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24篇
  免费   97篇
  国内免费   21篇
耳鼻咽喉   2篇
儿科学   16篇
妇产科学   10篇
基础医学   13篇
口腔科学   1篇
临床医学   69篇
内科学   158篇
神经病学   2篇
特种医学   10篇
外科学   25篇
综合类   238篇
预防医学   372篇
眼科学   2篇
药学   64篇
  3篇
中国医学   52篇
肿瘤学   5篇
  2024年   9篇
  2023年   23篇
  2022年   37篇
  2021年   31篇
  2020年   34篇
  2019年   36篇
  2018年   20篇
  2017年   25篇
  2016年   34篇
  2015年   41篇
  2014年   65篇
  2013年   51篇
  2012年   79篇
  2011年   93篇
  2010年   89篇
  2009年   62篇
  2008年   99篇
  2007年   48篇
  2006年   37篇
  2005年   38篇
  2004年   26篇
  2003年   27篇
  2002年   11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4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6 毫秒
221.
目的探讨60岁以上社区人群发生特发性黄斑前膜(IMEM)的全身性相关危险因素。 方法收集2017年3月至2017年11月北京市顺义区天竺镇60岁以上常住居民2853例(5686只眼)的体检数据资料进行研究。其中,男性1309例(2600只眼),女性1544例(3086只眼);年龄60~83岁,平均年龄(65.3±4.6)岁。现场调查内容包括基本信息调查问卷、一般体格检查、眼部常规检查及彩色眼底照相。将符合IMEM纳入标准者定义为IMEM组;在其他无黄斑前膜人群中匹配性别和年龄,采用数字表法随机抽取1:1比例人群定义为对照组。本研究采集的年龄、腰围、身体质量指数、血压及血生化指标,采用(±s)表示,两组的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性别、生活习惯、饮食习惯及高血压病史等全身慢性疾病病史,采用例数和百分比描述,组间比较采用卡方检验。IMEM相关的全身因素,采用Logistic回归进行分析。 结果全部2853例(5686只眼)居民中,患有IMEM者177例(212只眼)。其中,男性62例(70只眼),女性115例(142只眼),年龄60~81岁,平均年龄(67.5±5.2)岁。两组基本情况比较中,腰围、收缩压、低密度脂蛋白及空腹血糖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2.73,2.26,-3.21,2.13;P<0.05)。高血压病史及糖尿病病史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 =4.52,4.98;P<0.05)。经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高血压病史、糖尿病病史、腰围、收缩压、低密度脂蛋白及空腹血糖等全身因素与IMEM的相关性具有统计学意义(OR=0.60,0.62,1.03,0.99,1.81,0.91;95%CI:0.38~0.96,0.41~0.94,1.01~1.04,0.98~0.998,1.25~2.63,0.84~0.994;P<0.05)。去除具有共线性的指标和混杂因素后,再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其中腰围和低密度脂蛋白两项全身因素与IMEM的相关性具有统计学意义(OR=1.03,2.15;95%CI:1.01~1.05,1.41~3.26;P<0.05)。 结论腰围大和低密度脂蛋白水平高是60岁以上人群发生IMEM的全身性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222.
目的 :了解体重指数 (BMI)、腰围 (WC)及腰臀比 (WHR)对人群高血压发生的风险性的价值。方法 :对广州市 1191名 35~ 6 5岁知识分子进行身高、体重、腰围、臀围及血压的测量。用直线相关分析BMI、WC和WHR与收缩压和舒张压的关系 ;将BMI、WC和WHR分别根据最大和最小值分成 3等份 ,分析 3个指标对高血压患病率的影响 ;分析三个指标对高血压发生的风险性预测的价值。结果 :男女血压水平及高血压患病率均随BMI、WC和WHR的增加而上升 (P值均 <0 .0 5 ) ;对血压影响的贡献的次序为 :体重指数 >腰围 >腰臀比 ;BMI≥ 2 5、腰围≥ 85cm、女性腰臀比≥ 0 .95可作为预测高血压危险性的诊断建议值。结论 :BMI、WC和WHR是预测高血压危险性的有效指标 ;控制BMI、WC和WHR可以有效地防治高血压。  相似文献   
223.
目的 研究北京市3~18岁人群腰围(WC)、腰围身高比(WHtR)的分布特征;在心血管疾病(CVD)危险因素评估的基础上提出6—18岁人群WC和WHtR的适宜界值。方法 对2004年北京市儿童青少年代谢综合征研究项目总人群中3—18岁人群的WC、WHtR进行描述性分析;基于CVD危险因素评估,采用工作者特征曲线分析方法,研究6—18岁人群WC和WHtR的适宜界值;并利用《北京市学校卫生防病工作规划》(2006)血脂健康调查中6—17岁人群生理、生化检测数据,对上述界值进行交叉验证。结果 基于CVD危险因素评估基础上的WC适宜界值为性别年龄组的第80百分位值,WHtR的适宜界值为0.46。交叉验证显示:按WC和WHtR适宜界值划分的肥胖组血压、血脂等CVD危险因素无论均值还是检出率均显著高于正常体重组。结论 上述WC、WHtR适宜界值可敏感地区分高血压、高三酰甘油和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等CVD危险因素,WC作为相对简单的测量方法应列入学生体检的常规测量项目。  相似文献   
224.
目的 探讨非肥胖人群的腰围轨迹与新发非酒精性脂肪肝(NAFLD)的相关性。方法 以开滦研究中符合入选标准的观察对象组成研究队列,依据观察对象2006-2007、2008-2009、2010-2011年健康体检的腰围数值,使用SAS Proc Traj程序确定4个不同的腰围轨迹组,分别为低、中、中高、高稳定组,随访各组2012-2013、2014-2015、2016-2017年健康体检时NAFLD的发病情况,比较各组NAFLD的累积发病率,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不同腰围轨迹与新发NAFLD的相关性。结果 最终纳入统计分析者共12 477例,其中男性8 181例,女性4 296例。腰围低、中、中高、高稳定组分别为1 026例(8.2%)、5 183例(41.5%)、5 481例(44.0%)、787例(6.3%),随访期间共发生NAFLD 4 123例。NAFLD的累积发病率随着腰围轨迹的升高而增加(分别为21%、43%、59%、7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腰围中、中高、高稳定组NAFLD发病风险分别为腰围低稳定组的2.411(95% CI:2.021~2.877)、4.050(95% CI:3.402~4.820)、5.489(95% CI:4.506~6.686)倍(P<0.01);采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校正年龄、性别等多种混杂因素后,腰围中、中高、高稳定组NAFLD发病风险仍为腰围低稳定组的2.150(95% CI:1.789~2.582)、3.176(95% CI:2.623~3.846)、3.732(95% CI:2.987~4.662)倍。结论 非肥胖人群发生NAFLD的风险随着腰围轨迹的升高而增加,高水平的腰围轨迹是NAFLD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225.
目的 分析未成年期体质指数(body mass index, BMI)和腰围(waist circumference, WC)与成年期血压的关联,并进一步探讨成年期BMI和WC在此关联中的中介作用。方法 基于中国健康与营养调查1993—2015年调查资料,选取未成年期(6~17岁)和成年期(18~35岁)均参与调查的1313名研究对象,采用多重中介效应模型分析未成年期BMI和WC与成年期血压关联中成年期BMI和WC的中介效应。结果 未成年期BMI/WC与成年期收缩压[β(SE)调整=0.10(0.03)/0.08(0.03)]、舒张压[β(SE)调整=0.13(0.03)/0.08(0.03)]呈正相关(P<0.01)。成年期BMI/WC在未成年期BMI/WC与成年期收缩压和舒张压关联中发挥部分中介效应,其中成年期BMI中介效应占比为70.00%(95%CI 42.68%~73.33%)和23.08%(95%CI 14.29%~26.32%);成年期WC中介效应占比为37.50%(95%CI 20.00%~41.67%)和25.00%(...  相似文献   
226.
目的 分析不同肥胖类型、不同BMI和腰围水平与成年人糖尿病患病风险的关联。方法 利用2018年中国健康与营养调查数据,依据《成人体重判定》(WS/T 428-2013)重新划分肥胖定义,包括非肥胖、单纯一般性肥胖、单纯中心性肥胖和复合型肥胖。应用两水平logistic回归模型及限制性立方样条模型分析不同肥胖类型、不同BMI和腰围水平与糖尿病患病风险的关联。结果 共纳入7 030名18~65岁居民,其中一般性肥胖率、中心性肥胖率分别为男性16.29%(502/3 082)和42.28%(1 303/3 082);女性14.41%(569/3 948)和37.87%(1 495/3 948);其中复合型肥胖率男、女性分别为14.70%和12.97%。糖尿病患病率为11.28%,其中男、女性复合型肥胖人群糖尿病患病率分别为18.98%和22.07%,高于单纯中心性肥胖人群(16.24%,15.26%)和非肥胖人群(9.65%,5.18%)。男性单纯中心性肥胖、复合型肥胖患糖尿病的可能性分别是非肥胖人群的1.61(95%CI:1.24~2.08)和2.11(95%CI:1.56~2.86)倍;女性单纯一般性肥胖、单纯中心性肥胖和复合型肥胖患糖尿病的可能性分别是非肥胖人群的2.70(95%CI:1.16~6.28)、2.62(95%CI:2.01~3.40)和4.47(95%CI:3.35~5.98)倍。限制性立方样条模型显示:BMI水平与糖尿病患病风险间呈近乎线性正关联;腰围水平与糖尿病患病风险呈显著正关联,其中女性呈非线性升高(非线性P=0.024)。男性BMI≥22.5 kg/m2、女性BMI≥23.0 kg/m2;男性腰围≥85.0 cm、女性腰围≥80.0 cm时,糖尿病患病风险显著上升。结论 复合型肥胖人群患糖尿病的风险更高。BMI处于正常高值、腰围水平处于中心性肥胖前期时,糖尿病患病风险明显上升。  相似文献   
227.
目的 分析我国成年人腰围身高比与脑卒中及其亚型发病关联。方法 从2010年中国慢性病监测项目选取60个监测点人群(城市监测点25个、农村监测点35个)作为本次研究对象,共计36 632人。将2010年中国慢性病监测项目数据作为基线数据。2016-2017年进行随访,完成随访者27 762人。采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腰围身高比与脑卒中及其亚型发病风险比。并按年龄、性别等基线特征进行亚组分析,剔除死亡者和基线糖尿病患者进行敏感性分析。结果 脑卒中分析,共纳入27 112名研究对象,观察到脑卒中事件1 333例;缺血性卒中分析,共纳入26 907名研究对象,观察到缺血性卒中事件1 128例;出血性卒中分析,共纳入25 984名研究对象,观察到出血性卒中事件205例。调整相关混杂因素后,以腰围身高比0~0.45组为参照,脑卒中分析,腰围身高比0.46~0.49、0.50~0.54和≥ 0.55组脑卒中发病风险分别增加21%(HR=1.21,95%CI:1.00~1.46)、26%(HR=1.26,95%CI:1.04~1.53)和60%(HR=1.60,95%CI:1.29~1.99),亚组分析发现,年龄对腰围身高比与脑卒中发病风险存在效应修饰作用(交互P=0.001);缺血性卒中分析,腰围身高比0.46~0.49、0.50~0.54和≥ 0.55组缺血性卒中发病风险分别增加30%(HR=1.30,95%CI:1.05~1.60)、33%(HR=1.33,95%CI:1.07~1.64)和61%(HR=1.61,95%CI:1.26~2.05),亚组分析发现,年龄对腰围身高比与缺血性卒中发病风险存在效应修饰作用(交互P=0.024);出血性卒中分析,腰围身高比≥ 0.55组出血性卒中发病风险增加73%(HR=1.73,95%CI:1.02~2.94),0.46~0.49和0.50~0.54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敏感性分析结果未发生变化。结论 控制体重预防脑卒中及其亚型,可将腰围身高比作为体重控制指标之一。尤其重点关注腰围身高比≥ 0.55的年龄<50岁人群,同时不应忽视腰围身高比0.46~0.49人群。  相似文献   
228.
目的探讨中老年男性肥胖与雄激素水平低下的关系。方法2013年4月至2015年4月随机抽取温岭市太平街道中老年男性260例,根据BMI或腰围(WC)分为体重正常126例、超重109例和肥胖25例,测定并比较3组老年男性的血清总睾酮(TT)、黄体生成素(LH)与性激素结合球蛋白(SHBG)水平,并计算不同睾酮补充治疗标准下各组雄激素缺乏率。结果TT、SHBG、LH水平在正常体重、超重、肥胖组间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即TT、SHBG水平均为正常体重>超重>肥胖,而LH水平为肥胖>正常体重>超重。依据《澳大利亚内分泌协会指南》,正常体重、超重和肥胖组雄激素缺乏率分别为2.4%、10.1%和26.0%;依据《中国男科学疾病诊断治疗指南(2013年版)》,正常体重、超重和肥胖组雄激素缺乏率分别为9.5%、17.4%和68.0%。结论中国中老年男性肥胖程度与其雄激素水平密切相关,BMI、WC可作为预测男性雄激素缺乏的指标。  相似文献   
229.
尹仕红 《中国校医》2017,(5):328-329
目的探讨体质量指数、腰围与皮褶厚度的关系。方法对92名高校护理专业女生检测其身高、体质量、腰围及皮褶厚度,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高护专业女生体质量超标和肥胖率显著低于一般人群,体质量超标肥胖组的腰围、皮褶厚度显著大于正常体质量组。回归分析表明体质量指数与肩胛部、腹部皮褶厚度呈显著正关,腰围与上臂部、腹部皮褶厚度呈显著正关。结论高护专业女生体质量超标和肥胖率较低。评估体质量超标和肥胖时,除了检测体质量指数与腰围以外,还应检测皮褶厚度,尤其是腹部皮褶厚度。  相似文献   
230.
目的探讨绝经女性中心型肥胖与血脂异常的关系。方法依据苏州工业园区2014年慢性病社区综合防治项目,随机抽取某社区2 000名居民,选取其中健康自然绝经12个月以上的女性323人,测量身高、体重、腰围、血压,采血测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根据卫生行业标准《成人体重判定》,腰围≥85 cm诊断为中心型肥胖,根据《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2007)》中TG、TC、HDL-C和LDL-C的水平诊断血脂异常。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中心型肥胖与血脂异常发病风险之间的关系。结果该绝经女性人群中心型肥胖占13.6%(44/323),血脂异常检出率为29.7%(96/323),中心型肥胖组血脂异常检出率显著高于正常组(43.2%vs 27.6%,P=0.036)。腰围水平与TG及LDL-C呈正相关(TG:r=0.28,P<0.01;LDL-C:r=0.20,P<0.01),与HDL-C呈负相关(r=-0.26,P<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中心型肥胖组患血脂异常的OR值为2.07(95%CI 1.04~4.13,P=0.039),其中中心型肥胖组TG升高和HDL-C降低的OR值分别为3.81(95%CI1.69~8.60,P=0.001)和3.19(95%CI 1.36~7.52,P=0.008)。结论中心型肥胖是绝经女性血脂异常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