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47891篇 |
免费 | 2088篇 |
国内免费 | 2484篇 |
专业分类
耳鼻咽喉 | 149篇 |
儿科学 | 158篇 |
妇产科学 | 169篇 |
基础医学 | 1969篇 |
口腔科学 | 216篇 |
临床医学 | 7219篇 |
内科学 | 1927篇 |
皮肤病学 | 82篇 |
神经病学 | 1049篇 |
特种医学 | 2040篇 |
外国民族医学 | 24篇 |
外科学 | 9885篇 |
综合类 | 12496篇 |
预防医学 | 3671篇 |
眼科学 | 148篇 |
药学 | 4430篇 |
191篇 | |
中国医学 | 6029篇 |
肿瘤学 | 611篇 |
出版年
2024年 | 515篇 |
2023年 | 1459篇 |
2022年 | 1750篇 |
2021年 | 2311篇 |
2020年 | 1514篇 |
2019年 | 1300篇 |
2018年 | 570篇 |
2017年 | 1006篇 |
2016年 | 1156篇 |
2015年 | 1413篇 |
2014年 | 2382篇 |
2013年 | 2305篇 |
2012年 | 2866篇 |
2011年 | 3130篇 |
2010年 | 2886篇 |
2009年 | 2762篇 |
2008年 | 2975篇 |
2007年 | 2570篇 |
2006年 | 2281篇 |
2005年 | 2461篇 |
2004年 | 2025篇 |
2003年 | 1709篇 |
2002年 | 1285篇 |
2001年 | 1139篇 |
2000年 | 938篇 |
1999年 | 975篇 |
1998年 | 902篇 |
1997年 | 859篇 |
1996年 | 714篇 |
1995年 | 563篇 |
1994年 | 524篇 |
1993年 | 303篇 |
1992年 | 271篇 |
1991年 | 171篇 |
1990年 | 146篇 |
1989年 | 164篇 |
1988年 | 40篇 |
1987年 | 33篇 |
1986年 | 23篇 |
1985年 | 28篇 |
1984年 | 6篇 |
1983年 | 10篇 |
1982年 | 8篇 |
1981年 | 4篇 |
1980年 | 1篇 |
1979年 | 2篇 |
1958年 | 4篇 |
1957年 | 1篇 |
1956年 | 2篇 |
1954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目的总结国产GSS内固定加椎间融合器治疗腰椎滑脱疗效.方法 2001年7月~2003年6月两年间,对29例Ⅰ、Ⅱ度腰椎滑脱病例行椎管减压、国产GSS内固定和椎间融合器行椎间融合手术治疗.对术前、术后的X线片变化、植骨融合情况及其功能恢复情况进行观察和分析.总结其腰痛恢复情况和手术疗效.结果 29例获6~25月的随访(平均11.3月),术后均获骨性融合,症状有不同程度的改善,无神经损伤及螺钉位置不良而二次手术病例,优良率为93%.结论国产GSS内固定系统并椎间融合器联合应用治疗腰椎滑脱融合率高、疗效满意,不失为治疗腰椎滑脱症的良好手段. 相似文献
992.
CT三维重建在胸椎间孔穿刺定位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采用CT三维重建定位观察胸椎间孔,以确定胸椎间孔在椎板外侧的穿刺位置以及穿刺的深度。方法选取30例非胸椎病患者的CT三维重建胸椎图像,测量椎间孔所在水平面到上位胸椎棘突中点水平面之间距离、椎间孔外口到正中线距离以及椎间孔到棘突尖距离、椎间孔前后径和上下径。结果①T1-3椎间孔到各自上一椎体棘突中点平面为(20.5±3.0)mm,T4-6为(5.1±4.7)mm,T7-9为(4.4±2.0)mm,T10-12为(19.6±5.4)mm。②在T7处,椎间孔至正中线和棘突尖的距离最近,分别(15.2±4.8)mm和(44.3±5.9)mm,向上或向下逐渐增加。③椎间孔前后径为(9.8±1.4)mm。④椎间孔上下径(12.1±3.5)mm。结论胸椎间孔可以经上位棘突准确定位。 相似文献
993.
994.
椎间融合术已被广泛应用于治疗腰椎不稳,目前的手术入路主要分前路和后路,但术中两者都不可避免的要广泛剥离椎旁软组织。这样的操作破坏了周边的稳定结构,同时也增加了手术的并发症。微创手术由于其更少的组织损伤,更少的术后并发症,更低的手术风险,正越来越受到广大骨科医生欢迎。经骶前间隙行的腰骶椎间融合术或髓核置换术是近期发展的一种新的微创手术。这种轴向间盘入路较以往的前后方入路和前侧微创人路有着更为显著的优点,该手术方法不仅减少了对脊柱稳定结构的破坏,而且也降低了引起血管和内脏损伤、 相似文献
995.
目的:探讨抱膝滚腰锻炼对腰椎退行性骨关节病患者腰痛与腰椎功能的影响。方法:自2006年8月至2008年1月,150侧腰椎退行性骨关节病患者随机分为3组:对照组、抱膝滚腰锻炼组与结合组(每组50例)。3组女/男构成比分别为16/34、13/37和15/35;平均年龄分别为(58.8±10.2)岁,(60.1±8.2)岁与(59.9±11.4)岁;平均病程分别为(16.3±14.9)个月,(17.1±15.3)个月与(19.8±17.2)个月。3组分别采用美洛昔康片口服、抱膝滚腰锻炼以及上两种方法结合进行治疗,观察3组患者在治疗3周后的疗效、疼痛视觉模拟评分与腰痛指数的变化。随访6—24个月,观察患者每月腰痛指数的变化。结果:治疗3用后,3组疗效比较:对照组和抱膝滚腰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合组与对照组、抱膝滚腰锻炼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3组治疗后的VAS评分与ODI指数与治疗前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治疗后结合组的VAS疼痛评分与ODI指数与其他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随访期间,后两组患者平均每月的腰痛指数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结论:抱膝滚腰锻炼操作简单、无花费,是腰椎退行性骨关节病疗效比较好的防治方法。 相似文献
996.
胸腰椎不稳与肠易激综合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肠易激综合征的发病原因,分析脊柱不稳与肠易激综合征之间的关系。方法:选取2004年至2006年门诊诊治的82例(男24例,女58例;年龄15-〉61岁)肠易激综合征患者,全部采用从脊柱着手进行手法治疗,不用任何药物治疗。结果:82例治愈75例,好转7例。结论:胸腰椎不稳是肠易激综合征的直接发病原因,减少胸腰椎不稳对其周围神经或血管的压迫或刺激是治疗肠易激综合征简便而且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997.
胸腰段脊柱骨折内固定使用长节段还是短节段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自上个世纪60年代Holdsworth棘突钢板应用治疗脊柱骨折以来,胸腰椎骨折的内固定治疗已走过了近半个多世纪的历史。 相似文献
998.
胸腰椎骨折的手术指征及方式的合理选择 总被引:2,自引:6,他引:2
胸腰椎骨折的治疗在过去的几十年取得了很大的进步,这种进步有赖于脊柱生物力学、损伤机制的深入理解及手术器械的改进。在手术指征及手术方式两方面仍有较大争议,使越来越多的学者有了共同的认识和选择。 相似文献
999.
强直性脊柱炎合并胸腰椎骨折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目的:总结强直性脊柱炎合并胸腰椎骨折的临床特点,避免诊断延误。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05年4月至2007年6月收治的5例强直性脊柱炎合并胸腰椎骨折病例,男4例,女1例;年龄26~72岁,平均44.8岁。分析内容包括:病史、骨性融合椎体数、骨折特点、风湿活动状态等。结果:强直性脊柱炎患病史平均22.6年。骨性融合椎体数平均18.2节。1例为自驾车交通事故,1例有扭伤史,3例无外伤史为应力骨折。2例合并椎体骨折:骨折线分别经T6、T7或L1椎体;3例合并椎间隙骨折:2例骨折线经L1,2椎间隙,1例骨折线经L2,3椎间隙。未见压缩骨折及脊髓或马尾神经损伤。4例血沉及C-反应蛋白等急性炎症指标与疼痛程度不相称。非甾体抗炎药均无明显止痛效果。在外院均误诊为强直性脊柱炎“复发”,平均延误1.51个月。结论:①骨折好发于强直性脊柱炎中晚期胸腰椎广泛骨性融合者;②好发于下部胸椎和上部腰椎,且多为应力骨折;③可以为合并椎体骨折或椎间隙骨折;④易误认为强直性脊柱炎“复发”而发生误诊、漏诊;⑤中晚期强直性脊柱炎患者腰背痛突然加剧,疼痛程度与急性炎症指标不相称,非甾体抗炎药甚至皮质类固醇疗效欠佳,应考虑到胸腰椎骨折可能。 相似文献
1000.
AF系统治疗胸腰椎骨折伴脊髓损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从Rey—Calmille提出椎弓根系统以来,后路短节段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系统逐渐完善。AF系统具有复位满意、手术创伤小、操作简便、内固定牢固并允许患者早期下床活动等优点,近年来在临床广泛应用于胸腰椎骨折的内固定。自1999年1月至2007年1月应用AF三维椎弓根螺钉系统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102例,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