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153篇
  免费   297篇
  国内免费   508篇
耳鼻咽喉   1篇
儿科学   13篇
妇产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222篇
临床医学   599篇
内科学   127篇
皮肤病学   3篇
神经病学   59篇
特种医学   132篇
外科学   2813篇
综合类   1183篇
预防医学   134篇
眼科学   1篇
药学   408篇
  18篇
中国医学   189篇
肿瘤学   55篇
  2024年   77篇
  2023年   261篇
  2022年   306篇
  2021年   333篇
  2020年   265篇
  2019年   251篇
  2018年   113篇
  2017年   172篇
  2016年   194篇
  2015年   233篇
  2014年   373篇
  2013年   320篇
  2012年   329篇
  2011年   333篇
  2010年   340篇
  2009年   286篇
  2008年   307篇
  2007年   260篇
  2006年   231篇
  2005年   204篇
  2004年   176篇
  2003年   162篇
  2002年   92篇
  2001年   81篇
  2000年   65篇
  1999年   39篇
  1998年   28篇
  1997年   20篇
  1996年   21篇
  1995年   13篇
  1994年   19篇
  1993年   9篇
  1992年   15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6篇
  1989年   7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595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不同内固定技术在腰骶椎后融合术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自1982年以来,应用Harrington骶骨钩法,Luque环法,Galveston法,Steffee法,Dick法,RF法及CD法等行腰骶部内固定加值骨融合各种病患83例,其中麻痹性骨盆倾斜9例,脊柱骨折4例,腰骶结核5例,退行性椎管狭窄21例,各种原因L5-S1脊椎滑脱38例,L5-S1椎间盘突出4全钭椎体及神经纤维瘤病各1例。  相似文献   
52.
李枫  刘德敏  侯伟光 《西部医学》2023,35(8):1167-1172
研究经皮内镜下可视化置钉在经皮内镜下后路腰椎融合术(End-PLIF)椎弓根螺钉置钉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纳入2020年10月—2021年4月我院有腰椎融合手术指征的腰椎间盘源性腰痛、腰椎管狭窄症伴腰椎不稳、腰椎间盘突出症伴腰椎不稳、腰椎滑脱症(Meyerding分级I、II)患者共50例。50例患者随机分为甲、乙两组,每组25例。甲组的手术方式为经皮内镜下后路腰椎融合术+经皮脊柱内镜下可视化椎弓根螺钉置钉,乙组的手术方式为经皮内镜下后路腰椎融合术+传统X线透视下经皮椎弓根螺钉置钉。比较两组X线透视总次数、导丝置入时间、手术时间、术后住院时间;采用Gertzbein-Robbins标准评价置钉优良率;术前及术后24 h VAS评分和ODI指数、改良Macnab标准及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评价疗效。同时对经皮内镜下改进的置钉器械进行3D打印制造并验证其可行性、实用性。通过上述指标观察其医患X线辐射情况、微创性、置钉的优良率及手术效果。结果 全部患者均完成了手术和随访。甲组患者X线透视总次数、手术时间、导丝置入时间,均少于乙组(P<0.05),两组术后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前、术后24 h VAS、ODI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术后24 hVAS、ODI均较术前改善(P<0.05)。末次随访时,两组患者改良Macnab标准的优良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甲组经皮内镜置钉优良率优于乙组(P<0.05)。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经皮内镜下置钉能减少医患X线辐射次数,降低医患辐射暴露风险,且置钉的优良率较高;同时,3D打印的经皮内镜下置钉器械具有可行性和实用性  相似文献   
53.
目的 回顾性研究比较微创经椎间孔入路腰椎融合术(Mis-Tlif)与开放经椎间孔入路腰椎融合术(Open-Tlif)治疗腰椎Ⅱ度峡部裂性滑脱症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2017年1月至2021年1月在我院诊断腰椎峡部裂Ⅱ度滑脱并行手术治疗的57例患者进行评估,其中34例接受Mis-Tlif手术,23例接受Open-Tlif手术。比较两组手术时间、失血量及手术并发症情况,随访评估患者疼痛、功能、滑脱复位率及融合率。结果 Mis-Tlif组术中出血量及术后引流量、术后住院时间明显低于Open-Tlif组(P<0.01)。Open-Tlif组出现2例硬膜囊损伤、3例下肢麻痹、2例伤口感染,Mis-Tlif组出现1例硬膜囊损伤、2例下肢麻痹、无伤口感染,Mis-Tlif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Open-Tlif组(P=0.032)。腰痛视觉模拟评分比较,Mis-Tlif组术后2 d及末次随访均低于Open-Tlif组。两组患者术后腿痛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评分、滑脱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两组融合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Open-Tlif与Mis-Tlif均能有效治疗腰椎Ⅱ度峡...  相似文献   
54.
目的评价骨水泥强化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老年退行性腰椎疾病的近期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6月~2013年5月采用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骨水泥强化椎弓根螺钉固定结合后路椎体间植入聚醚醚酮(PEEK)材质椎间融合器治疗老年退行性腰椎疾病30例。所有患者术前骨密度检测均符合骨质疏松诊断(超声骨密度值测定-2.5)。结果 30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术中无神经及硬膜损伤,骨水泥无严重渗漏,术后复查X线、CT显示骨水泥分布均匀。随访10~21个月,平均(16±2.11)个月,神经受压症状均得到改善。VAS评分术前(7.01±1.44)、术后6个月随访为(3.00±0.57)、末次随访为(2.23±1.19);JOA评分术前为(9.98±5.64)、术后6个月随访为(17.99±1.41)、末次随访为(18.42±1.47);ODI评分术前为(0.64±0.24)、术后6个月为(0.27±0.07)、末次随访为(0.22±0.09)。三项评分术后6个月、末次随访分别与术前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术后6个月和末次随访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末次随访时复查X线或CT显示椎弓根螺钉无松动,椎间融合器无下沉,椎间融合满意,融合率为86.7%。结论使用骨水泥强化椎弓根螺钉能够提高螺钉对伴有骨质疏松的椎体的握持力,防止椎弓根螺钉松动,保证较高的椎间融合率,是治疗老年退行性腰椎疾病一种安全而有效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55.
ZEPHIR颈前路钢板系统治疗外伤性颈椎不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ZEPHIR颈前路钢板系统在外伤性颈椎不稳伴脊髓神经损伤手术中的作用和疗效。方法 对21例外伤性颈椎不稳伴脊髓神经损伤患者行颈前路减压植骨、ZEPHIR前路钢板内固定术.术后随访观察神经功能恢复情况.植骨融合率及有无植人物并发症.结果 术后随访6—22个月(平均11个月)。20例术后症状明显缓解,脊髓神经功能有不同程度改善,术后6个月植骨融合率达到100%,无钢板螺钉松动或断裂,1例术后3个月死亡。结论 应用颈前路减压植骨,ZEPHIR颈前路钢板系统内固定术治疗外伤性颈椎不稳伴脊髓神经损伤具有以下优点:颈椎前路减压彻底,术后颈椎即可稳定,防止植骨块移位,提高植骨融合率。  相似文献   
56.
背景:腰椎管狭窄症后路手术除术中出血和术后引流外,还存在大量的"隐性失血"。合并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可能会影响围术期出血尤其是隐性失血,此前并无报道。目的:针对合并类风湿性关节炎的腰椎管狭窄患者与非类风湿性关节炎行腰椎后路手术时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以及隐性失血情况进行对比,并探讨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隐性失血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纳入了65例合并类风湿性关节炎的腰椎管狭窄患者(类风湿性关节炎组),筛选87例未合并类风湿性关节炎的腰椎管狭窄患者(非类风湿性关节炎组),所有患者均采取椎弓根螺钉+钛棒+椎间融合器内固定系统进行腰椎后路减压融合和后外侧融合治疗,术中行自体骨后外侧植骨。提取信息包括人口统计学信息、类风湿性关节炎信息(如类风湿性关节炎病史、Steinbrocker分级、抗类风湿性关节炎药物)、手术信息以及出血量相关指标。以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和隐性失血作为主要指标;以手术时间、术前术后红细胞压积和血红蛋白及其变化值、手术前后贫血数量、术后新发贫血数量、自体血和异体血输注量等作为次要指标。结果与结论:①类风湿性关节炎组腰椎管狭窄患者平均年龄为(65.97±8.02)岁,平均体质量指数为(25.76±3.68)kg/m^2,非类风湿性关节炎组中患者在性别比例、年龄和手术节段数上均与之匹配;②类风湿性关节炎组中患者平均病程为(16.78±12.73)年,其中单药或联合口服改变病情抗风湿药者最常见,2组在椎弓根螺钉数和椎间融合器置入数量上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围术期并发症发生率2组差异亦无显著性意义;③主要结果对比显示2组在总失血量、术中出血量和术后引流量方面差异无显著性意义,而隐性失血以及隐性失血所占总失血量比例在非类风湿性关节炎组中更低(P<0.001,0.012);根据手术节段数进行分层分析,长节段(≥3节段)手术中非类风湿性关节炎组中隐性失血和隐性失血所占总失血量比例均优于类风湿性关节炎组;④次要指标对比红细胞压积改变值(P=0.021)在非类风湿性关节炎组小于类风湿性关节炎组但血红蛋白减小值2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术后2组新发贫血以及贫血加重情况相比差异无显著性意义,异体血输注和手术时间相比差异也无显著性意义;⑤对类风湿性关节炎组患者隐性失血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类风湿性关节炎的Steinbrocker级别高、未服用改变病情抗风湿药、血红蛋白变化和输注异体血为隐性失血的独立危险因素;⑥提示类风湿性关节炎组和非类风湿性关节炎组在总失血量、术中出血、术后引流和手术时间上无差异,而隐性失血以及隐性失血所占总失血量比例类风湿性关节炎组高于非类风湿性关节炎组,尤其是长节段手术;类风湿性关节炎组的Steinbrocker分级高、未服用改变病情抗风湿药、血红蛋白改变较多以及输注异体血为隐性失血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57.
目的:探讨后路腰椎管减压、内固定、后外侧植骨融合术治疗退变性腰椎滑脱的临床疗效。方法:28例退变性腰椎滑脱患者中,L3~4滑脱2例,L4-5滑脱8例,L5~S1滑脱18例。按Meyerding滑脱分类标准,Ⅰ度22例,Ⅱ度6例。均采用后路减压,RF内固定及小关节后外侧植骨融合术治疗。结果:术后28例完全复位,骨融合。术后平均随访15.3个月(10~22个月),临床疗效优者7例,良19例,可2例。结论:后路减压,内固定与后外侧植骨融合术治疗退变性腰椎滑脱效果良好,复位理想,固定稳定。  相似文献   
58.
目的:探讨颈前路椎体次全切治疗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的手术减压范围。方法:采用前路椎体次全切植骨融合术治疗颈椎后纵韧带骨化56例,其中完全切除骨化者47例,用“漂浮法”处理者9例,并针对不同个体及病变特点采用不同的减压范围。结果:54例获得3个月-6a随访,平均28个月。植骨均于术后3-5个月内获得骨性融合。JOA评分由术前8.5分提高到术后14.1,平均改善率74%,优良率80.2%。结论:行椎体次全切术治疗颈椎后纵韧带骨化时应针对不同个体及病变特点采用不同的足够的减压范围,可以减少并发症,并获得较佳的疗效。  相似文献   
59.
目的探讨磷酸钙人工骨(CPC)在颈椎前路椎间融合手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2001年4月至2003年10月颈前路手术中应用磷酸钙人工骨栓椎间融合结合钛钢板固定治疗颈椎病17例,颈椎间盘突出症5例,颈椎外伤脱位2例,共24例35个节段。采用JOA评分评价神经功能,X线片判定融合效果。结果随访18±6.5个月,术后无感染,无过敏或毒性反应。JOA评分由术前9.28±2.15分增加到14.65±2.18分(P<0.001)。术后X线片未见CPC骨栓塌陷或移位,钛板和螺钉无松动及折断。术后16.5±6.8个月均获得椎间融合。结论颈椎前路椎间融合手术应用磷酸钙人工骨替代自体骨,经济、安全、简便、效果可靠。  相似文献   
60.
目的探究DRG付费对医生诊疗行为和医疗质量的影响。方法从11家实施DRG付费或模拟测算的三级综合医院中选取12名骨科医生进行半结构化访谈,采用Colaizzi 7步法分析。结果共识别重要陈述308条,形成治疗决策、环节把控、患者管理、医疗质量4项基本结构。DRG付费后,医生更关注住院费用,以检查和手术为代表的诊疗行为发生了变化;医生诊疗行为的改变可能引起医疗质量的变化。结论医生应主动控制成本,制定合理的诊疗方案;医院需强化临床指南的使用,加强对医疗质量的考核,以防范医生不规范诊疗行为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