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14篇
  免费   95篇
  国内免费   21篇
耳鼻咽喉   2篇
儿科学   16篇
妇产科学   10篇
基础医学   13篇
口腔科学   1篇
临床医学   69篇
内科学   158篇
神经病学   2篇
特种医学   9篇
外科学   25篇
综合类   237篇
预防医学   366篇
眼科学   2篇
药学   62篇
  3篇
中国医学   50篇
肿瘤学   5篇
  2024年   8篇
  2023年   23篇
  2022年   30篇
  2021年   27篇
  2020年   34篇
  2019年   36篇
  2018年   20篇
  2017年   25篇
  2016年   34篇
  2015年   41篇
  2014年   65篇
  2013年   51篇
  2012年   79篇
  2011年   93篇
  2010年   89篇
  2009年   62篇
  2008年   99篇
  2007年   48篇
  2006年   37篇
  2005年   38篇
  2004年   26篇
  2003年   27篇
  2002年   11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3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目的 探讨70岁以上老年人群腰围(WC)与仅患高血压(HTN)、仅患糖尿病前期(RPE-DM)、同患HTN与PRE-DM的关系.方法 对2552例70岁以上的老年人群采取横断面调查,进行现场体格检查和一般资料的问卷调查,以仅患HTN、仅患PRE-DM、同患HTN与PRE-DM为应变量,以WC为自变量,采用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WC对其的影响,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探索WC的界值.结果 在调整年龄、教育程度、体力活动后,非超重组人群WC每增加1 cm,同时患有HTN和PRE-DM组的风险将增加8%,高于超重人群(6.5%),且非超重人群中患HTN、PRE-DM的风险将会分别增加2.8%、5.8%,均高于超重人群.结论 在非超重状态下,WC与患HTN、患PRE-DM、同患HTN和PRE-DM均相关.而在超重人群中,仅与同患HTN和PRE-DM相关.加强慢性病的防治工作中,也要关注非超重人群的WC.  相似文献   
32.
目的探讨通过针刺及针耳联合治疗改善2型糖尿病患者肥胖指标。方法根据随机化原则将90例肥胖型2型糖尿病患者分为药物组、针刺组、针耳联合组,每组30例。辨证治疗3个月,观察治疗前后体质量指数、腰围、臀围。结果第二、第三疗程后针耳组及针刺组对腰围、臀围、体质量指数的疗效均优于药物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针耳组疗效最好。结论针刺及针耳联合治疗有明显改善2型糖尿病肥胖的作用。  相似文献   
33.
目的探讨老年单纯收缩期高血压(ISH)患者炎症因子高敏C-反应蛋白(hs-CRP)的相关因素。方法 ISH患者194例,其中男113例,女81例,平均(73.3±18.7)岁,选择性别、年龄与之匹配的健康人作为对照组。应用标准方法测定入选对象的血压、身高、体重、腰围、臀围,测定外周空腹静脉hs-CRP、血糖、血脂等,比较两组间及ISH组不同心血管危险分层患者间hs-CRP差异,采用多元线性逐步回归分析法判断hs-CRP与危险分层、血脂、血糖等因素之间的关系。结果 ISH组hs-CRP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3.1 vs 1.5 mg/L,P<0.05);ISH组心血管危险极高危组hs-CRP水平显著高于其他组;回归分析显示:心血管危险分层、空腹血糖、低密度脂蛋白、腰围是hs-CRP水平的影响因素。结论炎症反应可能通过危险因素的形成参与ISH发生。  相似文献   
34.
说到衡量人体是否肥胖的对旨标,大家可能比较熟悉体质指数(BMI)及腰围(WC),这也是世界卫生组织以及专家学者们经常采用的。这两个指标增高,表示超重或肥胖,说明患心脑血管病及代谢病的风险增大,要注意减重。对“糖友”来说,也意味着血糖控制难度加大,所需胰岛素量更多。此外,同类型的指标还有腰臀比(WHR),即腰围和臀围的比例,这两个“围”越接近,越说明身材上下一般粗,“水桶腰”。非但不美观,而且说明腹部脂肪多,同样不利于健康。  相似文献   
35.
张文  解为慈  刘文 《海南医学》2016,(3):490-494
目的 系统评价高甘油三酯腰围表型(Hypertriglyceridemic waist (HTGW) phenotype)与糖尿病发病的关系.方法 通过检索Embase、PubMed、中国期刊网数据库、维普及万方数据库,纳入所有高甘油三酯腰围表型与糖尿病发病关系的研究,由两位笔者根据纳入与排除标准独立进行文献筛选、资料提取及文献质量评价,使用Stata12.0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 共纳入17篇研究,包括6篇队列研究和11篇横断面研究.Meta分析提示,高甘油三酯腰围人群罹患糖尿病的风险显著增加(队列研究:HR=2.44,95%CI:1.95~3.06;横断面研究:OR=3.31,95%CI:2.82~3.88),亚组分析显示女性中高甘油三酯腰围预测糖尿病的患病风险显著高于男性,敏感性分析显示结果稳健性好.结论 高甘油三酯腰围表型可显著增加糖尿病的患病风险.  相似文献   
36.
《陕西医学杂志》2016,(4):410-411
目的:探讨身体质量指数(BMI)、腰围(WC)、腰臀比(WHR)和冠心病易患因素间的关系。方法:评估并比较这几个体重相关的参数和SDP、DBP、空腹血糖、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LDL-C)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等冠心病易患因素的相关性。结果:WC和WHR和冠心病易患因素的P值相对于BMI较小。结论:WC和WHR较BMI与冠心病易患因素的相关性更好。  相似文献   
37.
  目的  采用定量CT(QCT)研究不同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 BMI)青年人群的各体质成分、腰臀围与握力的相关性。  方法  收集2021年4–7月于我院进行胸部体检QCT的1310 例青年人群资料,并计算其BMI,按BMI分为4组:偏瘦组(BMI<18.5 kg/m2);正常组(18.5 kg/m2≤BMI<24 kg/m2);超重组(24 kg/m2≤BMI<28 kg/m2);肥胖组(BMI≥28 kg/m2)。将原始数据传至QCT Mindways Pro 6.1软件后处理测量L2椎体的各体质成分脂肪含量(面积),包括腹部总脂肪(total adipose tissue, TAT)、腹腔内脂肪(visceral adipose tissue, VAT)、皮下脂肪(subcutaneous adipose tissue, SAT)、腹腔内脂肪/皮下脂肪(腹脂比,VAT/SAT)。采用CAMRY EH101型数字握力计测量握力。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并探讨不同BMI的各体质成分、腰围、臀围与握力的相关性;同时对正常、超重两组按照年龄进行分层分析。  结果  正常组男性在21~40岁身高、体质量、臀围与握力呈正相关,36~40岁SAT与握力呈负相关,而VAT/SAT与其呈正相关;女性在21~25岁SAT与握力呈负相关,而VAT、VAT/SAT与其呈正相关,26~40岁身高、体质量、臀围与握力呈正相关,36~40岁VAT/SAT与握力呈正相关。超重组男性在21~25岁臀围、体质量与握力呈正相关,26~30岁TAT、腰臀比、腰高比与握力均呈负相关,31~40岁身高、体质量与握力呈正相关,而腰臀比、腰高比与其呈负相关,且在31~35岁臀围与握力呈正相关;女性在21~25岁腰围、臀围、腰高比与握力呈正相关,26~30岁身高、体质量与握力呈正相关,31~35岁TAT、SAT、腰围、腰臀比、腰高比与握力均呈负相关,36~40岁SAT、腰高比与握力呈负相关,VAT、VAT/SAT、身高、体质量与其呈正相关。偏瘦组男女身高、体质量与握力呈正相关,且偏瘦组女性臀围与握力也呈正相关。肥胖组男性TAT、VAT、腰高比与握力呈负相关,女性则无相关性。  结论  不同BMI的青年人群的腹部脂肪含量与握力关系密切,对于青年人群应控制腹部脂肪含量、臀部脂肪含量来维持相应的肌肉力量。  相似文献   
38.
《高血压杂志》2008,16(2):192
探讨重庆地区人群体质量指数(BMI)、腰围(WC)与血压水平及高血压的关系。方法:采用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抽取重庆地区15岁以上城乡人口5246人进行血压、脉搏、身高、体质量、WC、臀围的测量,并问卷调查。结果:重庆地区人群收缩压、舒张压水平及高血压患病率均随着BMI的增加呈明显的线性上升趋势(线性趋势检验P〈0.01)。腹型肥胖的人群收缩压、舒张压水平及高血压患病率均高于WC正常的人群,差异均有非常显著意义(线性趋势检验P〈0.01)。  相似文献   
39.
收集17名正常人,20名单纯肥胖患者,42名2型糖尿病患者的临床资料,以彩色血管多普勒超声探测受试者的双下肢股动脉、腘动脉、胫前动脉、胫后动脉及足背动脉,并测量内中膜最厚处厚度及斑块数目、管腔狭窄程度.结果①在2型糖尿病组动脉粥样硬化斑的阳性率显著高于正常组及单纯肥胖组(P值分别<0.05及<0.01),且内中膜厚度显著大于后二者(P值分别<0.05及<0.01).2型糖尿病组较正常对照组及单纯肥胖组动脉损伤发生率高、程度重(P值分别<0.05及<0.01).②2型糖尿病患者中,下肢动脉硬化与体重指数、腰围呈显著正相关(P<0.01).结论在本资料的2型糖尿病患者中,90%已有动脉粥样硬化,中心性肥胖对2型糖尿病患者动脉硬化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40.
目的采用腰围(WC)、体质指数(BMI)综合评价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成年人中心性肥胖者高血压患病风险。方法采用多阶段分层随机抽样方法抽取南海区2个街道6个镇共17124户中18岁以上常住居民进行调查。采用入户面对面访谈的方法,并进行相关人体测量。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比较各BMI组别中心性肥胖者高血压患病的OR值。结果体质指数偏瘦、正常、超重和肥胖组中,男性中心性肥胖者高血压患病率分别为14.6%、23.8%、34.1%和42.7%;女性中心性肥胖者高血压患病率分别为20.3%,24.2%,33.8%和43.5%;除男性体型偏瘦组外,中心性肥胖者高血压患病率均明显高于同组内的正常腰围人群(P0.01);调整混杂因素(年龄、吸烟、饮酒和体育锻炼等)后,与正常腰围人群比较,BMI正常、超重及肥胖组别中男性中心性肥胖者患高血压患病的OR值分别为1.485(1.319~1.672)、1.827(1.536~2.191)、2.849(1.659~4.893);中心性肥胖女性BMI偏瘦、正常、超重及肥胖组高血压患病OR值分别为1.642(1.112~2.425)、1.530(1.363~1.717)、1.644(1.299~2.080)、3.529(2.001~6.225)。结论 BMI与WC两者结合可明显提高高血压风险预测价值;应将腹型肥胖尤其是全身性肥胖合并腹型肥胖的人群作为社区高血压防治的重点干预人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