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351篇
  免费   259篇
  国内免费   189篇
耳鼻咽喉   21篇
儿科学   32篇
妇产科学   9篇
基础医学   209篇
口腔科学   1篇
临床医学   1073篇
内科学   160篇
皮肤病学   2篇
神经病学   989篇
特种医学   722篇
外国民族医学   16篇
外科学   186篇
综合类   1781篇
预防医学   185篇
眼科学   16篇
药学   404篇
  5篇
中国医学   116篇
肿瘤学   872篇
  2024年   26篇
  2023年   61篇
  2022年   63篇
  2021年   78篇
  2020年   71篇
  2019年   91篇
  2018年   42篇
  2017年   79篇
  2016年   85篇
  2015年   90篇
  2014年   152篇
  2013年   186篇
  2012年   254篇
  2011年   258篇
  2010年   283篇
  2009年   295篇
  2008年   322篇
  2007年   327篇
  2006年   315篇
  2005年   356篇
  2004年   279篇
  2003年   229篇
  2002年   303篇
  2001年   330篇
  2000年   216篇
  1999年   272篇
  1998年   243篇
  1997年   269篇
  1996年   292篇
  1995年   250篇
  1994年   177篇
  1993年   136篇
  1992年   127篇
  1991年   84篇
  1990年   61篇
  1989年   61篇
  1988年   19篇
  1987年   5篇
  1986年   7篇
  1985年   3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79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本文分析了1962年至1986年间的71例小儿中枢神经系统肿瘤的病理资料,该病占同期中枢神经系统肿瘤的16.6%。71例中,颅内肿瘤67例,椎管内肿瘤4例。颅内肿瘤中幕上38例,以星形细胞瘤多见,其次为先天性肿瘤。幕下29例以髓母细胞瘤多见,其次为星形细胞瘤。小儿中枢神经系统肿瘤以恶性居多,预后不佳。脑中线是肿瘤的好发区。  相似文献   
92.
目的:总结X刀治疗脑内病变的长期随访结果.方法:对283例X刀治疗的脑瘤和脑血管畸形患者进行临床和影像学随访,随访时间为1~8年,平均(2.05±4.66)年.结果:82例转移瘤消失35例(42.7%),缩小28例(34.1%),无变化11例(13.4%),增大8例(9.8%);61例胶质瘤消失10例(16.4%),缩小19例(31.1%),无变化16例(26.2%),增大16例(26.2%);55例动静脉畸形消失29例(52.7%),缩小20例(36.4%),无变化6例(10.9%);17例海绵状血管瘤缩小4例(23.5%),无变化13例(76.5%);35例脑膜瘤消失5例(14.3%),缩小15例(42.9%),无变化13例(37.1%),增大2例(5.7%);12例神经鞘瘤消失3例(25.0%),缩小6例(50.0%),无变化2例(16.7%),增大1例(8.3%);10例生殖细胞瘤消失8例(80.0%),缩小2例(20.0%);11例其他肿瘤消失2例(18.2%),缩小4例(36.4%),无变化4例(36.4%),增大1例(9.0%).影像检查还发现病灶有坏死表现99例,囊性变19例,周边环状强化73例,胶质细胞增生20例,暂时性反应性肿大23例,放射性脑水肿28例.结论:X刀对小型脑肿瘤和血管畸形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X刀治疗的主要并发症是放射性脑水肿.  相似文献   
93.
以脑循环储备力评价脑循环状态,对临床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文章重点对缺血性脑血管病、脑肿瘤及脑动脉系统手术前、后脑循环状况的变化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94.
目的评价立体定向技术在基层神经外科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应用立体定向技术以及微创开颅技术,完成15例颅内病变的手术,分析临床治疗效果。结果立体定向活检3例,术后病理诊断明确;立体定向微创手术7例,病灶一次切除;立体定向穿刺引流术或血肿排空5例,术后症状明显改善。手术均一次成功,无手术并发症。结论立体定向微创手术能对病灶进行精确的定位和导向,以实现对颅内病灶的微创手术,特别对深部病灶性质的诊断和脑内小肿瘤的切除及囊性病变的引流有实际的应用价值,具有简便、易行和创伤小、费用低的优点。  相似文献   
95.
脑肿瘤     
20061347 侵及眶部脑肿瘤的临床特征与显微手术处理/章翔…∥中华神经外科杂志.-2005,21(10).-609-611 对58例侵及眶部的脑肿瘤经临床分析与影像学检查而获诊断,采用不同手术入路及显微外科技术切除肿瘤。全组病例中,肿瘤位于前颅凹50例,中颅窝8例,均侵及眶腔。其中39例(67.2%)有头痛、头晕等颅内压增高表现,54例(93.1%)出现视器症状。结果:该组46例肿瘤(79.3%)获手术全切除,12例(20.7%)为次全切除,无死亡。对48例经信访或门诊随访6个月~9年(平均3.6年),39例(81.3%)恢复满意,余9例(18.7%)有不同程度后遗症。结论:脑肿瘤侵及眶部多以视器改变为主要临床表现。采取不同手术入路、以显微外科技术切除该类肿瘤,预后良好。图2参11  相似文献   
96.
97.
伍建忠 《安徽医学》1995,16(5):43-43
<正> 我科于1985年元月至1994年9月,收入院行中耳乳突根治术者84例,其体会如下。 临床资料 一、性别年龄和职业:本组84例中男44例,女40例。年龄6~76岁,平均年龄28.4岁,其中11~30岁者58例,占69%,说明患者以青少年居多。农民57例,工人13例,学生7例,职工2例,儿童2例,不详者3例。 二、病程:1年以内者1例,1~10年34例,~20年46例,~30年3例,其中病程最短  相似文献   
98.
胶质瘤患者细胞免疫功能的检测及其与临床指标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们对36例胶质瘤患者的T细胞亚群、淋巴细胞增殖率及NK 细胞活性等细胞免疫功能进行检测;结合患者肿瘤病理分级、卡氏记分及肿瘤部位进行综合分析,发现患者细胞免疫功能明显降低,其降低程度与某些临床指标相关,可反映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对预后判断也有一定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99.
目的探讨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DWI)技术对颅内囊性病变中表皮样囊肿、蛛网膜囊肿、脑脓肿及囊性坏死性脑肿瘤(单发囊性转移瘤、神经上皮肿瘤)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对2004年5月-2006年5月行神经外科手术治疗并经病理证实的50例颅内囊性病变患者的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表皮样囊肿10例、蛛网膜囊肿10例、脑脓肿10例、单发囊性转移瘤8例及神经上皮肿瘤12例,均进行常规MRI平扫及DWI检查,生成DWI图及表观扩散系数(ADC)图,观察囊变区信号特征并测量该区的表观扩散系数值。结果(1)表皮样囊肿在扩散加权成像显示为高信号,其表观扩散系数图显示为低或稍低信号,表观扩散系数测量值为(0.924-0.12)×10^-3mm^2/s,蛛网膜囊肿扩散加权成像显示为低信号,表观扩散系数图呈高信号,测量值为(3.094-0.21)×10^-3mm^2/s;两组表观扩散系数测量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2.278,P=0.000)。(2)脑脓肿之囊变区于扩散加权成像显示为高信号,表观扩散系数图呈低及等信号,表观扩散系数测量值为(0.524-0.08)×10^-3mm^2/s;单发囊性转移瘤和神经上皮肿瘤之囊变区在扩散加权成像上显示为低信号,表观扩散系数图显示为高信号。表观扩散系数测量值为(2.354-0.41)×10^-3mm^2/s,与脑脓肿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3.939,P=0.000)。结论不同颅内囊性病变在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上的表现特点及病灶囊变区表观扩散系数测量值的变化。具有诊断与鉴别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00.
目的探讨MR扩散加权成像(DWI)在脑结核瘤、高级星形细胞瘤和脑转移瘤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14例脑结核瘤、15例脑高级星形细胞瘤和21例脑转移瘤患者,在术前或接受治疗前行常规MRI和DWI。测量并计算3种疾病瘤体、瘤周围水肿带的平均表观扩散系数(ADC)值和病灶与对侧相应部位正常脑白质区ADC值的比值(rADC值)。结果脑结核瘤瘤体平均ADC值和rADC值分别为(1.2±0.2)×10^-3mm^2·s^-1和1.6±0.3,高级星形细胞瘤瘤体平均ADC值和rADC值分别为(0.8±0.1)×10^-3mm^2·s^-1和1.1±0.1,转移瘤瘤体平均ADC值和rADC值分别为(0.8±0.1)×10^-3mm^2·s^-1和1.0±0.2。3种疾病瘤体平均ADC值(F=33.57,P〈0.01)之间和rADC值(F=33.27,P〈0.01)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脑结核瘤瘤周水肿带平均ADC值和rADC值分别为(1.8±0.1)×10^-3mm^2·s^-1和2.5±0.2,脑高级星形细胞瘤瘤周水肿带平均ADC值和rADC值分别为(1.4±0.2)×10^-3mm^2·s^-1和1.8±0.3,脑转移瘤瘤周水肿带平均ADC值和rADC值分别为(1.9±0.2)×10^-3mm^2·s^-1和2.3±0.5。3种疾病瘤周围水肿带平均ADC值(F=23.17,P〈0.01)之间和rADC值(F=5.94,P〈0.01)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结合MRI、DWI检测方法,根据病灶瘤体和瘤周水肿带的ADC和rADC值可帮助鉴别脑结核瘤、脑高级星形细胞瘤和脑转移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