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2074篇 |
免费 | 71篇 |
国内免费 | 103篇 |
专业分类
儿科学 | 1篇 |
基础医学 | 11篇 |
临床医学 | 918篇 |
内科学 | 96篇 |
皮肤病学 | 1篇 |
神经病学 | 3篇 |
特种医学 | 31篇 |
外科学 | 351篇 |
综合类 | 351篇 |
预防医学 | 151篇 |
眼科学 | 2篇 |
药学 | 282篇 |
中国医学 | 49篇 |
肿瘤学 | 1篇 |
出版年
2024年 | 24篇 |
2023年 | 49篇 |
2022年 | 73篇 |
2021年 | 75篇 |
2020年 | 85篇 |
2019年 | 75篇 |
2018年 | 17篇 |
2017年 | 47篇 |
2016年 | 59篇 |
2015年 | 73篇 |
2014年 | 127篇 |
2013年 | 157篇 |
2012年 | 197篇 |
2011年 | 211篇 |
2010年 | 190篇 |
2009年 | 200篇 |
2008年 | 170篇 |
2007年 | 112篇 |
2006年 | 109篇 |
2005年 | 60篇 |
2004年 | 43篇 |
2003年 | 31篇 |
2002年 | 14篇 |
2001年 | 10篇 |
2000年 | 4篇 |
1999年 | 8篇 |
1998年 | 7篇 |
1997年 | 3篇 |
1996年 | 5篇 |
1995年 | 3篇 |
1994年 | 3篇 |
1993年 | 3篇 |
1992年 | 3篇 |
1990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224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用多变量COX比例危险率回归模型分析表明患者年龄、存在OH和既往有脑血管基础疾病史是患者远期预后(死亡)的独立预测因素.同时,使用Kaplan-Meier生存分析法判断所有参试患者存在和不存在OH的远期预后,发现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血液透析患者开始出现OH是标志患者远期预后(各种原因导致死亡)的独立指示因素. 相似文献
92.
慢性肾脏病5期患者炎性反应与营养不良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慢性肾脏病(CKD)5期患者机体炎性反应和营养状态的变化及其相互关系.方法 90例CKD 5期患者分为非透析(ND)组、血液透析(MHD)组和腹膜透析(CAPD)组,每组各30例,检测其炎性反应指标血浆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和营养指标(血浆白蛋白、血红蛋白),并与30例健康体检者(健康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CKD 5期患者血浆hs-CRP水平高于健康对照组(P<0.01),MHD组和CAPD组患者血浆hs-CRP水平均高于ND组(P<0.05),MHD组与CAPD组患者血浆hs-CRP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血浆白蛋白<35 g/L和血红蛋白<90 g/L的CKD 5期患者血浆hs-CRP增高更为明显,且血浆hs-CRP水平与血浆白蛋白和血红蛋白呈负相关(r=-0.535,P<0.01;r=-0.220,P<0.05).结论 CKD 5期患者血浆hs-CRP水平增高,且与血浆白蛋白和血红蛋白之间存在负相关,炎性反应可能是导致或加重CKD患者营养不良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93.
终末期肾衰透析患者自体动静脉内瘘闭塞原因及预防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终末期肾衰透析患者自体动静脉内瘘闭塞原因及预防。方法回顾分析25例终末期肾衰透析自体动静脉内瘘闭塞的年龄、性别、原发病因及相关性,同期35例终末期肾衰透析患者为对照组。结果女性患者动静脉内瘘闭塞形成的机率高于男性。血栓纽收缩压和舒张压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穿刺血肿(2.2±0.8)次/月高于对照组(P〈0.05)。糖尿病患者血栓形成机率较高。结论终末期肾衰透析患者血压过低、过度超滤和不适当的穿刺易导致血栓形成。 相似文献
94.
连续性血液净化治疗难治性心力衰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连续性血液净化(continuous blood purification,CBP)技术治疗难治性心力衰竭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采用美国Baxter BM25床旁血滤机,Fresenius Polysulfone AV600S血滤器.置换液采用南京军区总院配方,置换液流量2~3 L/h.前稀释法,血流量150~220 mL/min,低分子肝素首剂15~20 U/kg静脉注射抗凝,此后追加7.5~10.0U/kg·h-1.24 h连续治疗,持续2~10 d.连续治疗8 h更换血滤器、血滤管路.同时针对原发病给予病因治疗,患者病情好转,改为CBP 6~12 h/d,再改为药物治疗.结果 15例患者显效11例,有效3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93.3%.结论 CBP技术治疗难治性心力衰竭患者临床症状改善明显,不良反应发生率低. 相似文献
95.
96.
97.
目的 研究高通量血液透析对尿毒症病人心脏舒缩功能及内皮素-1(ET-1)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5年1月至2017年3月在江陵县人民医院肾内科行维持性血液透析的病人68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高通量血液透析(HFHD)组和普通血液透析(HD)组,每组34例,HFHD组男性15例,HD组男性18例。HFHD组行高通量血液透析,普通HD组行普通血液透析,每周3次,治疗6个月,比较两组病人治疗后血清ET-1和彩色多普勒心动图数据,包括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左室舒张期末容积(LVEDV)、左室收缩期末容积(LVESV)、左心室后壁厚度(LVPWT)、室间隔厚度(IVST)、舒张早期及晚期最大血流比(E/A)、等容舒张时间(IRT)、左心室射血分数(EF)以及左心室心肌重量指数(LVMI)。结果 经过6个月的治疗后,HFHD组的ET-1水平下降至(53.2±12.4)ng/L,而普通HD组的ET-1水平略有上升,为(87.3±23.2)ng/L,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559,P=0.000)。HFHD组的LVEDD,LVESD,LVEDV,LVESV明显小于普通HD组(均P<0.05)。HFHD组的E/A和IRT也较普通HD组明显改善(均P<0.05)。结论 HFHD组能更好的保护尿毒症病人的心脏功能,降低ET-1水平。 相似文献
98.
目的 分析血液透析(HD)患者带涤纶环中心静脉留置导管(CVC)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方法 对本科带涤纶环CVC的患者进行前瞻性研究.导管插入后记录实验室和临床指标,临床过程跟踪到满2年,导管失败或血栓形成被记录为终点事件,期间根据患者是否血栓形成分为血栓形成组或非血栓组.结果 血栓形成组患者导管相关感染率、C-反应蛋白(CRP)、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IMT)、低密度脂蛋白显著高于非血栓组;而血白蛋白(Alb)低于非血栓组,患者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为:CRP、Alb、颈动脉粥样硬化、导管相关感染.结论 导管感染、微炎症状态、颈动脉粥样硬化、高脂血症、低蛋白血症与透析带涤纶环CVC血栓形成有关,CRP、低蛋白血症、颈动脉粥样硬化、导管相关感染是导管血栓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99.
1病例资料
患者,女性,52岁,因“维持性血透2年余,恶心、呕吐、左侧肢体不能活动2h”入院。平时血压较高,常在21.33~24/13.3—14.7kPa,每日尿量小于100ml。两年前确诊慢性。肾衰竭(尿毒症期)后行维持性血透治疗。入院前2h突然出现恶心、呕吐、左侧肢体不能活动,急送我院,途中再次呕吐咖啡样液体约100ml,入院后头颅CT示左侧颞叶脑出血并破入侧脑室,出血量45m1。 相似文献
100.
目的观察高通量血液透析(HFHD)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β2-微球蛋白(β2-MG)、甲状旁腺激素(PTH)及左心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0年1月—2013年4月在我院血液净化中心行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70例,将其随机分为HFHD组38例和常规血液透析(HD)组32例,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6个月后检测两组患者生化指标(尿素氮、肌酐、钙、磷、PTH、β2-MG);并测量左室舒张末内径(LVEDd)、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左房室瓣前向血流E峰与A峰比值(E/A)。结果治疗前后两组患者尿素氮、肌酐、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HFHD组血磷、PTH、β2-MG均低于HD组(P0.05)。治疗后两组LVEDd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HFHD组LVEF、E/A高于HD组(P0.05)。结论 HFHD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β2-MG、PTH有明显清除作用,并可改善左心功能,优于HD。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