时间(CMCT)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其中脱机前2组COPD患者与对照组相比CMCT延长(P<0.01),2组COPD患者间CMCT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脱机后长期机械通气组与常规机械通气组相比CMCT延长(P<0.01),而脱机后常规机械通气组与对照组相比CMCT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机械通气COPD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皮质-膈肌通路功能障碍,长期机械通气可加重其功能障碍,PNC和dMEP检测有助于明确机械通气COPD患者呼吸功能障碍的原因.  相似文献   
40.
目的 观察电针针刺锥体交叉区治疗偏头痛的临床效果.方法 2009年12月-2011年12月接诊的180例偏头痛随机分为电针组、普通针灸组和药物组,每组60例.电针组采用电针针刺锥体交叉区,普通针灸组依据<针灸治疗学>常规取穴,药物组口服氨咖苷片.于治疗后10 d评价视觉模拟评分(VAS)下降情况、头痛严重程度、临床疗效,随访3个月观察复发情况.结果 3组治疗后各时点VAS下降值、头痛严重程度、临床疗效、复发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电针组治疗后各时点VAS下降值、轻度头痛以下及无痛率、总有效率均高于普通针灸组和药物组,复发率低于普通针灸组和药物组(P<0.05,P<0.01).结论 电针针刺锥体交叉区治疗偏头痛近期及远期疗效确切,疗程短、见效快、作用持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