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2072篇 |
免费 | 73篇 |
国内免费 | 103篇 |
专业分类
儿科学 | 1篇 |
基础医学 | 11篇 |
临床医学 | 918篇 |
内科学 | 96篇 |
皮肤病学 | 1篇 |
神经病学 | 3篇 |
特种医学 | 31篇 |
外科学 | 351篇 |
综合类 | 351篇 |
预防医学 | 151篇 |
眼科学 | 2篇 |
药学 | 282篇 |
中国医学 | 49篇 |
肿瘤学 | 1篇 |
出版年
2024年 | 24篇 |
2023年 | 49篇 |
2022年 | 73篇 |
2021年 | 75篇 |
2020年 | 85篇 |
2019年 | 75篇 |
2018年 | 17篇 |
2017年 | 47篇 |
2016年 | 59篇 |
2015年 | 73篇 |
2014年 | 127篇 |
2013年 | 157篇 |
2012年 | 197篇 |
2011年 | 211篇 |
2010年 | 190篇 |
2009年 | 200篇 |
2008年 | 170篇 |
2007年 | 112篇 |
2006年 | 109篇 |
2005年 | 60篇 |
2004年 | 43篇 |
2003年 | 31篇 |
2002年 | 14篇 |
2001年 | 10篇 |
2000年 | 4篇 |
1999年 | 8篇 |
1998年 | 7篇 |
1997年 | 3篇 |
1996年 | 5篇 |
1995年 | 3篇 |
1994年 | 3篇 |
1993年 | 3篇 |
1992年 | 3篇 |
1990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224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目的 高通量血液透析联合左卡尼汀对尿毒症心肌病的影响.方法 选取81例于本院门诊和住院部透析的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实验组41例,对照组40例,所有患者均每周3次血液透析,每次4h,实验组自2012年10月开始接受高通量血液透析联合左卡尼汀治疗,对照组进行单纯的高通量血液透析治疗,两组患者都观察8个月.治疗前后检测血红蛋白、血细胞比容,做常规超声心动图,观察左心室舒张期末内径(LVIDd)、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LVIDs)、室间隔舒张期末期厚度(IVSd)、左室心肌质量(LVM)、左室心肌质量指数(LVMI)、左室后壁厚度(PWTH)、射血分数(EF)、左心室的舒张功能(EPSS)等.结果 治疗8个月后,实验组患者的血红蛋白、血细胞比容与对照组比较明显升高(P<0.05),超声心动图EF值明显升高,LVIDd、LVIDs、IVSd、PWTH、LVM、LVMI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高通量血液透析联合左卡尼汀在改善尿毒症心肌病患者心肌重构及心功能方面有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52.
目的:分析血液透析对老年患者颈动脉超声改变与血脂代谢的影响。方法:老年血液透析患者150例为透析组,年龄60~83岁,健康查体者120例做为对照组,年龄60~85岁,测定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HDL-C)、低密度脂蛋白(LDL-C)、载脂蛋白A1(apoA1)、载脂蛋白B(apoB)和纤维蛋白原(FIB),所有受试者均行双侧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结果:①老年透析组TC、TG、LDL-C、apoB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老年透析组FIB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②老年血液透析组颈动脉内-中膜明显增厚,斑块检出率及动脉狭窄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血液透析可以影响老年患者血脂代谢及颈动脉超声改变,主要使血管内皮功能产生障碍,加速颈动脉粥样硬化进程,颈动脉超声检查可以反映老年血液透析患者血管病变的程度,为治疗及预防提供一定依据。 相似文献
53.
血液透析致低血压的原因分析及防治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68例肾衰竭患者进行血液透析2 640例次,发生低血压260例次,对其发生原因进行分析,主要原因为超滤量过大及透析液钠离子浓度过低、透析中进食或透析液温度过高及疾病所致.提出加强卫生宣教,控制水分摄入,针对不同患者采用低温可调钠血液透析,在充分透析的基础上,做好基础护理,密切观察生命体征,是防止低血压反应的关键. 相似文献
54.
目的研究血液透析滤过(HDF)、血液透析(HD)联合帕立骨化醇治疗慢性肾脏病-矿物质和骨异常(CKD-MBD)患者对其肾功能、炎症状态、矿物质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至2022年1月在本院收治的90例CKD-MBD患者的临床资料, 根据不同治疗方法分为研究组(45例)和对照组(45例), 研究组行HDF、HD联合帕立骨化醇治疗, 对照组行HDF、HD联合骨化三醇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的炎症指标[C反应蛋白(CRP)、降钙素原(PCT)]、矿物质指标[磷(P)、钙(Ca)、骨碱性磷酸酶(BALP)]、全段甲状旁腺激素(iPTH)水平、血管钙化评分与治疗后总有效率、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治疗前, 两组的CRP、PCT、P、Ca、BALP、iPTH水平与血管钙化评分比较, 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后, 两组的CRP、PCT、P、BALP、iPTH水平较治疗前下降, 而血管钙化评分和Ca水平较治疗前升高,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研究组的CRP、PCT、P、Ca、BALP、iPTH水平与血管钙化评分低于对照组, 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 差异... 相似文献
55.
【目的】探讨每天短时透析疗法治疗慢性肾病伴难治性心力衰竭患者的疗效。【方法】本院70例慢性肾脏病伴难治性心力衰竭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给予常规血液透析治疗,观察组给予每日短时血液透析治疗,观察两组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1.4%(32/35),明显高于对照组74.3%(26/35),且差异有显著性( P <0.05)。治疗后两组脑钠肽(BNP)、血肌酐(SCr)、血尿素氮(BUN )和血尿酸(UA)及心功能指标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心室舒张末期内经(LVEDD)、左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E/A 均较治疗前明显的改善( P <0.05),且观察组较对照组改善更为显著( P <0.05)。【结论】临床中对于慢性肾脏病合并难治性心力衰竭患者给予每天短时透析疗法治疗具有显著的效果,能够较好改善患者心肾功能,应用价值高。 相似文献
56.
本文通过对维持性血液透析 (HD)尿毒症 5 2例血细胞检测 ,观察尿毒症患者血细胞的变化及 HD对其影响。1 对象和方法1 .1 对象 尿毒症组 :我院收治的维持性 HD的尿毒症 5 2例 ,均附和肾功能不全—尿毒症期的临床及实验室诊断标准。其中男 3 5例 ,女 1 7例 ,年龄 1 9~ 6 5岁 ,HD时间在 4个月~ 3 a,每周 HD2~ 3次。对照组 :我院健康体检人员 4 4例 ,经检查确认为健康者 ,男 3 1例 ,女 1 3例 ,年龄 2 1~ 6 7岁。1 .2 方法 尿毒症组于进行首次血液透析前 ,与对照组各抽取静脉血 1 ml置于枸橼酸钠抗凝试管中送检 ;尿毒症组 HD3个月… 相似文献
57.
目的:评估1,25-(O H)2D3对终末期肾脏疾病维持性血液透析病人心脏意外事件发生率的影响。方法:共随访62名维持性血液透析的终末期肾脏疾病病人,透析时间(96.8±39.1)周,按照是否规律使用1,25-(O H)2D3分为治疗组(n=40)和对照组(n=22),每日服用盖三醇的剂量范围为0.25~0.50μg,平均剂量为0.30μg,对照分析两组病例心血管源性意外和死亡的危险性。结果:对于存在心血管基础疾病的病例,规律使用1,25-(O H)2D3的治疗组较对照组心脏意外死亡的危险性显著降低(单变量C ox模型H R0.259,95%可信区间0.077~0.875,P=0.03),而对于无心血管系统基础病的病例,其心血管源死亡的危险性差异无显著性。结论:使用1,25-(O H)2D3能降低终末期肾脏疾病维持性血液透析病人心脏意外事件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58.
目的:评价血液透析治疗肾综合征出血热合并急性肾功能衰竭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58例重度肾综合征出血热患者的临床资料,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所有患者均进行血液透析治疗。结果:58例患者除2例死于大咯血外,其余全部治愈。结论:血液透析治疗肾综合征出血热合并急性肾功能衰竭能显著提高抢救成功率,减少病死率。 相似文献
59.
目的探讨血液透析室反渗水残余氯超标的原因以及对维持性血液透析(HD)患者的影响。方法将南通市第二人民医院(以下简称南通二院)2005年1月、3月、4月及5月36例HD患者血红细胞计数(RBC)、血红蛋白(Hb)和血细胞比容(Hct)进行比较,观察各参数的变化;将南通市第六人民医院(以下简称南通六院)2010年12月份、2011年1月份、2月份24例HD患者RBC、Hb和Hct进行比较,观察各参数的变化;观察2008年南通二院新水处理机安装后反渗水残余氯测定结果以及增装活性炭罐后残余氯测定结果。结果 2005年2~3月,南通二院HD患者集体出现Hb、RBC、Hct下降,并伴有心悸、胸闷、乏力、透析低血压和心律失常等临床症状;Hb下降速度较快(P0.01);更换同量的进口椰壳活性炭无效,Hb继续下降(P0.05);增加活性炭容量后,病情未再恶化,贫血症状逐步改善,Hb逐渐上升(P0.01)。2006年2~3月份同样出现类似情况,更换活性炭后患者贫血症状逐渐缓解;2008年7月,南通二院新购入40床双级水处理系统,安装后采用比色法监测即发现残余氯超标(0.5mg/L),增装一个活性炭罐后,残余氯控制在允许范围内(0.5mg/L),投放使用后未出现集体贫血事件的发生。2011年1月南通六院新建血液透析室患者透析1个月后,发现所有患者均出现血常规的变化,血红蛋白下降(P0.05);透析2个月后血红蛋白进一步下降(P0.05),大部分患者有临床症状;增加一个同型号炭罐,1个月后血红蛋白均上升(P0.01),临床症状改善。结论 HD患者集体溶血事件易发生在春季,且Hb下降速度较快,每月平均可下降20~30g/L;这些溶血事件与水处理反渗水残余氯超标有关;活性炭对残余氯的吸附能力主要与活性炭数量有关,与其种类关系不大;目前通用的水处理系统中标准配置活性炭对残余氯的吸附能力不足易致残余氯超标,引起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出现集体急性溶血事件。 相似文献